文 | 杨颖立
除夕卖炭 载清乾隆方薰《太平欢乐图》
什么叫年货?
直白地说:为过年而准备的货物即为年货,而采购过程则称为“办”年货。
清代沈太侔《春明采风志》曰:“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所谓“忙年”就是人们在过年前夕,为过好年所做的准备,因为事无巨细,十分繁忙,故称 。其中采买是能否过好年的重要环节,因此 办年货是“忙年”的象征。
相传由孔子编写的《尚书·舜典》中,有“正月上日,受舜于文祖”之句。是说在正月初一的那一天,舜在尧的太庙接受禅让的帝位。从此,“正月上日”成了华夏民族新一年的起始日,正式开启了一个世界受众最多、最欢乐祥和的年节——春节。
欢度春节,被国人称之为“过年”。这说明春节在中国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
春节书春联 载清乾隆方薰《太平欢乐图》
在中国的年俗中,“过年”是由农历腊月八日的“腊八节”、腊月二十四日的“祭灶节”、腊月三十日的“除夕守岁”,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共同构成的,前前后后有一个月之多,把“过年”称之为“过大年”不为过之。
这一个“大”字,包含着国人对“过年”的憧憬及重视。这当然是“办年货”产生的先决条件,也是“年货”形成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农耕社会,农历腊月及其以后的正月是人们一年中最放松、最清闲的时光。因为这时,从春季到秋季,在劳作了9个月后,颗粒归仓,是人们尽情享受秋收喜悦的时候,而准备新一年的农事尚有时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于是集中“办年货”这一节俗成了情理之中、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南宋末年,吴自牧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梦梁录》中,对过年曾有非常精彩的描写:“腊月内可盐猪羊等肉,或作腊、法鱼之类”。“
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买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叫声鼎沸”。
“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今杭城元宵之际,州府设上元醮,诸狱修净狱道场,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以宽民力。舞队自去岁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钱酒犒之。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钱酒。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街坊买卖之人,并行支钱散给。此岁岁州府科额支行,庶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
关于过年的习俗,在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都有类似的描述。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年是要提前准备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于是,“年货”这一特殊的称谓就逐渐形成。
旧时交通不方便,物资比较缺乏。为了让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得欢乐称心,家家户户在节前20天左右起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年货的种类非常宽泛。清代让廉《春明岁时琐记》在提到北京地区如何“办年货”时曾说:“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桌几笔墨,人从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幅者。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人家铺肆,择日掸扫房屋,整顿内外一切什物,买麻秸、柏枝、米面、菜疏、果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年。”
其实在中国,尤其是汉族人集居区,习俗大致是相似的。如果细分,年货不外乎饮食、衣着、日用品、祭祀用品、玩耍等等。
除夕欢乐图 清乾隆方薰《太平欢乐图》
而且,准备年货也是一个郑重其事的过程。
饮食:这是“办年货”的重头。早在西晋,周处《土风记》中就曾记载:“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间,谓之馈岁。酒食相邀,谓之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这说明,在1700年前,已经盛行除夕夜全家团圆聚餐。餐饮类的食物应是年货的重中之重,于是就有了杀猪宰羊、腌鱼腊鸡、磨粉作糕、蒸米酿酒一系列忙活,当然油盐酱醋、南北炒货、糖饵果品也必须一应备齐。
衣着:旧时有新年新衣的习俗,于是添置新衣、新鞋也成了该办的年货。这类年货是让人们过年时有一种“新”的感觉,寓意新年新气象。
日用品:有锅碗瓢勺、有笔墨纸张、年画、竹器、瓷器等等。旧时有过年挂春联、贴年画的习俗,笔墨纸张当然是写春联的必需品,而年画则要到街上去买。还有添置日用品的习俗,尤其是豁了口的盆碗是定要换新的。
祭祀用品:旧时,初一是要祭拜祖宗的,这也是“办年货”的大宗。如:香烛、锡箔、木版印的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蜜供等等,那是万万不能马虎的。
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儿童的玩具、大人的玩艺,特别是烟花爆竹,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娱乐用品,不分南北皆是如此。
此外,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小辈孝敬长辈的礼物、大人给小孩的礼物、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等等,都属应备的年货之列。
因为“办年货”的时间较为集中,于是商家往往把“办年货”约定成俗地固定在一定时间、一定场所进行出售,于是便产生了“年集”,有的地方叫“庙会”。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赶集”。事实上,集中买卖年货的商业活动至今仍在沿用,比如:迎春展销会、冬季农博会等等,都属此类。
正因为“办年货”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办年货”也就成了一种习俗。“办年货”成了过年的前奏,人们在忙碌的釆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如今,随着市场商品不断地丰富,年货也不再仅仅是饮食、衣着、日用品、祭祀用品、玩耍,它可能是一本书、一张碟,也可能是一只手机、一架相机,更有可能是一套电脑、一台彩电。“办年货”的概念变得难以界定,“办年货”正在成为过年前的一种仪式,成为年终释放的消费冲动,成为给自己增添一份好心情的手段。
总而言之,年货成了社会发展成果的集中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试金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