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理学家(程颐:内圣外王的理学家)

程颐(1032年-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出生在湖北黄陂,一生以处士身份在洛阳和伊皋书院讲学、著书,晚年在嵩县程村居住。

程颐幼有高识,非礼不动,一生以阐释儒学经典为己任,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以一介布衣,在伊洛之滨思考内修身心、外治天下之道,被誉为内圣外王的理学家。

修身目标:人皆可以至圣人

尧舜被儒家尊为上古的智者圣人。孟子最早提出人皆可以至尧舜。程颐则明确提出人皆可以至圣人,也就是说,通过道德修养,人人都能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

程颐认为,圣人也是平常人,圣人之所为,人所当为也。圣人所做的事,平常人也应当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程颐指出,人要有自信,确信自己能够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因为人之性一也。而世人皆曰吾何能为圣人,是不自信也。

作为一个人来说,本性、本质是一样的,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就能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怀疑自己不能成为圣人,就是不自信的表现,是自己放弃努力、放弃追求的结果。

那么,达到圣人的标准是什么?程颐认为,一是要尽人之道。孝悌是人道之本。程颐说:孝其所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弟,同悌,指敬爱兄长。也就是说,只要做到孝敬你所应当孝敬的父母,敬爱你所应该敬爱的兄长,按这样的标准推而广之,善待所有的人,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二是要中正诚。程颐在《颜子所好何学论》中说:中正而诚则圣矣,中、正、诚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三是要明理。程颐说:随事观理,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可以至圣人。即要明白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皆可以至圣人这一论断的提出,是程颐打破圣人神秘论的一次思想解放。其开创价值在于,将圣人从高不可攀的圣坛拉向人间,将圣贤思想和修为变成普通大众都可以达到的思想境界。这是程颐在思想建设方面的一大贡献。

治国理政:以民为本

程颐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关爱天下苍生的情怀。程颐在20岁时,曾写下《养鱼记》,由鱼的命运联想到天下苍生的命运,表现了其深厚的仁者之爱。程颐在25岁时,给宋仁宗上书,以其所学,议天下之事,言辞恳切,其忧国忧民之胸怀、直陈时弊之胆略令人感佩。

当时,程颐正在太学读书,有感于宋代社会民无储藏、京城游民百万的现实,向宋仁宗发问:不识陛下以今天下为安乎?危乎?治乎?乱乎?乌可知危乱而不思救之之道!如曰安且治矣,则臣请明其未然。方今之势,诚何异于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者乎?在历数了百姓贫困、国库匮乏的时弊后,程颐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承祖宗基业,而前有土崩瓦解之势,可不惧哉?继而,程颐规劝宋仁宗以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这句话体现了程颐的民本思想。程颐在《代吕公著上宋英宗皇帝书》中,进一步提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在《论语解》中,程颐提出政在修己,身正则官治,表达了完整的治国理政思想,这也是他外王思想的反映。

程颐是知行合一的论者,他不仅提出内修身心、外行王政的思想,并付诸实践。程颐立身行事以义为取舍标准,对自己几近严苛的程度。在当宋哲宗老师时,朝廷几个月没给他发俸禄,他也不提出,只好把自己的衣物当了买粮。后来有大臣发现,才督促朝廷给他发了俸禄。晚年时他生活困难,当朝宰相吕大防派人给他送来丝绢,补贴家用。他执意不要,说:天下像我困难的人多得是,朝廷都能救济过来吗?他与做过洛阳知府的韩持国关系不错,有一次他去看望韩持国,韩持国想送他一个重20两的金盒子,被他断然拒绝。程颐在教授宋哲宗时,告诫其要学颜子甘于箪食瓢饮之志,不为富贵所移,表现了理学家以道匡君、敢于格君心之非的担当精神。

(作者:吴建设 单位:河南省二程邵雍研究会)

搜索建议:理学家  理学家词条  
热传

 愚人节作文1200字

愚人节作文1200字汇编五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