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那么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在广西,你知道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又有哪些习俗吗?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那么,元宵节这天为什么要吃汤圆呢?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糯米汤圆外形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过元宵节的习俗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区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广西是全国瑶族,壮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元宵节这天,那里的人们除了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传统民俗活动外,还有不少特色民俗活动。下面我就带大家看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过元宵都有什么好玩有趣的习俗。
1、吃立节吃母粽
广西壮族地区农家有吃立节这个节日,吃立节上人们有吃母粽的习俗,元宵节十五吃的是中粽粑。吃立节全家人共同吃完这个又大又香的母大粽粑,寓意全家人像母大粽粑一样黏黏糊糊,芳芳香香,团团结结,美美好好。
母大粽粑的做法也像平常个的粽粑一样,只是包粽粑时所用的粽粑叶比较多张,放的馅料山姜格外多,煮蒸的时间比较长,唯一真正不同的是里面馅着的大肉段条是用腊香年猪肉做,所以味道特别的好特别的香。
2、黑衣壮偷青
百色那坡县黑衣壮元宵节有独特的习俗。每到节日,他们都会换上崭新的民族服装。首先老人要放飞箭,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放炮,寓意将不好的、晦气的事都赶走。只有放飞箭结束后,全家人才可以从屋里出来,并且,每家都要派出一男一女去烧头香、挑新水。
黑衣壮还有一个奇特习俗,就是偷青。孩子们会来到寨老家菜园偷白菜,偷菜的人要是被发现了,就会给被偷人家带来好运。这偷青也有规定,偷来的菜不能存放过夜,不能带进屋,而且只能偷白菜。
3、吃落水包
博白元宵节有一种特色元宵——落水包,是博白的特色年货。落水包和元宵很相像,两者都是用糯米粉做的,但落水包的馅料非常讲究,一般都放猪肉、牛肉、鸡蛋、鱼、虾等,其中,鱼、虾特别起到为馅料增加鲜味的作用。
4、烧番塔
广西边疆一带流传着烧番塔的游戏,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
5、吃油团
上林、靖西等地有吃油团(有的地方也称煎堆油堆)的习俗,这两种食物都为小圆球形,表示团圆。
6、赛灯
在桂西北、桂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赛灯的习俗,人们在上元节那天晚上把各自做好的灯摆出来比赛,比比谁做得最好最巧。
这些灯通常是插在有辟邪寓意的柚子上,或是以香代火,即在柚子上插上无数根香以形成星星点点的光,当灯或香火自然熄灭后,即表示为期15天的春节圆满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7、舞龙
舞龙是贺州富川瑶汉各族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活动,尤其是东山五源瑶寨颇负盛名。瑶家舞龙节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举行,时值元宵佳节,故又称为上元宵。举舞时牌灯、龙珠先行,金龙飞舞而至,龙后有绚丽多姿的灯笼,如象征如意吉祥的麒麟灯、吉庆富裕的鲤鱼灯等等。
8、走百病
客家人有走百病的习俗,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文章最后,我特别要告诉大家,2021年2月25日消息,又到元宵赏月时,天文科普专家提醒,日落一小时后和子夜前后皆是赏月好时机。天文预报显示,今年元宵节的元宵月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最圆时刻(望)出现在27日16时17分。喜欢赏月的朋友可不要错过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