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有这么一部美食纪录片,一共拍了四季,豆瓣评分为 9.0/9.0/8.4/9.2 。
早年间,它被拿来跟 《舌尖》 对比。
如今它的质量早已超越了《舌尖》,和《人生一串》一起,成为我国美食纪录片的 “标杆作品” 。
今天,让我们唠一唠新鲜滚热辣的 《风味人间 第四季》 。
看看这部评分最高的作品,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风味人间第四季的主题,为 「谷物星球」 。
顾名思义,这一季的主角,是哺育无数人的 碳水 。
下面的海报设计,就是在一粒米中,以浮雕质感的形式绘制了 农田风光美景。
同时,这也折射出了《风味人间》一贯以来的 叙事特点 :
如果《人生一串》善于讲述 人与人之间故事 的话,那么《风味人间》则善于以 「全球视角」 来讲述美食。
第一集,主题是 小麦 。
节目组就站在了 世界视野 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小麦在世界不同地方的 不同形态 。
小麦在澳门,被制成 面粉 ,加上鸡蛋、鸭蛋和一小勺碱水,再经过3000次以上重复压面的过程,制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 竹升面 :
小麦在浙江富阳,人们将面团反复在水中揉洗,去掉其中所有的淀粉颗粒,剩下的就是 劲道的面筋 。
延展性极强的面筋,包进大量的馅料,再下 油锅炸制 ,口感弹性十足,馅料鲜香扑鼻的 油面筋 ,让人隔着屏幕也要流口水。
如果是去掉所有蛋白质,只留下沉淀并干燥的小麦粉,就获得了广州人离不开的 澄面 。
澄面,是包括虾饺在内的众多粤式早茶必需的 面皮 ,这就是众多粤式点心中,「水晶」这个名字的来源。
原本狂野的小麦,在此刻却呈现出了这样仙气飘飘的状态,实在很难想象。
而小麦在国外, 形态 更是千变万化。
日本人将紫苏叶包裹着海胆,再裹上鸡蛋面糊,就做成了美味的 天妇罗 。
在苏格兰,人们将大麦发酵,谷物的香醇被永久地保留了下来,制作成了 麦芽威士忌 。
而第一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美食,是内蒙古牧民们做的 羊肉饺子 。
一筷子戳下去, 饱满的汁水 瞬间流出来,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飞进镜头里面赶紧尝一口:
可以看到,短短的一集纪录片,节目组不仅飞了 大半个中国 ,也穿越了山和海,为我们呈现出不同国家用小麦做成的美食。
每个人用自己的家乡话夸一夸当地的独特美食,每次看到都让我动容。
《风味人间》在叙事上的 格局之大 ,国内少有纪录片能做到。
但仅仅只做到“大”还不够,《风味人间第四季》也兼顾了“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们用了四季都备受好评的 “显微摄影” 。
在显微摄影的帮助下,我们不仅能看到大麦发酵的样子:
同时也能看到糖锅里的糖浆,因为高温逐步膨胀成了泡泡,然后砰地一下消失的样子。
看完这一幕,感觉空气里仿佛都有甜甜的味道了呢。
在本集导演写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拍摄时的种种不易。
无法到达拍摄的地方,节目组会和 海外摄制团队 交流,让他们去拍摄:
另一边,除了实地探访,纪录片中还有很多镜头,拍摄起来 费时费力 。
为此,植物拍摄团队还分别在 崇明岛 和 云南 两地,连续三年种植谷物,只为呈现出它们从孕育到餐桌的完整过程。
正是这种视听上的 宏大 与 细致 ,再加上 碳水美食 本身引起了国人的 味觉共鸣 ,才会形成这样神奇的通感魔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 电子榨菜 ,更带来了情绪上的 满足快乐 。
实际上,上一季的风味人间,虽然保持了一贯水准,但仍受到了不少的 非议 。评分也降到了8.4分。
有网友说,第三季 “时间太短了,没看够” ,第四季就恢复为 50多分钟 片长;
也有说法是 “生活部分有点多” ,这一季便 尽可能减少 与食物关联不大的部分“;
还有人说,第三季的主题是 海鲜 ,太高档了,刚好这一季就拍谷物。
虽然导演陈晓卿早已拍出 《舌尖》、《风味人间》 等优秀的纪录片。
但他并没有固执己见,反而用谦卑的态度采纳了观众对上一季的意见。
如此一来,才有了这一季更好的《风味人间》。
在寻求改变的同时,《风味人间》原本的优势也没有被丢弃。
最让人着迷的,就是它们的文案。
第四季的文案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准,比如:
“我们生活的星球,是 谷物 的星球."
地表植物的籽实,被人类 挑选播种 ,种子便成了谷物,它带来 温饱 ,让人有了稳定的 栖居地 ,开启出多样的烹饪,成为文明的基本粒子。”
又比如结尾的:
“谷物,塑造人的肠胃也影响思想和行为方式。”
“人生海海,麦浪翻滚,麦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
精彩的文案再配合上李立宏老师的声音,让人直呼 “就是这个味儿” !
平心而论,这两年优秀的国产美食纪录片,太少了。 因为 疫情 等其他原因,甚至连低质一点的都少见,导致我有时想找一部来吐槽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风味人间》能每年稳定产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在我看来是 很不容易 的。
这一季讲的又是谷物,如果你是碳水爱好者的话,就更加 不能错过 这部佳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