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部手机就是一台小电脑,很多人一有闲暇,就拿着手机看个不停。由于移动客户端越来越普及,一些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个终端,微博、微信等“微领域”成了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的场所。从今年3月份开始,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开展了“扫黄打非·净网2015”专项行动,大力清除网上淫秽色情有害信息,其中很多有害信息就是通过手机这样的终端进行传播的。
“黄色朋友圈”:成为会员后分级收费
很多网民都有过这样的上网经历: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用电脑“刷微博”时,有时可能刷出这样的页面:所谓的“美女”图片除了“不露脸”,几乎哪里都可以露;所谓的“福利视频”却跟福利本身毫无关系。一些图片或者视频中,可以看到有微博、微信或者QQ的联系方式,视频中还有的人把联系方式写在身上,用身体推销。
一旦通过微信或QQ成为会员之后,这些账号就开始进行淫秽小说、图片、黄色视频和色情陪聊等一系列的非法交易,还会通过微信和QQ对所谓的“会员”进行分等级管理收费,等级高低按一个月到一年的“会籍”长短来区分,所有交易往来都通过电子支付完成,单次交易额从几百到上千不等,每个“黄色朋友圈”里通常都有几百人。
“分享式传播”:像病毒一样扩散危害未成年人
不同于传统色情网站“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淫秽色情信息在微博、微信、QQ等进行“分享、转发”的基础上可以迅速实现“几何式”增长。也就是说,一旦这些信息进入了自媒体空间,就可以被不断地复制“分身”,像病毒一样扩散。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更直接危害到未成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
根据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入监调查显示:未成年犯实施强奸、轮奸等性犯罪的年龄大都在14至17岁之间,此前他们100%都长期接触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在生理快速发育但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时,他们即便受到“黄毒”侵害,也不愿或不敢向家长和老师求助,最终这些未成年人成为成人世界里欲望和利益的牺牲品。
“精神毒品”:让部分青少年堕落甚至犯罪
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缪某是一名辍学的中学生,5月3日晚上,他强奸了一名网友。就在缪某实施强奸的当天早上以及前一天晚上,他在QQ群里连续收到了两部淫秽视频。缪某向警方供认,正是因为脑海中全是视频中的淫秽内容才促使他实施了强奸。
警方发现缪某收到的淫秽视频来自一个叫会所的QQ群,群主竟然是一个在校初中生。这个QQ群的117名会员中,几乎全都是在校中学生,或是刚刚辍学的未成年人。创建这个淫秽QQ群的群主是一个15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群,就创建了黄色QQ群,在群里发布淫秽视频。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上的淫秽色情信息无异于精神世界的毒品,是导致他们走上堕落甚至犯罪道路的毒药。
微博潜规则:以大号为掩护,用小号传播
然而,要清除这些网上的黄毒并不容易,“净网行动”开展以来,查封和处罚的违法违规网站和账号数以万计,网络黄毒依然屡禁不绝、疯狂滋长,这是为什么呢?
专业人士介绍,超过60%的淫秽色情信息无法通过技术识别,只能靠人工监测。而每天都要面对网络上海量的淫秽色情内容并开具鉴定结论,监测平台的工作人员往往要承受心理、生理的双重压力。
另外,在大量涉黄微博账号中竟然不乏经过微博认证实名身份的“加V”用户。比如,一个经过微博身份认证的用户,从表面看,她发布的内容不仅没有什么违规之处,还经常“关注”公益事业。然而,经过调查发现,所谓的“关注公益事业”不过是一个幌子。这个账号经常请粉丝关注其小号,而小号就专门用来发布赤裸裸的淫秽视频。这样,即使小号被不停地扣分冻结,却丝毫不影响大号的运行。
“大号作掩护,小号传淫秽,大小号之间互为宣传,保持粉丝不掉队”,成了在微博上发布淫秽色情信息的“潜规则”,出现了大量涉黄账号“大号日行一善,小号天天散黄”的乱象。
微信“监管时间差”:尽管多次被举报也无法认定
那么在微信上情况又是如何呢?一位常年致力于“手机扫黄”的科技政策管理专家提供给记者一些DV取证资料。一个微信号,利用朋友圈每天晚21点开始发布新内容,次日上午10点前便删除,散布淫秽视频的对象超过了5000人。尽管有用户连续一个月不停地向微信官方团队多次举报,但得到的回应至今仍是“暂未认定举报对象有违规行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量淫秽色情信息的发布者利用监管滞后的“时间差”,纷纷玩起了的“换马甲”把戏。一些不法者还以某些论坛为平台,公然出售淫秽色情内容。但“买卖双方”通过电子支付交易的却是一些数字、字母组合而成的密码。原来,不法分子将淫秽色情内容存储在了网络存储空间中,通过密码就可以提取下载。
第三方应用:关键字识别技术还没有跟上
除此之外,发布在微博的视频多是通过第三方应用,也就是俗称的手机app,分享上线。一些通过第三方应用上传到微博的淫秽视频,可以在手机客户端播放,而在电脑端,无论是在微博还是在这些应用的自有链接上,却都“找不到该视频”,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逃避监管。
还有一些第三方应用上传的淫秽色情视频只能在微博中播放,在点击链接进入这些应用的自有页面之后,却显示“视频被删除了”,或干脆就不显示,但这些视频的播放量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而且一直在增长。
目前国内的监测平台,大多停留在通过电脑进行关键字识别违规信息的技术手段上。而新生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应用,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上的内容却很难被传统技术监测识别。
加强监管:净化两微一端打造文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