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建筑设计行业或将迎来数字化改革,建筑人该如何应对?

时间:2022-08-31 16:03:53 热传 我要投稿

我记得我刚读研的时候,就已经有建筑信息化的课程并且有同学在开展建筑信息化的课题了。

那个时候说起建筑信息化那就是BIM,听起来就好高大上好有前景,大家觉得那就是行业的未来。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好像整个行业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画图还是用的CAD加SKETCHUP,并没见到有多少用BIM的人;

建筑场景就不用说了,工地上仍然非常传统的粗放工作模式,这么多年也没什么进步,大企业和小作坊工作模式和效率没有本质区别, 作业环境差+危险系数高+效率低下一直都是建筑行业遭受诟病的地方。

那,为什么建筑行业在信息化方面这么多年就没有进步呢?

建筑和设计分不开,建筑信息化首先就得实现设计院信息化 。然而现状设计院都是卷王,硕士进来还要找关系;设计院的情况是除了cad画图,其他的工作流程和上个世纪90年代差不多。

做个项目甚至没有一个人建模,直接出个大致的平面图、意向图,然后找个三方公司出个效果图,甲方那边ok就对着描图,不ok就继续用嘴设计,让效果图公司改。

要想改用BIM那会让他们好几个星期出不了一个项目。尤其是中国社会只爱走套路做模式,要推BIM要牵扯到好多专业好多代人。

假如我在单位做个工作,全世界都跟我对接不上,要么我就辞职,要么就只有用回CAD,因此BIM在设计院就很难推广得起来。

设计院过去就这种传统的模式就能轻易获取30%+的利润,这样的情况,你让他数字化改革?建筑的产业升级目前看来是个笑话。

再说建筑信息化。 首先不得不说建筑场景要实现信息化比其他行业要复杂得多,里面涉及的工序、工种多样,很难实现标准化,要么就投入过高。

加上现在建筑施工行业层层转包,大部分利润都浪费在了中间环节,本身利润就越来越薄,更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投入高昂的研发费用来研究、推广和使用信息化。

然而今年起,行业的洗牌已经逐渐开始,地产、设计院、施工企业无一幸免,谁能够穿越暴风雨挺过这个寒冬,就看谁的竞争力更强了。

用最直观的角度来看,现在已经没有年轻人再愿意去工地了,他们宁愿去送外卖,去开滴滴也是不愿意去工地的,既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提高工人待遇,又无法提供更有职业体面感的工作环境,未来的工人去哪里找?

所有参与企业都要为自己寻找出路,再想依赖以往躺着赚快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行业利润下降导致成本必须有竞争力才有生存空间,通过信息化提升行业效率、降低成本势在必行。

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建筑行业数字化改革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适应市场和提高效率。

所以建筑行业在数字化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市场意识,市场意识就是指找到什么地方能够赚到钱。

而管理意识就是赚到该赚的钱,总结起来就是要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数字化首先解决的还是效率和盈利的问题,数字化一定是围绕着盈利模式的。

有什么样的盈利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数字化。 按照盈利模式来打造团队、技术平台和数字化方案。

大企业要敢于做领头羊,敢于创新,探索信息化下新的盈利模式,先找到适合自己适合行业的盈利模式,再推行信息化,要切除这种层层转包的风气,每家施工企业、设计院都要拿出一定成本来更新系统和装配。

此外,在人才培养上, 一是要教学改革 ,本科培养方案和氛围宣传都需要洗一遍,毕竟建筑和施工这类学科整体氛围上就是不怎么重视数理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设计课上;

二是产业工人跟不上, 现在年轻人正在加速逃离地产建筑行业,现有工人年纪都已经在40-50岁了,这些人本身就较难适应新事物;

若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就必须要转型升级,一方面企业要提供更多有职业体面感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更多的职业院校应该加大建筑信息化产业工人,助力行业升级迭代。

作为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朋友和同学,首先要清醒地看待大行业的转型升级,其次切不可过于无畏焦虑,在看到大的方向后,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建筑数字化和信息化应该是后续年轻人可以关注的方向。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