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的VC们依旧在数字化的荒地上刀耕火种,茹毛饮血。
作者丨海腰
编辑丨信陵
头图丨摄图网
一位某美元VC的合伙人曾说,VC是在看变化,只有在变化中才有颠覆性创新的机会。
怎么看到变化?拿眼睛看。
10年前投移动互联网的天天刷应用商店下载榜,去年投消费的天天刷淘系销量榜。用户调研就是打电话问产品好不好,会不会复购,趋势判断就是埋头做行研,跟行业专家聊,盯住“高P”的方式是定期吃饭,做生态的方式是参加行业聚会。
时至2022年,大多数投资人在决定是否投资时,更多依赖的还是人力查到的数据,熟人的背书,以及说不清道不明,但人人都自称有方法论的“看人”,或自己认为一向很准的直觉。
在大洋的另一边,数字化革命正如火如荼,主流VC普遍搭建了自己的数字化系统,覆盖募投管退的全过程。Garter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超过75%的VC和早期基金投资者将借助AI和数据分析,获得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信息。AI和数据科学在投资这门生意中,将比直觉(Gut Feel)和无法量化的内心声音(Impossible to quantify inner voice)更重要。详见《未来的VC合伙人可能穿着格子衬衫》。
在张口闭口“上云”,“数字化”,“效率”,言必称“数据驱动”,“SaaS”,“变革”的今天,中国的VC们依旧在用自己有限的体力和认知,去对抗世界无尽的未知,依旧在数字化的荒地上刀耕火种,茹毛饮血。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
目标
曾在某美元VC负责数字化系统开发的Brown介绍,目前一线VC基本都有自己独立开发的数字化系统,腰部及以上的VC,或独立开发,或使用第三方系统,或在第三方系统上做深度定制,也都在尝试数字化。
但数字化的目标是什么?
很遗憾,很多VC没有目标,要么是迫于LP压力,要么是迫于同行压力。
一些美元VC之所以尝试数字化,直接的原因是美元LP的压力。早在10年前,美国的VC们即开始系统性的尝试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著称的SignalFire早在2013年1月即已成立,创始人Chris Farmer在前东家Bessemer的数字化尝试早于2009年。
早已尝到甜头的美元LP自然开始疑问,自己投的中国GP们为什么没有此类尝试?知道了美元LP的喜好,美元VC们在募资时,数字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故事。
接下来入场的,更多的是迫于同行压力,自己虽然没想明白,但既然同行做了,那我也要试试。
Brown在离开之前供职的机构后,电话被猎头打爆,但当他询问未来潜在的雇主,对数字化是怎么思考的,有哪些具体目标时,得到的答案通常是,目前没有具体的目标,但看到竞争对手都在做,所以也想尝试一下,具体的目标还要等您入职后一起商量。
也有不少VC有明确的目标,目标大概分两类。
一类是希望借助数字化提高效率,如提高项目覆盖率。但数字化只是对现有工作流程的补充,比如一个投资经理,在看完了合伙人推过来的项目,朋友背书的项目,FA推荐的项目,行研找到的项目之后,看了几个系统推荐的项目。
另一类是把工作流程数字化,或者叫将线下行为做数字化记录,方便日后考核和复盘。据36氪报道,一家一线双币基金跟踪所有投资人的判断,从项目录入,上会到日后的发展都会被记录,以此作为判断其能力的依据。
工作流程数字化的另一个不会明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目标是,将调研,用户访谈,投资笔记,行业观察,创始人的联系方式等认知和资源沉淀在自己的系统上,避免单个投资人离职后,认知,经验和资源随之而去。
这样的目标导向下,这些VC的数字化只是辅助了现有工作流程,体现了工作流程,是工作流程的线上记录。数字化没有改变工作流程,更没有定义工作流程。
投入
数字化通常意味着高额的投入。根据公开资料,Inreach Venture为自己的数字化系统花费了500万英镑和2年时间,每年还要继续投入100万英镑;SignalFire的数字化系统每年花费1000万美元;Correlation Ventures的那套号称科技行业最复杂的数字化系统,开发时间超过4年;Coatue每年在数据科学上的投入超过3000万美元。
翻看外国数字化做出名堂的VC官网,招聘页面上占据多数的是数据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
Brown介绍,没有自己系统的VC,就是每年花几万块买几个第三方平台的账号,哪怕有自己系统的一线美元VC,每年的投入应该也不会超过百万人民币,团队人数通常在3人左右,自己所在的机构只有一个人。
在VC里做这个工种的,薪资普遍不如同等能力和工作年限的大厂程序员。在VC内部,这依然是一个很边缘的支持部门,类似传统企业的IT部门,跟核心的投资业务的距离很远,更谈不上改变业务,很难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当被问到为什么中国VC的数字化投入这么少时,Brown的回答是,数字化是个很大的事儿,对VC来说是方方面面的改变,中国的VC把数字化这件事想的太小,太简单了。
投入少,不是说舍不得花钱,也不是没钱,而是钱花在哪里的问题。就这么多管理费,是用来招10个投资经理,还是招10个数据工程师?
选择招10个数据工程师,谁来面试?怎么判断码农的水平?是合伙人懂还是HR懂?
招来了10个数据工程师,管理架构怎么调?给什么样的职位?同样是总监,薪资是对标投资总监还是中后台总监?
哪怕钱真的花了,人真的招来了,开发出了数字化系统。是系统辅助工作流程还是系统定义工作流程?是系统体现工作流程还是系统改变工作流程?
投资人的时间就这么多,是优先看系统推荐的项目还是朋友推荐的项目?各家都在抢份额的明星项目但系统“认为”不好,投资人信谁的?
所有的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都指向了一个结论:数字化不是辅助工具,数字化是革命。
数字化到底是什么?
数字化首先意味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即投资流程中的“输入”。投资人的信息来源将不再主要来自FA、同行、同事、论坛、外部咨询、行业大会,而来自系统对千万级数据源的抓取。
“输入”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公司文化、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的改变,VC的合伙人将更像一个科技公司的CEO,管理一群数据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而不是管理几十个投资经理和分析师。既然信息主要由系统抓取,是不是不再需要在北上深,乃至硅谷,特拉维夫各开一个办公室了?
数字化还意味着投资流程中“输出”的变革,即投资结果。投资这个动作,比以前更早,更快,更多,更广。动作敏捷性的改变,不仅意味着竞争优势,还意味着投资策略的改变,乃至重新定义投资策略。
如果能投的更早,是不是在大家认知趋同的时代,也能抢先投到好项目,效果类似于过往投到非共识项目。如果能投的更快,更多,是不是以往被证明是死路的,撒胡椒面一样的跟投也能产生不错的收益?Correlation Ventures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能走通。
数字化将提高整个生态内,信息和认知流转,分发的效率和准确性,就好像在一个由LP,孵化器,产业园区,个人天使,VC,PE,被投企业等组成的社区中,放入了字节跳动的算法。张三的认知,可以被分发给李四,也可以被分发给企业A;企业A的信息,可以被分发给王五,王五根据信息所形成的认知,被分发给企业B。
生态内信息,认知的高速流转和智能分发也将重新定义生态内各个实体的互动方式与关系。比如VC与被投企业之间不再需要Excel表格的传输,而是双方数据系统的对接;投资人和被投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不再局限于董事会层面,而是深入到一线的业务,来自一线业务的数据反馈,重新加入生态内流
曾经有投资人自嘲称,天天看SaaS项目 ,投了很多企业服务公司,但却要手贴发票完成报销,Word版的内部文件从V1更新到V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