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脾虚
【治病策略】
1、脾病在一日中未时(下午1~3点)会有明显的症状,日出之时会较严重,傍晚时趋于平静。脾气过亢时,立刻给予甘味之物来减缓,甘味可以健脾,苦味可以燥脾之过湿。
2、脾阳虚者症见面萎食少,纳减腹胀,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舌淡白,脉虚弱无力。
3、脾虚的五个症状
(1)食欲下降。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2)舌苔有变化: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3)湿气重: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4)早起不适: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脾胃功能较为虚弱。脾气一虚,肺气先绝。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5)入厕宿便异常: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4、脾气虚者症见食欲不振,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平素四肢困乏,懒于言语,色萎便溏。舌淡苔薄,脉软无力。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5、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
6、齿痕一般是脾虚、肾虚。
7、脾胃虚寒,多因过食生冷或受寒所引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则虚,故形成虚寒。症见腹痛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若见舌苔黄者,是脾不散精,不能上荣,郁而成热所致,可用理中丸加黄连,以清热燥湿;若伴有大便干燥者,是精不荣于下之故,可用理中丸加大黄以通之。
8、(1)脾经虚热——发热恶寒,口干喜汤,食少体倦。
(2)脾经湿热——舌本作强,腮颊肿痛。
【辩证诊断】
1、
总则
虚
实
肝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
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痉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心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晕眩跌倒),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脾
脾实则腹满,殓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
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
肺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肾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寐];
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视有余者尽取之。
2、脾虚:晨起胸闷气短、头晕脑涨,脾胃功能较为虚弱。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3、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气少也。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外之烧热愈大,内之相火愈少也。
4、(1)舌形扁为血虚,舌形胖为气虚。
(2)舌头太大是血虚(心阴虚);如果有时肥大,是心阳虚。
(3)一般舌体增大是血瘀症、水湿过剩;齿痕一般是脾虚、肾虚。
(4)舌头瘦小一般是长期疾患造成体虚,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5、虚痨乃五脏俱虚:
(1)头目时眩,不能久视,为肝虚;
(2)食减,或有微热,为脾虚;
(3)精神惫倦,为心虚;
(4)不能久坐及操作,为肾虚;
(5)口干不欲饮,为肺虚。
6、(1)气虚:肺气虚者症见短气、自汗、气怯音低,时寒时热。可兼咳嗽,易总感冒。舌质淡,脉软无力。脾气虚者症见食欲不振,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平素四肢困乏,懒于言语,色萎便溏。舌淡苔薄,脉软无力。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2)血虚:心血虚者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纷纷,面色少华。舌淡,脉细或结。肝血虚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易于惊惕。妇人月事不调,甚者经闭。舌淡,脉弦细或细涩。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3)阳虚: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心阳虚者心悸、气短,动则气促,神倦嗜寐,心胸愁痛,面色苍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结而无力,或虚大无力。脾阳虚者症见面萎食少,纳减腹胀,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舌淡白,脉虚弱无力。肾阳虚者症见面色苍白无华,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早泄,或五更泄泻,尿多或小便失禁。舌体淡胖,边多齿印,苔白,脉沉迟。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杜仲、肉桂、附子等。
(4)阴虚: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口干,潮热盗汗,甚则失音或痰中带血。舌干少津,甚则舌红无苔,脉细涩,或细数。肾阴虚者症见眩晕耳鸣,其则耳聋,潮热颧红,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咽痛舌疮,甚则失音羸瘦,两足痿弱无力。舌干少津,甚则舌红,脉沉细无力。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5)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相应膳食:气血:鲫鱼豆腐汤;气血双补汤;药膳鸡。
7、脾病在一日中未时(下午1~3点)会有明显的症状,日出之时会较严重,傍晚时趋于平静。脾气过亢时,立刻给予甘味之物来减缓,甘味可以健脾,苦味可以燥脾之过湿。
8、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
9、(1)脾经虚热——发热恶寒,口干喜汤,食少体倦。
(2)脾经湿热——舌本作强,腮颊肿痛。
10、腹诊:腹正中线的纵向笔芯样条索状物,出现在脐下提示肾虚(男子肾虚,阳痿遗精,桂枝龙骨牡蛎汤证),脐上提示脾虚。
【辩证治则】
1、伏卧当是脾胃虚寒,当以温中燥湿、健脾助运之人参理中丸。
2、腹诊脐底动,按之坚痛,外证热肿、口舌干,肌肤枯燥者,为脾虚,用贞元汤(熟地10,炙甘草3,当归3)。
3、脾胃虚寒,多因过食生冷或受寒所引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久病则虚,故形成虚寒。症见腹痛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若见舌苔黄者,是脾不散精,不能上荣,郁而成热所致,可用理中丸加黄连,以清热燥湿;若伴有大便干燥者,是精不荣于下之故,可用理中丸加大黄以通之。
4、与一切脾虚水肿,与痰饮咳嗽都可用到苓桂术甘汤。
【辩证比较】
1、(1)气虚者,用六君子汤、四君子汤。
(2)血虚者,用四物汤。
(3)肾虚无火者,用肾气丸;肾虚有火者,用六味地黄丸。
(4)肺虚者,用生脉散。
(5)心虚者,用归脾汤或天王补心丹。
(6)肝虚者,用建中汤(小建中汤)。
(7)胃虚者,用四君子汤。
(8)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9)郁症,用消遥散。
(10)伤风,用小柴胡汤或参苏饮。
(11)有热者,用二黄汤。
(12)胃热甚者,用竹叶石膏汤。
【经典回顾】
《黄帝内经—素问》:
1、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