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对衰老的机制的研究源远流长。《养老奉亲书》记载:“年老之人,萎瘁为常。”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是脏腑机能萎瘁,外表体窍也表现出衰老退化征象,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功能衰退。
前後二陰
衰老屬自然現象,是隨人體五臟六腑的機能減弱,自內到外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導致人體適應力、儲蓄力日趨下降。中醫認識到女子由陽明脈衰為始,以面部蒼老為先兆;男子以腎氣衰為始,其衰老先露於毛髮牙齒。衰老以形衰最先出現,接著可見九竅不利,繼之出現精神衰老。外在形容的改變,尤其是皮膚衰老、體形衰退、精神疲憊,是衰老最明顯的標誌,這三方面成為抗衰老重點。 鑒於皮膚、形體、精神的衰老,都是伴隨整體虛衰同步發生的,反映內在臟腑失衡,因而保持外在形容必須整體調理。片面地注重皮膚、形體或精神保養很難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只有使內在生理協調、臟腑安定、經絡通暢、氣血流通,才可從根本上延緩機體衰退過程。 衰老是一個漸進過程,「五八腎氣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抗衰老應從中年甚至更早開始。日常生活中,許多不良習慣在不知不覺地傷害腎脾二臟,比如暴飲暴吃、偏食、長期緊張、過度勞累、酒色過度等,一方面加速腎精的消耗,另一方面又使脾臟未能及時補充,導致未老先衰,中老年疾病接踵而來。注重養生之道是延緩衰老的前提,參考傳統養生保健。 基於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觀點,腎脾虛衰是中醫抗衰老的核心,歷代仍以補腎益脾為主。現代了解到衰老是綜合性因素作用的結果,除了自然虛衰外,也存在不同的病理因素,抗衰老必須採取綜合措施。依據辨証施治特點,除了補益方藥外,篩選其他方藥,如活血化瘀、除濕化痰、行氣疏肝等,來提高抗衰療效。 有關皮膚、形體、精神三方面的抗衰總原則如下: 抗衰駐顏:補血、活血、養陰、潤燥; 形體抗衰:健脾、保胃、補腎、養肝; 精神抗衰:養心、健脾、疏肝。 中醫藥抗衰老有悠久的歷史,而且確切有效,只要堅持一定收效。衰老過程因人而異,如有人偏於腎虛,也有人偏於脾虛,根據個人需要適度地調治,不可僅守一方一法,要交替使用,或以一証一方為主,輔以它法,持之以恆,才能達到目的。 “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都会走向衰老;最不确定的则是,死亡将于何时降临。”这句古老的格言体现了人类悲壮的长寿梦想。这种追求本身,一方面显示了人类自身的气魄与胆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人类的抗衰路上必然会布满荆棘。 一 中医对衰老过程和本质的认识 正常衰老是一个生理过程,但衰老的生理改变和病理变化并无明确的界限。随着衰老的进程,抗病能力减弱,为老年病的发生奠定了病理基础。同时老年病的产生和发展,加速衰老的进程。二者互为因果,易形成恶性循环。 自组织理论对衰老过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自组织理论认为,人体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人体所发生的衰老与疾病,是其“自己运动”发生了问题。机体的老化改变,缓解而直线式的表现为脏器功能的降低,导致自组织能力的缺陷或失调,这是衰老与疾病发生之源。抗衰防病必须由此入手,才是具有本质意义的途径。 中医对衰老的机制的研究源远流长。《养老奉亲书》记载:“年老之人,萎瘁为常。”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点是脏腑机能萎瘁,外表体窍也表现出衰老退化征象,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功能衰退。 中医衰老学说包括肾虚致衰、脾胃虚弱致衰、气滞血淤致衰等几种学说。《素问》强调衰老与否、衰老的速度,决定于肾气的强弱。名医李皋则十分重视脾胃在衰老中的作用,指出“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凡有此病,虽不变易他疾,已损其天年”。 这些理论都体现了自组织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出现不平衡状态时,人体具有自动恢复到正常的能力,即自组织能力。进入老年期后,这种自组织能力减弱,导致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又进一步破坏了人体的自组织能力,加速了衰老。 近年来,由淤致衰学说日益受到重视。《素问》记载,“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使道”即血脉,明确指出血脉不通有碍养生长寿。 由淤致衰学说体现了耗散结构理论。人体是一种耗散结构,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保持自身稳定的系统。现代研究表明,老年人存在着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呈现一种嗜血栓状态。淤血产生后,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气化功能受损;同时,代谢产物不能排泄,堆积体内,毒害机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衰老。 西医认为衰老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不能确定是否在个体生命刚开始时遗传物质就预先有程序安排,到一定时限促发衰老;或是通过遗传转录错误,造成遗传不稳定,引发衰老。目前西医对衰老的学说有十余种,但还不能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全部衰老机制。 综上所述,中医始终是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认识衰老的过程和本质,并将其运用于预防衰老、延缓衰老中,从而开创出更具本质意义的方法和途径,正所谓,正本须先固元。 二《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以下是其主要观点: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因此,养生必慎房事,积精全神。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三 名医施今墨抗病防衰养生理论 施今墨(1881~1969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1915年,孙中山在京卧病,曾应邀参加会诊;1930年,出诊西安,为杨虎城将军诊治,药到病除,载誉而归;1935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中医条例,规定了考核办法及立案手续。北京第一次考核时,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被举为主考官,随后就有了“北京四大名医”之说。 名医施金墨多年的实践证明,西医在抗病防衰养生方法上不如中医多样有效,并对抗病防衰老提出了自然独到的见解。他向国家献出了自己多年精研的防病抗衰十大验方,其中部分验方被制成成药,如“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健延龄胶囊”,在每年的广交会上为国家换汇上百万美元。施老的抗病防衰几大理论观点: 观点一 通调排补治疾病心脑肾同修防衰老 通调排补治疾病是指:通要平——通经络;调要全——调脏腑;排要畅——排毒素;补要稳——补营养。 心脑肾同修防衰老是指:养气血、调脏腑、填精髓、固本元。 观点二 中老年疾病的根本病因是气虚、阴损和血淤 病因之一:源于气虚 老年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卫气虚弱,卫外功能低下,一旦外邪侵袭,常易引起疾病。表现为少气懒言、神倦无力、自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腰酸耳鸣、尿频或失禁、易感冒等五脏气虚的症状。 不难看出,衰老开始于气衰。 病因之二:起于阴损 肾阴为元阴、真阴之所在,老年人精、血、津液的衰耗主要表现在肾阴虚方面,出现阴虚不能濡养脑髓、全身各脏腑组织及阴虚生内热的病症。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口唇皮肤干燥、手足心热、失眠、遗精或潮热盗汗及内脏阴液不足等方面。 由此而论,衰老与肾阴亏损有着密切关系。 病因之三:起于血淤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功能衰退,既不能抵御外邪,又不能保持血脉流畅而导致体内病理产物的不断堆积,引起疾病的发生。气血不足和气滞血淤与衰老和老年病的发生有着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