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外科
由顾云岩创立,第二代顾筱岩被称为“疔疮大王”,与当时伤科名医石筱山、妇科名医陈筱宝并称“上海三筱”。第三代顾伯华是顾氏外科最杰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也是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奠基人。
第四代传人陆德铭、马绍尧、唐汉钧、朱培庭、陆金根、顾乃强、顾乃芬、顾乃芳等,第五代传人曹永清、陈红风、李咏梅、阙华发、刘胜、张静喆等将顾氏外科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国家及上海市的重点学科,确立了顾氏外科在现代中医外科学术界的领军地位。
顾氏外科采取外治和内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疮疡疾病、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皮肤疾病、肛肠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以及运用中医药治疗胆道感染等急腹症等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为龙华医院的建院元老,顾伯华对疮疡、皮肤病、肛门病、乳腺病、血管病及急腹症等皆有所长。虽已驾鹤西去,但他培养的一大批学术传人把顾氏外科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确立了顾氏外科在现代中医外科学术界的领军地位。
身体周刊记者肖蓓
在龙华医院的中心草坪上,一群建院元老的青铜雕像静静矗立着,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神态安详的老人,就是中国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奠基人顾伯华。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顾伯华,对疮疡、皮肤病、肛门病、乳腺病、血管病及急腹症等皆有所长。虽已驾鹤西去,但他培养的一大批学术传人把顾氏外科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确立了顾氏外科在现代中医外科学术界的领军地位。顾氏外科疗法也因其独特疗效获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
从上海滩“疔疮大王”顾筱岩,到中医外科学泰斗顾伯华,如今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都已成为中医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一部顾氏外科的发展史,也是现代中医外科发展的缩影。
倡导整体治疗
陆德铭、马绍尧、唐汉钧、朱培庭、陆金根……龙华医院这些响当当的中医外科名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他就是顾伯华。
作为建院元老之一,顾伯华一手创建了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传人,形成了疮疡、乳腺、皮肤、肛肠、胆石病等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外科学术体系,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完整传统中医外科学术的体系和建制临床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起,顾氏外科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
在百年的传承过程中,顾氏外科形成了融顾氏特色理论、顾氏特色诊治、顾氏特色外治法、顾氏特色方药等于一体的学术体系。顾氏外科采取外治和内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皮肤疮疡、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皮肤疾病、肛肠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外伤性疾病等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在理论方面,顾氏倡导整体观念,重视整体治疗;强调疮疡论治首辨阴阳;注重部位辨证、经络辨证及局部辨证;强调疮疡初起以消为贵;重视脾胃及饮食调摄在治疗疮疡中的作用;强调内外结合治疗外科疾病。
在诊治方面,临证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比如,和营托毒法治疗有头疽;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益气养阴调摄冲任解毒散结法治疗乳腺癌术后;活血化淤法治疗外科疑难疾病;益肾壮骨化痰法治疗骨结核,养阴清热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皮肤疾病;解毒排毒法治疗毒蛇咬伤;“通、润、辨、变”治疗急性阑尾炎变证。
顾伯华的学生、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陆金根回忆说,曾有一个肝胆管结石阻塞性黄疸患者,西医外科手术治疗后,黄疸不退反深,激素类药物也不见起效。术后三天请顾老诊治,经仔细辨证施以中药内服,并嘱停用激素。一剂病瘥半,二剂黄疸净。按照顾伯华的想法,要让患者“横着(抬)进院,竖着(走)出院”。
从疮疡到皮肤杂病
顾伯华的临床实践,早期以看疮疡为主,尤以治疔疮走黄出名。
中医文献中的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顾伯华认为,疮疡本为火毒之邪而成,火为阳邪,阳盛则发热,阻塞则肿胀,血凝则疼痛,热盛则肉腐,肉腐化为脓。此时重在攻邪,常用大剂清热解毒之品,紫花地丁、蒲公英、银花、山栀、草河车、半支莲等用量多在30克以上;若是疔疮走黄应用犀角地黄汤,鲜生地用至50克以上。
随着时代改变,疮疡患者渐少,医院中其他疑难病种为多,比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等。顾伯华认为,这些病例亦红、亦肿、亦热、亦痛(关节痛),但与疮疡迥异,是由于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所致。红者虚火,热者阴虚,肿者脾肾两亏之证,痛者气血不足外邪所致。因此,除急性发作需“急则治其标”外,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补肾为大法的温阳滋阴法。
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顾伯华总结出调整阴阳、养阴清热为主治疗多种外科和皮肤科疾病的经验。常用生地、玄参、麦冬、石斛、龟板等。治有头疽加紫花地丁、半支莲等清热解毒;治甲亢加夏枯草、牡蛎、海藻、礞石等化痰软坚;治流痰(骨结核)加补骨脂、狗脊、川续断等补益肝肾;治肠梗阻手术后加党参、白术、川朴花之健脾理气;治毛发红糠疹加丹参、当归、莪术等活血化淤;治红斑狼疮稳定期加黄芪、淮山药、仙灵脾、锁阳等健脾补肾等。
根据数十年诊治疮疡经验,顾伯华总结出败血症治疗的规律,分为三个类型。疔疮走黄、疽毒内陷、热毒内攻,这三者能相互转化,及时治疗可痊愈;又或者因邪盛正衰,救治不及而死亡;也可能毒邪内传于脏腑,外阻于肌肤、筋骨而化脓等。临床施治以火盛者,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伤阴者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合增液汤、竹叶黄芪汤;阳虚者扶正托毒,方用透脓散、托里消毒散。
改贵药为便宜药
顾伯华常说:“疡医不可一日无外治”,“外科与内科不同之处,在于内治、外治并重。”他在继承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余,还多有创新。
比如,在古代用药线结扎治疗瘘管基础上,改用了橡皮筋挂线治疗肛瘘和乳晕部瘘管,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在治疗内痔结扎术后并发大出血时,创制了气囊袋压迫止血法,方法便利,病人痛苦少。在皮肤病治疗中创用热烘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提高了疗效。
对于垫棉疗法,他不但应用于溃疡新肉已生、皮肤与皮下组织不能黏合的患者,还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或有蓄脓现象者,或窦道蓄脓,以及经治疗后正收口之时。这种方法避免了扩创手术,加速和促使疮口早日收敛。
顾伯华用药向来以“便、验、廉”和轻灵著称,处方用药最多时11-12味,用量多为6-9克,不用或少用稀有药,如果便宜药能达到疗效,就绝不用贵重药。这也是顾氏外科的用药原则,“用药如用兵,用兵贵乎精,理法方药,了然指下,便能策动四两拨千斤。”
顾伯华创制的六应丸、锦红片、清新丸等新药都属于“便、验、廉”之类。六神丸的组方主药是蟾蜍、雄黄、牛黄、珍珠、冰片与麝香,这与顾伯华原有的解毒消炎丸的组成药基本相似(仅麝香一味药不同)。顾伯华将公丁香剂量的三倍替代麝香,同时又调整了其他药味的剂量比例,创制了“六应丸”。省了贵重药、降了药价的六应丸应用在外科、喉科临床,疗效卓著,风靡一时。
“新消片”(院内制剂)替代“犀黄丸”也是顾伯华在“药”上创新的范例。组成药中,用“雄黄”代替“犀黄”,新消片对于治疗周围炎性血管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顾伯华总结出了青黛膏、冲和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消痔膏、生肌散、青黛散、青吹口散、平胬散、七三丹、颠倒散洗剂、三黄洗剂,芩连消毒饮、益气托毒汤、加减瓜蒌牛蒡汤、小阳和汤、痄腮消散方、凉血清肺饮、肠痈方、水疝内服方,锦红片、清解片、复黄片等一系列名方、验方。其中,锦红新片、六应丸获得上海重大科技成果奖。
学术传人各领风骚
顾氏外科今时今日的地位,与顾伯华传道授业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他打破了“传子不传女,传徒留三分”的旧俗,在他“量体裁衣”的培养模式下,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如今都已成为中医外科界的权威。
顾伯华的爱徒之一、陆德铭曾任龙华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作为第一届新中医学院毕业生的陆德铭,早在大学时就被顾伯华收为徒弟。1962年陆德铭毕业后留在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全面继承了顾氏外科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乳房病、甲状腺病、痈疽、皮肤病、蛇咬伤、急腹症等疾病的治疗有不少建树,对良性乳房肿块的治疗尤有心得。
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唐汉钧,也是顾伯华教授的学术传人之一。1963年,唐汉钧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龙华医院后,30多年随师侍诊,对疮疡、乳腺病、甲状腺病、淋巴结肿、乳癌、胃肠癌术后、放化疗不良反应调治,以及外科疑难杂症均有独特经验。他还根据顾伯华临床经验与临诊笔记,先后整理发表有关顾伯华经验论文10余篇,其研究成果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甲级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龙华医院皮肤科教授马绍尧,从1960年起就跟着顾伯华抄方和临证,一学就是20年。他对300多种皮肤病,尤其是对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疑难杂症,可解决西医不能解决之病痛。回忆起恩师,马绍尧说,“顾老对学生非常好,即使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被停职扫地时,也会经常主动提醒我,这个病人该怎么治疗。”
顾氏外科的另一位学术传人、龙华医院终身教授朱培庭,以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享誉沪上。他创建了中医胆病学,倡立“胆病从肝论治”理论,并成功开发的“胆宁片”等防治胆石病的系列中药新药。
龙华医院的陆金根教授,也是顾氏外科的学术传人之一,1973年8月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在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工作,即师从顾伯华,1985年正式拜顾老为师。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管局确定为顾老学术经验的法定继承人随师学习。陆金根提出了“癭痈”和“肛疽”两个新的中医病名,他所创立的“拖线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获得了教育部的二等奖及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金根回忆说,顾伯华对学生是“量体裁衣”、“度身定做”地确定培养模式。“中医外科对化脓性感染性疾病的‘验脓’技能视得尤为重要,初学者要掌握这门技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此顾老是手把手地教,连手指的安放部位,几根手指的协调性技巧等等,将整个的连环动作逐一分解讲授,不厌其烦。”
芩连消毒饮 处方组成:黄芩、黄连、生山栀、野菊花、半支莲、银花、赤芍、连翘、紫花地丁、生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疔疮、疔疮走黄。
特色疗法
不开刀治疗阑尾炎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一旦发病,往往手术切除。其实,像阑尾炎这类急腹症,也可用中药治疗,顾伯华研制的锦红片,对于早期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有疗效,可免除开刀之苦。
当时,某位市委书记的儿子在部队突发阑尾炎,听说锦红片疗效好,便专门派人找到顾伯华取药,来人看到锦红片配方简单、如此廉价,便央求开一些昂贵的药,顾伯华严肃指出,“药贵在治病,不在乎贵贱,药能对症,便宜药也能治好病,药不对症,再昂贵的药也治不好病”。来人只好带回锦红片,病人吃了后效果很好。
顾伯华在研究急腹症时,认为这些病都有腹痛、腹胀、痞满、便秘、舌苔黄腻等腑实之证,六腑功能是“以通为用”,具有“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的特点,疼痛是不通所致,治应使其通。因此,可采用清热解毒法。
他在治疗急性阑尾炎340例有效基础上,精简用药,选用了生大黄、红藤、蒲公英、川厚朴四味药,以后又精简了川厚朴,定名为“锦红汤”,治疗各种炎性急腹症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至于急腹症患者,顾伯华是“指下有感,心中了然”。他指下触出的“肌紧张”分类程度判断与西医专家的判断完全吻合。何时需要中转手术,顾伯华通过手指对腹部的触诊、拿捏极为到位、判断准确。
“挂线法”治乳腺炎
都说母乳喂养好,但很多产妇却因乳汁排出不畅而患上急性乳腺炎。对此,中医疗法亦有优势。
曾有一个28岁的产妇,分娩后第六天因哺乳时乳头破碎疼痛不堪,随后乳房又肿胀作痛,全身发热,骨节酸楚,注射抗生素后仍热退未尽,乳房疼痛依然不减。顾伯华为她诊断辨证为“乳痈”,这是一种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证,多发于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
顾伯华认为,乳汁壅滞,乳络不通,阻于肝胃二经,营卫不和为患,应疏肝理气,和营通乳。故用柴胡、青皮、橘叶疏泄肝气,银翘清阳明胃热,麦芽醒脾健胃,蒲公英、路路通疏通乳络,合当归、赤芍以和营。经内服药与外敷金黄膏治疗,连服药10帖后,这名产妇的症状消失。
顾伯华对乳癖治疗也有独到见解,中医文献中的乳癖,包括现代医学乳房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症二种病。中医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因此对乳癖的病因病机偏重于肝气郁结,治宜疏肝理气为主。顾伯华提出将乳癖分为肝郁气滞和冲任不调两型,对冲任不调型治则除疏肝理气外,着重加用调摄冲任药物如仙茅、仙灵脾、锁阳、苁蓉、菟丝子之品,收到了满意疗效。
龙华医院极具诊治特色的“浆细胞性乳腺炎”一病,早在1950年代初经顾伯华治疗便优于西医。这种病容易反复溃脓,久治不愈,西医的王牌手段即作乳房单纯切除术。这虽是一了百了,却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顾伯华发现这种病证的核心所在是:发生在乳晕周围的溃口与乳窍有瘘管存在,应用“挂线法”挂开瘘管后,再予中药外治,此病即愈。浆细胞性乳腺炎形成瘘管的治疗获得1986年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从疔疮大王到外科教父非遗传承
经过五代人的传承,顾氏外科可谓海派中医中传承最完整的近代流派之一。
100多年前,祖籍崇明的顾云岩迁居浦东,带着祖传中医外科医术在浦东杨家渡、烂泥渡一带悬壶,先在浦东益生堂挂牌,后在浦西南市万裕码头、紫霞路及杨树浦等地开设诊所,所接待和治疗的病人多为劳苦大众,颇受当地平民及工人的信赖,业务鼎盛,医名远播。
第二代顾筱岩(1892-1968),从师于父兄,先后悬壶于浦东和南市城里,以治疗疔疮、乳痈等疡科杂症誉满沪上,被封为“疔疮大王”,与当时伤科名医石筱山、妇科名医陈筱宝并称“上海三筱”。1948年,他远涉香港,曾悬壶九龙。1956年返回上海,任职于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潜心著作。上世纪60年代,上海中医学院编著全国统一外科教材时,他支持子侄门人,毫无保留地将顾氏内治心要、外治秘法全部收录到教材,得到了全国同道的赞许。
在顾筱岩的学术思想中,提出“外之症实根于内”的立论,重视整体治疗,治疗时时顾及胃气;在疮疡论治中重视脾胃及饮食调摄,常常以食疗和药物相结合。
顾筱岩还创研了不少验方和外治疗法,如芩连消毒饮治疗疔疮,“苍耳子虫”外治疔疮等,著有《外科外敷选方歌括》,并将数十年临床上擅长的疔疮走黄、乳部疾病、委中毒、骨槽风等疾病,以医案、医话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及文献馆丛刊中。
顾筱岩是顾氏外科奠基人,第三代顾伯华则奠定了现代中医外科的学术体系。
顾伯华(1916-1993)自幼随父顾筱岩习医,1936年毕业于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即设诊所于上海。1952年他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学院外科教授,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上海曙光医院、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外科学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主编了第一部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以及《中医外科临床手册》、《外科经验选》、《中医外科学讲义》、《中医外科学中级讲义》、《实用中医外科学》等著作,毫无保留地将顾氏外科的经验方、秘方、特色外治法等全部收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