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枕下肌群的重要性
枕下肌群位于枕骨的下方,寰、枢椎的后方,头半棘肌的深面,作用于寰枕及寰枢关节,包括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4肌。头后大直肌呈三角形,起自枢椎棘突,止于下项线的外侧部。头后小直肌亦呈三角形,较小,居内侧,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内侧部。两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头转向对侧。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斜向内上方,止于枕骨下项线上方的骨面,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并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寰椎横突。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并屈。枕下肌群是使上颈椎后伸的肌肉。
上颈椎:是指枕骨、第一颈椎、第二颈椎,因其连接之间没有椎间盘结构,且活动方向会与3-7颈椎相反,因此认为它们是上颈椎。
枕下肌群重要的原因:
(一)枕下肌群是全身唯一连接在脊髓被膜上的肌群,当枕下肌群紧张时,会导致脊髓被膜紧张,进而使全身肌肉紧张。因此,枕下肌群的柔软性与全身柔软性有关。因此,长时间伏案的人群由于枕下肌群短缩会引起全身比较紧张和引起颈部疼痛。
(二)枕下肌群紧张容易卡压从其中穿行而过的枕下神经和颈动脉进而引起头痛。
四组小肌肉在防止头部过度前屈以及在头部旋转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人群中,由于枕下肌群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积累性损伤,即通常所说劳损,因枕下肌群长期受累,可能导致肌肉及肌筋膜结缔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肿胀和硬结,进而引起肌肉痉挛、硬化和粘连,进而卡压枕大神经和颈动脉,使头部发生疼痛。
(三)枕下肌群被认为是解剖列车浅背线的核心,能精确调整头颅位置。
枕下肌群位于枕下颈上深层,虽然很小,却与颈前深屈肌共同维持着上颈椎后缩的姿势,有人认为这种后缩姿势是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对恐惧反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姿势。同时由于枕下肌群神经支配高度密集,每个神经元支配的肌肉非常少,为3-5根肌纤维(枕下肌每克肌肉组织中有36束肌梭,臀大肌每克中仅有0.7束肌梭),这些肌肉张力可迅速发生变化,从而可精确调整头颅的位置。因枕下肌群组织中有大量的牵张感受器,当人们用眼睛和内耳水平地引导头部方向时,会对枕下肌群产生一定的张力(其实任何眼睛转动都会在这些枕骨下肌群产生张力的变化),而大脑则自其无数的牵张感受器中读取之,接着反射性地指示其余的脊背部肌肉,组织颈部以下的整个脊椎,因此枕下肌群又被认为是整个脊背部的功能中心,连接着从眼球动作到大脑到脊背部肌肉的信号传入和输出及动作协调性,可以说如何使用您的眼睛,特别是如何使用您的颈部,决定了背部肌肉的张力形式,在临床中很多时候松解枕下肌群往往成为解决肩胛、腰背甚至臀部顽固问题的关键。颈椎功能障碍和头痛患者中,枕下肌群最容易出现紧张而导致上颈椎处于后伸位,触诊枕后软组织可触发头颈痛,还可发现这些软组织出现增厚、紧张和广泛压痛改变,严重者枕下肌群可发生严重萎缩。
因此,当枕下肌群受损时,病人可能会出现上颈段曲度变化、肌肉紧张,颈痛,头痛,头的位置控制不好等症状。
二.辨位定点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椎病—王海东教授
颈椎病是国际性多发病,其发病率占成人的60%,在某些职业中甚至高达90%以上。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和年轻化的趋势,给社会带来很大负担。颈椎病有多种治疗方法,然而,手术疗法或保守疗法的疗效都不甚理想,针刀的出现,为人们开劈了一条新途径。应用针刀闭合松解术治疗颈椎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颈椎病的特殊病理基础,在颈椎病的针刀治疗中首次提出辨位定点针刀松解术,根据颈椎病的不同伴随症状,选取特异性靶点进行对症松解治疗取得了优越的疗效。
01
诊断标准
①症状 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颈部活动轻度受限。体征:颈部肌肉僵硬,有相应压痛点,应排除其他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颈肩部疼痛、不适,如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等。
②病史 多有慢性劳损病史,如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学习,或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前工作,或其它诱因发作。
③发病经过及病程 多数为慢性发病,若颈部有劳损病史,也可急性发作,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
④X线显示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不稳、或变直,椎体关节小骨质增生,韧带钙化。
⑤实验室检查 基本正常。
⑥其他检查 有条件可做CT或MRI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临床表现与X线均符合诊断标准者,即可诊断。
02
针刀治疗
临床上颈椎病大多为混合型,针刀治疗时通常根据临床症状将颈椎病分为上位、颈中部及下位颈椎病,如眩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失眠、后枕部的疼痛、酸困等,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其次在上位颈椎的后关节突、棘突等部位,提出了“颈七刀松解术”;如患者出现颈部酸困、疼痛,僵硬不适症状时,“颈六刀松解术”;若出现上肢的症状,如肩、臂、手指的疼痛麻木,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C4-T1后关节、横突,中、后斜角肌止点、肩胛骨(内上角、冈上窝、肩胛冈、冈下窝)、肩关节盂外侧和盂下、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肱骨内外上髁等部位,临床上可根据病人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松解部位。
“颈七刀”操作步骤
定点:
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枕外隆凸旁开2cm、再向下2.5cm±0.5cm的范围内左右各定一点。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 —C2棘突外侧骨缘,左右各定一点。C3-4棘突间定1点、左右旁开2.0±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各定1点,共 7 点。
松解方法:
①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 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项下部皮肤约成30角、与枕骨下项线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对刀下发紧、有软组织明显病变者,可将刀口线掉转90°,纵切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③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 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C2棘突外侧骨缘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C2棘突外侧骨缘骨面或稍浅,行纵行纵切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④棘突间点 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深度1cm左右,当刀下感到坚韧,患者诉有酸感时,即为病变部位,先纵行剥离1~2下,再将针体倾斜和脊柱纵轴成30º角,在棘突的上缘,沿棘突矢状面纵行剥离 1~2下,出刀。
⑤关节突关节点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关节突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直达颈椎关节突关节或稍浅,纵行纵切或横行纵切疏通剥离,切开1~2刀即可。
“颈六刀”操作步骤
定点:
在颈椎X线片病变(间隙变窄、颈椎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显示相对应椎体或查体阳性压痛椎体的棘突间定1点、旁开2.0±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左右各定1点,在其上位或下位棘突间定1点、旁开2.0±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左右各定1点,共 6 点。
松解方法:
棘突间点、关节突关节点针刀操作同上位颈椎病棘突间点及关节突关节点操作。
颈椎下位松解操作步骤:
定点:
可在C4-5、C5-6、C6-7棘突间、关节突关节处、T5、6、7棘突间、肩峰下、喙突、肱骨小结节、肱骨大结节等处选取阳性压痛点。
松解方法:
其中棘突间点及关节突关节处点操作同前,不一一赘述。
①肩峰下点 在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凹陷处,相当于肩峰下滑液囊部位。刀口线与肱骨纵轴平行,刀体与肱骨干约呈80~90°角刺入,直达肩峰骨面,纵行疏通与横行剥离2~3刀;稍提起刀锋,向关节间隙方向刺人关节腔20mm左右,行通透剥离2~3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②喙突点 左手拇指下压至喙突外缘,刀口线与喙突外缘韧带纤维平行,针体紧贴拇指甲刺入,至喙突骨面纵行疏通剥离,若刀下阻力较大(喙肱韧带挛缩),则将刀口旋转90°,纵切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③大结节点 该处从上直下依次为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腱的附着点,压痛阳性点刀口线与肱骨纵轴平行,针刀垂直与大结节骨面刺入直达骨面,纵行通透剥离2~3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④小结节点 该处是肩胛下肌、喙肱韧带、盂肱韧带的附着点,刀口线与肱骨纵轴平行,针刀与小结节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纵行通透剥离2~3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操作规程:
在阳性反应点及选定部位上用笔做出标记,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术者戴无菌手套,选取4号针刀进行松解治疗。操作完成后,用棉签压迫止血,针眼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嘱其患者1天后可除去包扎,3天内勿洗浴。患者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