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化的人,生活中与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中,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呢?
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言不差,但又不绝对。
虽然以群而分,但不是一个“群”的人并非老死不相往来,有时候,不是一个“群”的人,交往反而更密切。
有人说,人和人交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这话听起来不太中听,但却揭示了一个真理。
人和人的交往,真的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单纯,其中掺杂着太多的功利性,只不过有人喜欢给予它美好的粉饰罢了。
其实,交往中的功利性并不可怕,只要合乎公序良俗、道德规范,各取所需,未尝不可。怕就怕一些人因为利益关系互相勾结,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很容易,真诚而长久地相处却很难,对交往的对象有不同的要求。
如果想和交往的人进一步发展关系,共同开创一番事业,那对双方的要求会更高,只有有着相同的志向、理念的人,才有可能一起谋划共事,否则绝无可能。正如孔子所言:道不同,不相为谋。
没有相同的志向目标、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不可能长期相处、共事的,那怎么办?各从其志最好。
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当然不能时时加入功利的算计,但不可否认,和谁交往,不和谁交往,许多人依然会有自己的考量。
多数人都会掌握一个原则:合得来的多交往,合不来的少交往或尽量不交往。有人把愿意不愿意和另外一个人交往归结为双方的性格脾气对路不对路,要我说,重要的还是“三观”合不合。
生活中,我喜欢交往的人大体有这么几个类型:理解人,知感恩;有正义感,有同情心;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宽容大度,不拘小节;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对有这些特点的人,我是引以为同类的,我愿意和这样的人打交道。
而对其他类型的一些人,我从心里反感甚至鄙视,比如:一味抱怨,只知索取;没有是非观,缺少同情心;消极悲观,自怨自怜;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居心叵测。此等人士,尽管我没有道德洁癖,但仍然从心理上排斥和他们交往,行动上更是敬而远之。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孔子家语》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自古至今,与人交往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生活中与何人交往,如何与人交往,不能不谨慎处之。
生活随想
图文|褚延锋
壹点号储己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