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
《列女传》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8厘米 横47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内容是颂扬与标榜妇女的明智美德。现在画面绘有28人,分八段,每段书有人名和颂辞。用较粗的“铁线描”,线条刚劲凝重,人物面部、衣褶等处运用了晕染法。顾恺之在人物画创作上提出的“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要求,在此图中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上,同样有生动形象的体现。如在“卫灵夫人”一段中,画卫灵公与夫人相悟对,他既流露出内心对夫人识别贤德的明智感到惊喜,为不失自己身份又故作镇静。
《女史箴图》东晋 顾恺之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349厘米 英国伦敦博物馆藏
顾恺之(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人(今江苏无锡),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能。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此画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绘。张华原文歌颂古代具有贤德的宫廷“女史”(即女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据传是为了讽谏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皇后。全卷共12段,现存9段,每段后有“箴”文。存世9段的内容分别描写“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修容饰性”、“同裘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和“女史司箴”等。此长卷背景空白,重点刻画人物,对人物神态的表达尤为重视。线描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劲联绵”等。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洛神赋图》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洛神赋图》为宋代摹本,保留着魏晋六朝的画风,最接近原作。此画是以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斫琴图》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9.4厘米 横13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斫琴图》描绘古代文人学士正在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14人,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或学徒)执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所以都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此画与顾恺之的其他作品一样, 画面中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既能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也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性情。
北魏卷
《供养菩萨》北魏 壁画 敦煌248窟 窟顶人字披东披 纵150厘米
敦煌石窟是敦煌郡内诸石窟的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248窟是西域中心柱与中原殿堂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具有敦煌本土特色,是莫高窟的洞窟。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石,不适合雕刻,故大多为泥塑,现存者包括圆雕、浮雕、影塑,大小3000余身。壁画内容丰富,表现佛、菩萨及天神像;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神话题材;经变故事;供养人;佛教史迹故事;装饰图案和建筑图等。《供养菩萨》是248窟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壁画,这些供养菩萨手捧鲜花奉佛,花叶用笔流畅,裙子晕染繁密,画面表现出一种从北魏向西魏过渡的特殊风格。这些壁画大量使用铁线描,用土红线打轮廓,石青色晕染明暗面,再赋色,最后用墨线提醒,晕染主要采取西域式凹凸法,即以明暗关系表现立体感,富有光影效果。
《飞天》北魏 甘肃麦积山石窟76窟顶部 藻井局部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45公里处,秦岭山脉西端,因其外形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此幅《飞天》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一个飞天藻井,尽管藻井的前半部已严重的塌毁和剥蚀,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色彩艳丽,线描清晰。从残破处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绘制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待涂一层薄薄的白粉浆后,再随类赋色作画,最后则以浓黑的焦墨线勾勒。飞天与浮云的线描非常纤细、挺拔遒劲,是典型的铁线描法。飞天的颜面、肌肤全用纯白色平涂,其衣裙飘带,则多用青绿叠染, 仅在个别的地方,如双唇和花饰处,略加朱砂点染。
《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北魏 木质漆绘 纵约80厘米 横约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暨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屏风漆画1966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墓主司马金龙世代为北魏显宦。屏风漆画的题材来自刘向《古列女传》等汉代文献,其绘画风格颇近似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用笔连绵不断,大有“春蚕吐丝”之风韵,显得悠缓自如,其设色渲染合宜, 人物也悟对通神,表现得惟妙惟肖,尤其是画中女子的身姿动态的描绘,既能体现其身份特征又各富个性。漆画屏风共五块,另有残块若干,漆板两边皆有绘画,一面保存完好,色泽鲜明,另一面剥落严重,色彩暗淡。因为此漆画以红漆为底色,绘师都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覆盖力强的色彩来绘制,所以显得富丽精致,体现了漆画艺术的深沉魅力。
《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北魏 木质漆绘 纵约80厘米 横约40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暨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北齐
《仪卫出行》北齐 高160厘米 宽202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道西壁
北齐娄睿墓位于太原市南郊晋祠乡王郭村西南一公里,汾河以西、悬瓮山东侧。出土随葬品八百七十余件,现存壁画七十一幅,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墓主人娄睿系北齐武明皇太后之侄,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大师,是北齐政权中主要人物。娄睿墓壁画题材有出行图、回归图、仪仗图、显宦生活图、祥瑞图与天象图。《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是长卷式仪卫出行图的一部分,左段画面有八人三马,这是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右段为仪卫出行画面的从骑,画有二人二马,二马矫健俊朗,二人的衣纹服饰略夸显张之态,给人以迎风飘扬的感觉,增强了画面的动势。整个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北齐校书图》北齐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据宋代黄庭坚《画记》、黄伯思《东观食话》等书记载,《北齐校书图》在宋代有白描与设色不同摹本。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面有三组人物,居中的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 或展卷沉思,或执笔书写,或欲离席,或挽留者,神情生动,细节描写也很精微,旁边站立服侍的女侍也表现得各具情致。此画用笔细劲流畅,设色简朴优美,画风虽难免受宋人影响,但与北齐娄睿墓壁画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齐校书图》北齐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北齐校书图》北齐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本生故事图》北朝 佚名 壁画 纵30厘米 横25.5厘米 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藏
由于故事主题的纯粹性和鲜明性,在造型处理上大小、动静、主次的强调,以及运用了深棕、灰黑、青、绿、白等冷色调,形成一种严肃而悲壮的特殊感染力。此图于1913年至1914年间被德国的勒考克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剥走,原为克孜尔石窟乐天窟天井画的一部分,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为救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猎兽图》北朝 佚名 砖画 纵17厘米 横36厘米 甘肃省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藏
画面上动物的性状和人物神态妙入秋毫,凝视画面,似乎一种现场感扑面而来。此画砖上的线条粗放古朴,画工在此删略了与主题无关的情节,突出表现最主要、最生动的一瞬,从而使画面充满了情趣。
《乐伎与百戏图》北朝 佚名 壁画 纵70厘米 横78厘米 甘肃酒泉丁家闸北凉墓
“乐舞百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以前,歌舞与杂技就有较大的发展。画中表现了乐队正演奏音乐,三位乐伎,一弹琵琶、一吹长箫、一击腰鼓,一男乐人正弹奏琴瑟。而下方为杂技表演,二位杂耍艺人正在地毯之上翻腾跳跃。人物形象的塑造分别采用浮雕或线描手法,显出主次前后的关系。画面人物虽密集,因为安排错落有致,却丝毫不显拥塞。
《牧牛图》北朝 佚名 壁画 纵60厘米 横33厘米
《牧牛图》画面用勾线法,线条质朴、沉着、劲健,色彩平涂。是新疆克孜尔第77窟的说法图壁画的局部。此图中尚残留佛陀的膝部。右下方一角可见溪流,其上为一棕一白两头牛匍匐在地。牛的前面,为画面中心人物兰达,他扶着多瘿的老树棍,侧目俯首,作凝神沉思状。
梁卷
《职贡图》梁 萧绎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198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萧绎是梁元帝(505—554),字世诚, 博学善画,尤以肖像画最擅。图中绘列国使者立像十二人,皆左向侧身,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与梁朝的关系、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者自右至左为:波斯国、百济国、丘兹国、倭国、狼牙修国等等。在此图中,使者的站姿几乎雷同,但其个性特色,或文静秀弱,或朴质豪爽,或机智慧敏,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表露无遗,并且都有那种有幸成为使者的恭敬欣喜的情态。另外,画中人物比例准确,铁线描遒劲流畅,敷色高雅古朴,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