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记得点赞←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因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长,故称岱宗。②造化:大自然。钟: 聚集。③曾:通层。④眦(zi恣):眼眶。⑤会当:定要。
【诗大意】
东岳泰山是何景象?横亘齐鲁大地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大自然独赋予其神奇秀美,直刺天宇,阴阳向背明暗殊别。层云萦绕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飞鸟点点似寻栖枝。将来定要登临绝顶,把齐鲁群山尽收眼底。
【赏析】
杜诗中有三首同题望岳的诗。一是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第一次漫游齐赵,望东岳泰山,诗人时年25岁,正裘马清狂,意气风发时。一是乾元元年 (758),杜甫出为华州司功,途中望西岳华山,诗人时年49岁,值遭贬失意时。一是大历四年(769),杜甫漂泊湖湘,舟中遥望南岳衡山,诗人垂暮临危时。在这三首望岳抒情诗中,能隐约看到诗人不同时期思想情趣精神面貌的发展变化。
三首《望岳》中以望泰山一首写得最好,也是现存杜诗最早的一首。浦起龙说: 公集当以是为首,这是不错的。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岱宗夫如何? 出语翻新,是一口语散文式的疑问句,加一虚词夫字,在音节上舒缓了语气。但却更加强了感情色彩。显示了诗人初睹岱峰的惊叹和仰慕,唤起了读者的注意。接着是诗人的自我回答: 齐鲁青未了。青,山色也。青未了,苍茫墨绿一望无际。杜甫这次山东之游,想必是踏遍泰山南北了。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南北为界,南鲁北齐,至今泰山东麓仍保留着齐长城岭的遗迹。泰山屹立于齐鲁大地,横亘数百里,青色连绵。这是描写山的跨度。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在赞叹泰山的秀丽和巍峨。同是夸张又有所不同,上句言其神奇秀美是自然赋予,得天独厚,完全是从虚的方面着笔,而下句则是夸张之中有所体验。这里说的阴阳,是指一日之中早午晚三时的阴阳向背。山东早见日出,天色早晓; 山西晚见日落,天色迟昏。这是居住在高山脚下的人的切身体验。泰山高峻,遮天蔽日,阴阳向背,明暗殊别。这是指山的高度。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久望高山的切身感受,仰视山峰,层云缭绕,使人眼界开阔,心旷神怡;极目远望,山鸟点点,翱翔归林,这样颇耗目力,眼眶似乎就要裂开。仅仅十字就把眼前的客观景色和内心的主观感受,有机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后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激越和仰慕之情,继而产生了登顶的强烈愿望。孟子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而老杜这里说一览众山小,引典似用非用,最为绝妙。作为诗的结句,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五岳独尊的气势,也表现了青年诗人敢于攀登、俯视天下的豪迈气魄。
全诗意境开阔,造语警拔,情景交融,最能表现杜甫青年时代的非凡襟怀及其诗歌创作的时代风貌。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卷一中评此诗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是颇恰当的。
另外,这首诗始终着眼一个望字,从山脚下仰望。诗人晚年所作《又上后园山脚》诗有句: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这里说的日观,即泰山绝顶的日观峰。可知杜甫当年是登上岱顶了。但有人却据此说诗人写诗的立足点是在山上,其实这种说法的论据是不充分的。因为创作和经历,毕竟是两回事,不能混同,诗人即使登上绝顶,也仍有选择创作立足点的自由。杜甫这首诗的创作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你喜欢杜甫哪些诗歌?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