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消失10年的盗版碟,记录了谁的青春?

作者 | 南西

编辑 |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原创

批发五元,零售十元。赶上甩卖,十块三张。

我指的是80、90后两代人难以忘怀的时代记忆—— 盗版碟 。

每个人的记忆中或许都有这样的画面: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播放着《英雄本色》的片段;它或许开在街角,或许出现在居民楼,甚至是天桥和地下通道的流动摊位,摊位前有着香港电影、法国文艺片、台湾偶像剧以及日本动漫的碟片,碟片类型一应俱全。

在那个没有电脑也没有智能电视的时代,盗版碟为观众们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成了不少人早期的文化启蒙。

学者戴锦华曾称, “盗版资源喂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品位。”

而如今,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盗版碟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人们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断加强,盗版碟的消亡必然且合理。但也正是影碟机里不断转动的碟片,为一代人打开了看向远方的天窗。

时代的眼泪:

盗版碟起家史

北京的新街口、积水潭,广州越富广场,岗顶石牌东,深圳蛇口附近,对千禧年初的文艺青年而言,这都是著名的“淘碟圣地”。

什么是“淘碟”,00后或许不熟悉,80后90后一定不陌生。

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文艺青年,站在卖碟的店面或流动摊位前,带着朝圣的目光,翻找喜欢的影视光盘,不时与老板沟通交谈。

这个过程,就叫“淘”碟。

电影《蔓延》剧照

豆瓣各种怀旧小组里,时不时有人翻出这些时代的眼泪。

不同年龄性别喜好的人群,对于盗版碟的记忆也有所不同。

讨论盗版碟的帖子,图片源于豆瓣

对于80、90后的女生,盗版碟像是一摞砖头那样厚实的方壳,装着诸如《蓝色生死恋》《流星花园》等缠绵悱恻的爱情童话。

《蓝色生死恋》,当年最火的盗版碟片之一

她们常常约好时间,找个周末下午,三四个人挤在电视机屏幕前,为片中的绝美爱情或欢喜或落泪。随着技术的进步,厚厚的砖头盒变成了两片薄薄的DVD碟片,这些碟片始终被青春期少女视作周末的最佳消遣。

对于文艺青年们,爱情剧则略显肤浅,他们淘碟时张口闭口法国新浪潮电影,独爱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后窗》,以及法国导演戈达尔的《精疲力尽》。

去音像店报出这些名字,似乎老板都要高看自己一眼。

还有一批自觉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人,手里拿着《教父》、《辛德勒的名单》、《肖申克的救赎》,这是那时的硬通货,以如今的目光看,可谓豆瓣电影TOP250的至尊精选。

盗版碟市场一度百花齐放,但若真说起当年最流行的碟片类型,还得是靠“嘻嘻哈哈”和“打打杀杀”闻名的港片。

比如让人笑中带泪的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喜剧之王》,至今仍有人大喊“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

充满悬疑和惊悚色彩的《无间道》,电影中的那句台词,“给我一个机会,我想做好人”,成为当年脍炙人口的金句;

电影《无间道》截图

经典犯罪片《古惑仔》系列, 塑造并影响了无数青少年对于情义和人性的认知。

1990年到2010年,盗版碟从无到有,又由盛转衰,替一代又一代人完成了电影美学的启蒙运动。

或许有人产生疑问,为何盗版碟能在那个年代“一统江湖”?

最重要的因素或许是 价格优势 。对普通人来说,正版碟片售价昂贵,盗版碟的价格却很少超过10元。即便他们内心想要支持正版,一翻标价,往往捉襟见肘,有心无力。

其次,观众可以拥有 更多选择空间 。各大卫视台每天只能播两集电视剧,电影频道的片单也不由观众决定。而观看碟片满足了多数普通人的观影需求,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时间甚至集数。如果你愿意,一路看到大结局也并非难事。

那些年,盗版碟之所以横行市场,还有一个因素,盗版碟的 种类齐全 。不少小众的正版作品没有被正规渠道引入,却能从某个毫不起眼的流动地摊上找到。

导演贾樟柯的电影“故乡三部曲”,曾令他蜚声国际。但这三部影片,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在国内上映。

贾樟柯执导电影《站台》剧照

2002年,贾樟柯无意中在北京小西天的一家DVD店里发现了三部曲之《站台》的踪迹。作为导演,看到那摞崭新的盗版碟,他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丢了,你找也找不见,却突然发现他在另外一个人家,感受很复杂。”

虽然贾导有些不是滋味,但正是这些盗版碟片,让更多想看这套作品的年轻人找到了精神食粮,同时也认识了这位常年关注现实题材的小众导演。

影迷们有需求,生产商愿意提供,使得盗版碟流行了将近20年。

在那个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移动互联网更是遥远的年份,盗版碟就这样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盗版碟的黄金时代:

碟片泛滥、质量参差

盗版碟的兴起与泛滥,离不开九十年代普及到家家户户的VCD机。

1993年,广东人胡志标偶然接触到已经风靡香港的VCD机。趁着大陆市场空白,他大胆投资,又花重金营销。

但凡有电视机的家庭,都会记得成龙做广告时的那句经典台词: “爱多VCD,好功夫!”

爱多VCD广告,图片源于网络

一时间,VCD机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再也不用挤到黑暗拥挤的录像厅里,接受艺术和汗水味的双重熏陶。

盗版碟的需求量,迎来了第一轮暴涨。广东、福建和深圳等地区,出现了不少地下作坊,通过架设卫星天线接收来自港台的信号,然后灌录成盗版碟片,再销往内地。

港片、台剧大量涌向内地市场。周星驰喜剧、成龙动作片以及琼瑶言情剧的流行,让当时的青年人都爱模仿几句粤语或台湾腔。

然而,VCD的时代并没有维持太久。 VCD光盘的容量小,只有700MB,分辨率也只有352×240。当容量高达4.3GB、分辨率达到720×480分辨率的DVD出现后,VCD像它的前辈录像厅一样,很快销声匿迹。

从前的连续剧,需要租一大盒VCD光盘,既占空间,又需要频繁换盘。到了DVD时代,再长的连续剧,两三张光盘就能搞定。

英皇(EE)是当时最出名的盗版碟片制作公司之一。为了让自己的碟片品质更好,他们在自己制作的DVD包装上,像模像样地印着公司的名称、LOGO、序列号,几乎能够以假乱真。

盗版发行商和经销商之间,还曾掀起轰轰烈烈的“质量内卷”。

在《天使爱美丽》这张碟片中,英皇同时往里灌录了英语版的正片、法语版的花絮、德语版的幕后访谈和日语版的导演采访,当时的正版影碟都未必准备得如此齐全。

2003年前后,VCD基本绝迹,DVD一统市场,几大“盗版品牌商”在业内站稳脚跟。杂牌碟也逐渐被音像店淘汰,只能沦落到去街边地摊售卖——可见碟片厂商竞争之激烈,泾渭之分明。

北京积水潭周边,也涌现出几家音像店,碟片主打牛皮纸袋包装、片名全手写,文艺范拉满,成为当年北京城不少文艺青年的理想之地。

那几年中国影迷在淘碟时的心态,大抵可以这样概括:

合法吗?不合。

快乐吗?快乐。

“淘碟”成了当时的年轻人一项重要的业余活动。年轻人们拿出黄金矿工的精神,一头扎进盗版碟的花花世界。

这项活动并不仅限于普通影迷。一部描述盗版碟商贩生存状况的纪录片《排骨》中,见多识广的盗版碟商就特意提到,著名摄影师兼导演侯咏也曾到他的小屋去淘碟。

纪录片《排骨》截图

而在那时,与其说大家不尊重正版影视剧,不如说,那个时候的人们,缺乏“打击盗版”的概念。

千禧年后,盗版碟遍布街头巷尾。而伴随盗版碟出现的,还有盗版图书、盗版磁带等各类盗版制品,同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不少正规店面。

甚至在盗版专辑这个领域,还专门出现了“打口碟”的概念:不同于盗版碟的翻录,打口碟是把国外专辑卖剩下的、被切口的库存当成塑料垃圾买回来,再在国内市场流通。

正如《大话西游》靠盗版碟风靡内地市场,绿洲、滚石等欧美摇滚乐队最开始走红大陆,打口碟也“功不可没”。这批被打口碟启蒙的音乐人和乐迷,被人称为“打口一代”。

各类盗版制品的泛滥,导致了一个致命缺点: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人们开始发现,盗版书里布满了错字,隔了几页又是章节错乱;

盗版专辑音源差,播放时充斥着高频噪声和失真;

盗版电影声音忽大忽小,配音总是对不上演员的口型。

这或许也为日后盗版碟的消亡埋下了伏笔—— 当观众可以轻易地获取体验感更好的音像内容后,盗版碟,终究会和那个流行盗版制品的年代,共同走向消亡。

盗版碟的消亡:

时代淘汰了盗版碟

盗版碟初次面临“生存危机”,导火索是当时的法律管制。

作为“扫黄打非”里面“非法出版”的代表产品,从2004年开始,盗版碟面临着城管清理,不少售卖盗版碟的街边音像店也被逐步关停。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贩卖盗版盘超过5000张者,将面临3至7年有期徒刑的牢狱之灾。

图源:《江南都市报》

然而,法律的管制并非盗版碟消亡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如此庞大的产业,很难在一夜之间彻底消失。

音像店被关停取缔后,买卖盗版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地下交易”。去之前需要先在网上沟通预约,老板会为你提供地址,往往是某个偏僻的居民楼里。

你需要抵达预约好的地方,过去敲开门,然后一手交钱,一手拿货。

曾被音像店瞧不上的流动摊贩,此时反倒更富有机动性,只要在地上铺块布,就能放置各类碟片,等到城管来了,揪起布角裹起盗版碟,可以随时跑路。

在影迷和经销商的“努力”之下,纵然已经有了法律条文,“盗版碟”还是续命了几年。

2007年之后,北京新街口沿街代表性的音像店“北口文化”停业。之后几年,街头巷尾的盗版碟,也陆陆续续地消失了。

但是这一次,盗版碟并非被销毁,而是被时代淘汰了。

正如打败出版社的并非另一家出版社,而是网络文学的出现;打败盗版碟的,并非哪家盗版碟经销商,而是在线视频的兴起。

颁布打击盗版碟相关法律的同一年,王微创立了土豆网。尽管这个平台如今已经销声匿迹,但作为全球最早上线的视频网站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国内在线视频行业新的开始。

土豆网,也成了时代的眼泪

一群人聚集在实体碟片前翻捡的日子过去了,寻找影视资源,只需要敲击键盘,然后点击一键搜索。

盗版碟再便宜,也需要花钱购买。而互联网的普及,让观剧观影彻底迎来“免费”时代。从种子下载,到网盘资源,再到如今的×分钟看电影,不过是从“硬盗版”逐渐演变成了“软盗版”。

盗版碟消失了,盗版却愈演愈烈,知识产业迎来了一场大变局。

到了2010年前后,盗版碟销声匿迹的同时,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陆续完成了成立、收购和合并。

盗版不再成了理所应当的事,“版权为王”成为新的规则,一代人观看正版的习惯也被逐渐培养了起来。

那些曾经点亮一代人少年时代的“火种”,成为了时代的眼泪,是许多人回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我们很难评判盗版碟的是与非,一方面,它严重伤害了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无数青年人关于艺术的启蒙,都来自于那些黑漆漆的录像厅,和一盘又一盘的盗版碟片。

它像一簇火,也像一扇窗。算不上体面,甚至较为劣质。但正是这劣质的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是这簇不体面的火,点燃了枯燥的少年时光。

《天堂电影院》剧照

或许我们怀念的从不是盗版碟片,而是年少时跃跃欲试却无处安放的精神世界。

倘若光盘转动,时光倒流。

谁不想回到少年时代,和朋友把淘来的碟片插进播放机里,一集接着一集,一部接着一部,就这样度过简单而充实的午后时光。

搜索建议:
热议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在沉淀自己

文/余小鱼、江左梅娘舒心说过一句话:“把一切不如意,看作是自己心灵提升的过程,自己顿悟的过程,把自己的身心沉淀再沉淀,直到沉淀成一池清水,纯洁如初。 ”如今,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