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38年前的功夫片,香港被骂烂片,内地成经典,露天电影时代的回忆

时间:2022-09-28 10:33:24 热议 我要投稿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内地电影市场,曾经流行过一阵“少林热”。

在整个八十年代,内地银幕上充斥着数十部以少林英雄为主角的合拍武打片。

这股风潮的带领者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影片在内地、香港、日本乃至东南亚地区上映后均取得了空前的轰动,粗略估计当时的观影人次高达7亿人次到8亿人次之间。

由于《少林寺》的巨大影响,当时的香港制片公司纷纷北上内地,合拍少林功夫片。

李连杰在《少林寺》后接拍了《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片中的女主角丁岚也主演了一部《少林寺弟子》,同时期还有徐小明的《木棉袈裟》,华山导演的《少林俗家弟子》等电影。

这些少林功夫片在当时很受观众的欢迎,它们大多邀请真实的武术冠军出演,主打真功夫的武打场面,同时香港电影人的商业娱乐创作手法,也极大地刺激了内地观众的观影热情。

有学者甚至将其定义为:万片归宗出少林,表明少林功夫片对内地电影的影响。

关于八十年代的少林功夫片此前已经介绍过不少,这一期要介绍的是一部童年回忆作品《少林童子功》,影片也是八十年代跟风李连杰《少林寺》的一部合拍电影。

影片的主角设定是为一群少林小和尚,特别邀请了当时在社会上非常轰动的海灯法师做武术顾问,全片的主要核心就是展现海灯法师的成名绝技“童子功”。

本期「被遗忘的国产片」,就来聊聊这部老电影——

《少林童子功》

Consumate Power: Shaolin Tongzipong

本片拍摄于1983年,由香港金马公司与内地的河南少林电影公司联合拍摄。

金马影业原是香港的一家二流电影制作公司,但在八十年代初顺应潮流进入内地,专门以制作合拍片为主,除了这部《少林童子功》之外,另一部影响力较大的电影是吕小龙导演的《长城大决战》(香港叫做《龙火长城》)。

本片的内地合作方叫做河南少林电影公司。这家制片公司正是在《少林寺》上映之后专门成立的,先后与香港联华合拍《少林寺弟子》,又与金马合拍了这部《少林童子功》。这两部电影都得到了内地的大力支持,得以在少林寺实地取景。

影片的导演薛后是《少林寺》的编剧之一,这是他唯一一部独立导演的电影长片,编剧侯启贤的另一部作品正是丁岚主演的《少林寺弟子》。

演员方面,本片的主要演员基本都是来自于内地的武术队员,男主角张龙毫无特色,只演了这一部电影就消失在银幕。稍微知名的是女主角王丽莎,12岁便招入湖南武术队,80年代初始出演电影,主演过《巴陵窃贼》、《血洒天涯》等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饰演反派小福王的邱方俭,也是一位武术高手,后来成了一名武术指导,最有名的参与作品应该是山东版电视剧《武松》。

他在片中有个非常著名的武功绝招叫做“霹雳旋风腿”,每次出招都是身体旋转,凌空将对手扫倒在地,现在看来设定比较浮夸尴尬,但在当年却让很多中小学生着迷模仿。

影片的故事层面就比较简单,电影基本上就是将《少林寺》的故事框架全盘照搬,只是时代背景从唐初换到了明末,主角也从成年李连杰和牧羊女丁岚,换成了一对更加青涩的小和尚童灯和表妹小翠。

相传童子功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需要从童子之身开始修炼,练成后“全身可软如棉,可硬于铁”(这是海灯法师的说法)。

时间是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生凋敝,以李自成为首的民间起义军蜂拥而起。

当时藩封洛阳的是当朝福王和他的世子,人称“小福王”的朱由菘。福王父子俩在中原地区横征暴敛、欺压庶民,惹得天怒人怨,民众纷纷敢怒不敢言。

小福王又盯上了传承千年的少林寺,将少林武僧视作心腹大患,一心想要剿灭少林。

于是,他假传朝廷的圣旨,以"御边"为名来到少林寺颁布敕令,调派了少林寺的五百僧兵远征,无令不得撤回。

小福王此举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削弱少林的力量,因此才将少林武僧全部被调走。

但让小幅王没料到的是,在少林寺内却有一帮年纪不大的小和尚,为首的童灯,他和师弟们都是落难的孤儿,生活在少林寺,跟着师父广慈大师修行。

广慈大师是寺内后厨的厨头,专门负责烧火做饭,但其实他有着一身不凡武艺。

他担心少林武僧全部被调走后,一旦小福王居心不良,少林恐有灭顶之灾,于是他悄悄向童灯、童灵等人传授武艺。

然而少林有着严苛的门规,不允许私自传授武艺,方丈和戒律僧偶然发现广慈私下传功的事情,指责广慈身为厨头,不务本份,严禁他向年轻弟子们传授武功。

但广慈却一意孤行,虽然没有得到方丈的允许,依旧偷偷带着徒弟们在后山练功。

在广慈的徒弟中,大师兄童灯武学天分最高,平时也最用功苦练不辍,可他仍旧不满足现状,认为广慈大师一直不肯把真正的少林绝学传给他,只让他练的都是劈柴做饭、走桩桃水。

童灯如此急于速成武功,只因他背负着一段深仇大恨,一心下山报仇。

原来,童灯的父亲张铁头,原是一名绿林大侠,后流落中原以卖艺为生。

然而张铁头因为曾经给闯王李自成带过路,被小福王给盯上,小福王从小聘请名师教导,学成了一身霸道狠毒的功夫,绝招便是非常狠毒的"霹雳旋风腿"。

张铁头在小福王的围捕下,最终不敌,死在了小福王的"霹雳旋风腿"之下。

小福王又见张铁头的妻子风韵犹存,于是想要凌辱对方,最终将其逼死。

张氏夫妻惨死后,留下了一个儿子以及和他从小青梅竹马的表妹小翠,两人恰好遇到了下山采买物资的广慈大师,在他的帮助下才摆脱了小福王的追杀。

广慈原本想要将两人交给小翠的父亲白玉峰照顾,但白玉峰是闯王手下的大将,要前去支援李自成无暇照顾两个孩子,只好将张铁头的儿子托付给广慈大师。

广慈大师带着张铁头的儿子回到少林,为他剃度,并取了法号童灯。

童灯上少林后,一直寄望于学成少林武功,能够破解小福王的旋风腿,替父母报仇,因此练功十分拼命。

广慈大师看出他的心思,反倒劝他练功要有恒心,报仇需要等待时机。

于是,广慈大师开始教授他一门少林绝技“童子功”,而要破小福王的"旋风腿",唯有练成"童子功",广慈从此开始向童灯等小和尚细心传授,众人勤学苦练。

然而就在童灯等人学有所成时,却被小福王藏在少林的奸细给发现。

小福王立刻传令在少林寺各处设卡,欲加追捕,并让王府的孙太监借休养为名,住在少林寺中监视,最终发现童灯正是张铁头的儿子。

孙太监正准备命人将童灯抓回福王府发落,结果方丈却坚持要按照寺规来处决自己门下的弟子,乘机宣布童灯来路不正、屡犯寺规,将其逐出山门,实则是让童灯立刻逃走。

之后童灯在广慈大师的护送下,暂时告别少林寺。

临别之际,广慈大师将一封送给闯王的密函交给童灯,让他想办法去往洛阳的五龙潭与表妹小翠接头,并想办法将密函送出洛阳。

童灯抵达五龙潭之后,与分别多日的表妹重逢,两人原本就是青梅竹马,早有婚约,因此再度重逢都很高兴。

就在两人乔装打扮乘船混过官兵的哨卡之后,童灯却意外发现,小福王竟然带着兵马奔向少林,想要剿灭少林寺。

童灯当机立断,决定与小翠兵分两路,将密函交给小翠送走,自己立刻返回嵩山向少林预警。

童灯等小和尚巧施妙计,阻敌于山门之外,少林众僧已有准备,与官兵展开殊死搏斗。

虽然广慈、童灯等武艺高强,还有随后奉闯王之命前来助战的白玉峰和小翠,可终究还是寡不敌众。危急时刻,少林僧兵在完成协助闯王对洛阳的包围后赶回少林。

在少林僧兵的加入下,局势瞬间反转,小福王的兵马被打得落花流水,而童灯等人则使用“少林童子功”,大败小福王的旋风腿,将他杀得荒而逃。

少林危难化解之后,童灯等少林武僧又协助闯王的义军一起攻下洛阳城,拿下福王府。

洛阳平乱之后,白玉峰等人代表闯王在城中设下宴会,宴请有功之臣,并决定为外甥童灯和女儿翠翠举办婚礼,少林方丈也赶来祝贺。

方丈同意让童灯还俗成婚,但同时让他在成婚后,再回到少林当俗家弟子,将童子功发扬光大。

电影的故事到此结束。

但看到这里的朋友估计都会有个共同的疑问:

既然童灯都允许结婚了,还能继续练童子功吗?如果不能,又如何将童子功发扬光大?而且一个已经结婚的人还能回少林做俗家弟子?

以上这些剧情上的漏洞,正是影片的最大问题,故事单薄且混乱。编剧虽然在故事中设计了童子功这样的武功绝学,但同时剧情又不能推陈出新,而是一味照搬《少林寺》中的剧情人设,导致故事难以自圆其说。

而且电影以一群青少年作为主角,整体故事比较低幼,刨除掉主角童灯学武报仇、襄助闯王的主线外,电影前三分之一的情节都是一帮小和尚在少林的嬉戏玩闹,基本就是一部儿童电影,之后童灯等人对付小福王的兵马,竟然是通过放风筝这样的手段,实在是有些太浮夸雷人了。

再说制作方面,影片也比较粗制滥造,武打戏本来是应该电影的最大卖点,可惜电影中的打戏实在是平平无奇,远远低于同期的《木棉袈裟》或是《少林俗家弟子》,无论正方反方,无论拿起刀枪剑戟哪样武器,总是三五下就被打掉,然后就变成了肉搏。

场景设计也没啥新意,最后大战中主角站在寺院围墙上的打斗场面,跟《少林寺》中的镜头角度都是一样的。童灯和翠翠去渡口混过官兵哨卡,分明就是一个小河流旁边站着几个衣衫不整的龙套士兵群演,完全看不出有重兵把守的既视感,由此可见创作者的偷懒。

尴尬的还有演员的表演,影片中的主角都是非职业演员,因此表演大多比较灾难,尤其是承担了电影最重要戏份的主角童灯的扮演者张龙,几乎全程表情呆滞,给人的感觉都没有入戏,完全是靠着上海译制片厂的配音艺术家们的声音表演,才挽救了他的灾难演技。

总而言之,这部《少林童子功》放在八十年代的少林功夫片中属于一部粗制滥造之作,也因此该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相当一般,仅仅收获了200多万票房,只是因为当时内地观众接触到的武侠片较少,才令很多观众有了童年滤镜,成为露天电影时代的回忆。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