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杜小华与疑似男孩DNA比对不匹配:他没打算放弃,这比什么都重要

时间:2022-09-13 23:40:16 热议 我要投稿

原本以为到了比对DNA的地步,杜小华的寻子之路可以结束了。然而伴随着“杜小华与疑似男孩DNA比对不匹配”的报道一出,再次把杜小华推向失望的境地。不过即便如此,杜小华在回应“DNA比对不匹配”时,依然表现得很平静,他表示:“哪怕只有0.01%的希望,也会付出100%的努力去寻找孩子。

有必要说明的是,电影《亲爱的》中的四个原型,只有杜小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就在于彭高峰、吴丽萍、孙海洋找到孩子的事实,不仅带给了他希望,同时也带给了他落寞。

希望在于,既然同是电影《亲爱的》中的原型,已经有三个孩子找到了,那么第四个孩子也快了。落寞在于,看着别人找到自己的孩子,自然会有种悲凄之感。要知道,杜后琪如果没有失踪,现在已经17岁了(2005年4月16日生,2011年3月6日失踪。)

一定程度上,要不是寻子11年的杜小华经历了很多波折,在面对“DNA比对不匹配”时,他肯定会情绪失控。坦白讲,公众关注的久了,都会因为寻亲者未能找到孩子而心有不甘,何况寻亲者始终身心俱疲着。如此而言,杜小华们的不放弃自然是会令人动容的。

只是从众多寻亲的结局来看,相较把孩子带回家,确认孩子还活得很好,大概是寻亲者最主要的诉求。一般来讲,孩子被找到时如果还小,带回家的还有可能性,但凡孩子被找到时已经成年,并且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找到只是意味着情感关系的重建,至于养育关系不再可能重来了。

对于这样的现实,想必杜小华们都是很清楚的,但是一个声音总是在提醒他(她)们:“只要孩子还没找到,怎么能就这样算了呢?”。毫不夸张地讲,即便一个家庭在丢失孩子很多年后,只要孩子还没有被找到,父母的心病就不会好。就此而言,与其说寻亲者是在“我执”中打转,不如说寻亲者是在借助寻亲对抗“我执”的煎熬。

就以杜小华来讲,如果他有一天不再继续寻亲了,很可能他将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如此强调,倒不是认为父母的命运跟孩子的命运完全绑定着,而是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讲,孩子确实就是自己的命根子。

也许有人会说,不管找到孩子,还是找不到孩子,总归只是一种现实状态,又何必不停地找呢?这种说法好像有点道理,但是回到亲缘关系上,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寻亲的煎熬,就像是一种永远都无法治愈的病。而唯一有效的解药,就是找到或者奔波在找到的路上。

说到底,杜小华们也应该知道放下最好。可是对于确切的人来讲,如果全数都奔向理性,可能就不太像人了。因为从根本上讲,寻亲的执念跟我们常言的执念还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常言的执念更在于对“本不属于自己”的一种强求,而寻亲的执念更在于对“本属于自己”的一种坚守。

循此说回“杜小华与疑似男孩DNA比对不匹配”的事情,只要杜小华没打算放弃,这比什么都重要。一方面,这让我们看到寻亲总是波折的;另一方面,骨肉分离对一个家庭的伤害是恒久的。因为杜小华即便再怎么强调“可以接受”DNA比对不匹配的事实,依然无法掩饰他失落的真实心境。

不得不承认,人贩子拐走的不只是一个孩子,同时也把一个家庭的灵魂也拐走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彭高峰、吴丽萍、孙海洋是幸运的,但是回望寻亲的日子,他(她)们的煎熬却也是差不多的,甚至就算找到孩子后,他(她)们也依然需要很多年才能真正治愈丢孩子的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