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孩子是有自己想法,具有一定能力的独立个体,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家长帮助的小婴儿。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什么都帮他代劳,不跟他商量就帮他决定,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凡事依赖大人的习惯,做错事依赖大人担责,力所能及之事等着大人帮忙,永远缩在被大人视为无能的孩子世界里,没有主见和自理能力,很难成长为独立的有担当的人。
反之,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有自我想法和能力的人,并且尊重他的想法,相信他的能力,鼓励他前进,那么他的成长将会带给我们惊喜。
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平等交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指出,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决定自己意愿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让孩子渐渐在人格和思想上独立起来。
1.尊重孩子决定自己意愿的权利。
在很多事情上,孩子有着自己的决定意愿。一件事,想不想做,怎么做,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在孩子的决定不伤害别人和自己的基础上,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比如,孩子不喜欢西红柿,不想吃西红柿,我们也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吃;孩子把自己玩具摆得有点乱,我们也不可不经孩子同意就直接去帮他摆整齐。
2.尊重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我们尊重孩子的想法,就要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鼓励他们来和我们交流。如此,孩子才能逐步发展出独立判断独立做决定的能力。
我家孩子两岁多,在孩子想去哪里玩,睡前想读哪几本书,为什么哭了,怎么生气了,为什么还不想吃饭,为什么还不想洗澡等事情上,我都会询问孩子的想法,认真倾听并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孩子平等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这样的沟通方式令人愉快,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沟通中孩子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征求别人的同意,比如“妈妈,你先陪我读完这本书然后我再去吃饭好不好”“今天我想吃鲈鱼和虾虾”“我这样睡好吧”等等。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想法和选择,支持和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逐步独立思考,有主见,最后成为独立的人。”(《养育的选择》)诚如陈忻博士所说,孩子的思想和人格上的独立离不开父母对其想法和决定的尊重。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来尊重,孩子会渐渐成为独立的人。
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提供尝试的空间。大多数孩子在1岁半~2岁时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孩子从小就想要自己做事,就有证明自己的欲望。别看孩子小小的,很多事情他们也是能完成得很好的。
1.不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孩子小小的模样,让人心疼,让我们总是忍不住给他帮忙。
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我们最好不要插手。
比如穿鞋子,穿衣服,撞倒的东西扶起来等等,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之事,就让孩子去做。
如果我们总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这不仅是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不尊重,还会让孩子失去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孩子不能了解自己是否具有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无能感也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2.支持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婴儿想用勺子自己吃饭,虽然会搞得到处都是,但比起大人的阻止让他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事后收拾的功夫真的不算什么。
孩子想帮我们拖地晾衣服洗菜,别总说“不要来添乱了,快一边儿玩去”,即便一开始孩子总是弄得一团糟,但我们若能给予引导和鼓励,他会做得越来越好,也会更加肯定自己的能力。
显然,给孩子尝试的空间,孩子才有成长的空间。
3.鼓励孩子挑战新事物。
从某个角度讲,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渐渐开阔视野,丰富见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家孩子两岁时,开始接触平衡车。最开始在摸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危险,便放到了一边。后来,在我们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渐渐掌握窍门,也明白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危险,于是越玩越溜,越有信心。
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做他能做到的事情,指导和鼓励孩子尝试他想做的事情。渐渐地,孩子会对他的能力和勇气充满了信心,也能从能力增长中发展出安全感,孩子独立和自立的能力也就会得到发展。
简而言之,把孩子当孩子,孩子将永远是无能的孩子;把孩子当成有想法有能力的独立个体,孩子将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我是@树之椰 ,家有猴娃儿一枚,用心坚持亲子共读,用爱烹饪营养美食,用情分享育儿心得。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和探讨育儿问题,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