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跃峰
本讲介绍寻找条件的第二种方式。
(2)发掘条件中隐藏的某些对象的实际意义。
在寻找条件的最初阶段,对条件的了解和整理还只是表面上的,只有对条件深入理解,才能认识条件的本质,为利用条件创造“条件”。
理解是应用的前提,要想应用条件,首先就得读懂条件。要透过数字、符号、语言的表象,弄清题设条件到底告诉你一些什么信息。必要时,还可借助图表、模型等加深理解。只有真正了解了条件的含义,才能准确地应用。
我们先看两个简单的例子。
例1、设A={(x,y)|x+y=2,x∈R,y∈R},
B={(s,t)|2s-t=1,s∈R,t∈R},
求A∩B。
【分析与解】本题的目标是:A∩B=?
题给的条件是,给出了两个具体的集合。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两个已知集合的实际意义。
有同学看到这样的条件,认为A是由(x,y)构成的集合,而B是由(s,t)构成的集合,所含的字母不同,错误地判断它们没有公共元素,得出错误答案:A∩B=Φ。
造成上述解题失误的原因,显然是对条件的理解不正确,它反映的是相关概念的模糊。出现这样的错误,并不在于思维能力的不足,而是相关知识存在漏洞。
我们知道,一个集合的确定,主要是看集合有什么类型的无素,而这些无素用什么字母表示则是无美紧要的。
比如,集合{x|x≥1}与集合{t|t≥1}就是同一个集合,它们都表示区间(1,+∞)内所有数组成的集合。
在这种理解下,本题中两个集合都是一些有序实数对的集合,求A∩B,就是把它们中公共的有序实数对找出来。这就只需知道两个集合中实数对的存在域。
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中实数对的存在域为两条直线,只需求出两直线的交点,即可求出A∩B。
于是,x+y=2,2x-y=1,联立解得x=y=1,故A∩B={(1,1)}。
例2、设A={x|x=|t|,t∈R},
B={x|x=1-t²,t∈R},
求A∩B。
【误解】有的解题者在解这道题时,由于没有理解条件的实际意义,就急于解题,造成解题失误。
他们认为,求 A∩B就是解方程组
x=|t|,
x=1-t²。
消去t,得x=1-x²,
解得x=。
得到错误答案:
A∩B={(,}。
造成上述错误的原因,就是把两个集合中的x、t理解为取相同的值。由于x、t在两个不同的集合里,它们均可独立取值,不受另一个集合中字母取值的影响。求A∩B,也只是要求A、B两个集合中x的取值相同,而两个集合里各自的哪些t使两个x的取值相同是不去考虑的。
如果令两集合中的x相等去建立方程,那么两个集合中的t要分别用不同的字母心t₁、t₂来区别,这样建立的方程组只能消去x,得到方程|t₁|=1-t₂²。
但按此思路去解,过程很繁。
实际上,只要正确理解了A、B的实际意义,本题其实是很简单的。
A、B都是一些实数组成的集合,如果把x=|t|理能为tox平面上的曲线,那么集合A就是该曲线上各点纵坐标的集合。
同样,集合B就是曲线x=1-t²上各点纵坐标的集合。
如果把x=|t|理解为函数,那么集合A就是函数x=|t|的值域,便知A={x|x≥0};同样,集合B就是数x=1-t²的值域,便知,B={x|x≤1 }。
在这种理解下,显然有A∩B={x|0≤x≤1}。
我们再看两个稍复杂点的例子。
例3、设函数f(x)满足:
f(x+y)=f(x)+f(y),
且x>0时,f(x)<0。
求证:f(x)为减函数。
【分析与证明】先明确目标,我们要证明:
当x₁
分割目标,建立如下解题主线:
起点x₁
下面寻找条件,与目标相接近的题设条件是
:“x>0时,f(x)<0。”
这个条件的实际意义是,任何整数对应的函数值都为负数。为运用方便,可将它形象地表述为:对形如“?>0”的不等式的左边添加f,不等式反向。
比如,由1>0,得f(1)<0;
再比如,由>0,得f()<0。
为了利用这一条件,需要将起点中的不等式变成形如“?>0”的形式,这需要发掘两者的差异。
它们有两种差异,一种差异是不等式方向不同,这只需在不等式x₁
另一种差异是,起点不等式右边不是0,这移项即可。这样一来,起点变为x₂-x₁>0。
现在可利用上述条件,得f(x₂-x₁)<0。
再发现差异,当前状态
“f(x₂-x₁)<0”中只有1个f,而目标
“f(x₁)>f(x₂)”中有2个f。
为消除差异,希望当前状态能增加一个f,自然想到f(x₂-x₁)能否分拆成两部分。
我们猜想:
f(x₂-x₁)= f(x₂)-f(x₁)(子目标)。
再寻找条件,与之接近的条件是
f(x+y)=f(x)+f(y)。
继续发现差异,子目标与上述条件存在结构差异:条件中函数之间用“+”号连接,而子目标中函数之间用“-”号连接。
这个差异很容易消除,通过移项改造子目标即可,得到
新的子目标:
f(x₂-x₁)+ f(x₁)=f(x₁)。
利用上述条件,这显然是成立的,解题获得成功。
具体解答如下:
【新写】设x₁
由题给条件,有f(x₂-x₁)<0。(*)
又由题给条件可知,
f(x₂-x₁)+ f(x₁)
= f((x₂-x₁)+f(x₁))=f(x₁),
即 f(x₂-x₁)= f(x₂)-f(x₁),
所以(*)式变为f(x₂)-f(x₁)<0,
即f(x₁)>f(x₂),故f(x)为减函数,证毕。
例4、设f(x)=的图象关于
A(,)对称,
求实数a。
【分析与解】很明显,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条件:
“图象关于A(,)对称”
的实际意义。
这并不是说,从图像上看对称有何作用,而是要用数学式子表述对称的意义。
所谓图像关于点A对称,其意义是:对f(x)的图象上的任何点P(x,y),设它关于A的对称点为Q(1-x,1-y),则Q在f(x)的图象上。
于是,可这样用数学式子描述图像的对称性:
对任何满足y=的实数x、y,有
1-y=。
这样,目标变为:由以上两式中x、y取值的任意性,求出合乎条件的a。
两式相加,可知对一切实数x,有
+=1。
由此可求出a。具体解答如下:
【新写】因为f(x)的图象关于
A(,)对称,在f(x)的图象上任取一点P(x,y),设P关于A的对称点为Q(1-x,1-y),那么Q在f(x)的图象上。
于是,对一切实数x,有
y=,1-y=。
两式相加,得
+=1。
即(a+)+(a+)
=a+++4,
化简得2a=a+4,解得a=4。
经检验,a=4合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