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工具,1个指标,让你最大限度的成长。
2个工具一是习惯,二是心流。
良好的习惯减少你在生活中认知负担。 心流让你火力全开,突破局限,向上生长。
1个指标是匹配质量——技能、兴趣和工作之间的紧密匹配。简化成「我是谁」和「我做什么」的匹配。
如下图,我们将行为区间分成三部分:
习惯区:自动化的,无需意识参与
心流区:流畅的巅峰表现。高级认知功能关闭,分析和评判声音消失
其共同特征是习惯和心流区间思想参与度低。习惯是因为熟练,无需意识参与;心流则是认知无法处理海量信息,关闭高级认知功能,以节约能量消耗,用来换取更强的注意力和意识。
习惯使我们减少思考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在习惯的范围之外,思想在摸索中工作,在混乱的不确定中摸索(杜威)。
进入心流后,有意识的系统会被潜意识系统取代,问题几乎是自动解决的,思前想后会减慢整个过程。
我们发现,在高效行动中,思想反而是拖累。冬奥滑雪运动员,在赛场上凭千万次训练的直觉在滑,一旦开始思考,就干扰发挥。
这给我们一个启发,高效的行动要么是习惯,要么是心流。最大限度的成长要减少思考区间的行动(图中练习区)。我们的成长有两个重要选择:
要么是在培养习惯,要么就在准备心流。
习惯是行为的下限,心流是行为的上限,夹在中间的任何行动都不够高效。我们要通过练习减少这样的行为。
练习的衡量标准是「匹配质量(match quality)」。触发心流需要挑战-技能匹配,匹配质量越高,学习速率就越高。匹配度越好,个人潜力也能得以充分发挥,生活越完满。
「匹配」,就是对「我是谁」和「我做什么」的匹配。《福格行为模型》也强调要针对黄金行为而设计,匹配得好,就完成了80%的行为设计工作。反之,如果匹配质量低,花多大的精力优化行为,效果都不会好。
既然匹配如此关键,那么如何提升匹配质量呢?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分解成三个步骤
明确我是谁,我有什么意愿
知道我有哪些行动选项
那些行动是达成意愿的最佳选择
实践中可以这样操作:
1.构建意愿系统
帮助我们发现、挖掘和澄清动机,明确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意愿系统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分层次的目标列表。
意愿系统就像一棵愿望树,挂满各种各样想要达成的目标,最高处挂的是终极目的,再往下是高难度目标,最下面是够得到的明确目标。这是一个简单的三层结构,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更多中间里程碑。
形式上,意愿系统是帮助我们清晰、分解、具体化的一个待办任务系统。
2.建立行为模式
每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但受环境和生物学限制,实现这些愿望的行为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想要健康,但是实现健康的方式很有限,NAVAL总结的公式:
健康 = 锻炼 + 饮食 + 睡眠
睡眠 = 没有闹铃 + 8-9小时 +昼夜规律
锻炼 = 高强度耐力训练 + 运动 + 休息
这样逐级分解,最后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最佳实践的模式库。
将个性化意愿具体化为任务系统,这需要挖掘、发现、澄清和细化;而模式库就是一个行为数据库,存储着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的最佳行动实践。
3.配置任务和行为
有了任务系统,有了模式库,接下来就是配置任务和行为。配置就是把缺少的补足并且设置好,配置的目的是提升匹配质量。福格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工具。比如围攻愿望,焦点地图,容易做分析,行为简化技巧等。
如何评估匹配质量呢?
一个是情绪,任务中和任务完成后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拿游戏和短视频来说,任务中我们可能玩的很爽,但事后会感到空虚。
也可以用成果来衡量,匹配质量越高,任务完成得越快,质量越高。
最好用心流时间来评估,配置的好,容易进入心流,而且持续时间也长。
我们可以根据反馈来持续改进:
环境:是否有助于行为达成,能不能让行动摩擦更少
行为:行为的完成度,挑战-技能是否位于最佳匹配点
意愿:这个任务符合我的角色,有助于达成最终目的吗
这个匹配模型简单,可测,持续用半结构化数据喂养,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精准,就能取得最大限度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