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逐渐回暖,赏花、露营、户外运动等又开始在社交平台频繁出现,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商家们“蠢蠢欲动”,由此形成的“春日经济”,也挂上了各个网站的热搜。
实际上,不仅仅是春天,每一个季节都因其特性成为了商家营销的抓手,季节更替时节更甚,夏天的第一口雪糕、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根烤肠都是社交平台上的“种草”常客。
此外,季节限定也是商家营销的主要方式,春日限定饮品、夏日限定雪糕等产品层出不穷,为消费者带来季节专属的“仪式感”。
从前两年的秋天第一杯奶茶,到去年流行的秋冬围炉煮茶,季节的更替,也应和着商家营销品类和方式不停变换。
季节经济如此作为,到底反映出中国消费者的何种消费心理变化?
季节经济最合适的产品又有哪些共同点?
对于品牌营销,能带来怎样的启示?
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许礼清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新消费赛道中的国风色彩更加浓郁,也从快餐模块逐步走向更多垂直细分场景,从而让消费者保持新鲜感。用仪式感和传统风味来吸引消费者,成为了一个快捷方式。
其实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更注重仪式感,而在于仪式感的实现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被商业化挖掘出来。
著名的色彩营销理论提到:在短短的0.67秒里,消费者就会产生对产品样貌的第一印象;而在这其中,色彩的作用占到67%。
每到春季,星巴克也会推出超高颜值的樱花系列周边,引发一波抢购风潮。
在外界看来,这也算一种“仪式感”,星巴克借此表达春暖花来时节的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可以用樱花周边为品牌增添附加值,强化年轻、时尚的品牌心智。
樱花,本质上就是颜色刺激。
这个色彩,并非一定是某个颜色,而是某种亮眼的感觉,例如奶茶杯体的新颖印刷、围炉煮茶时候的红火火红……
这都成为了一种驱动力。
而消费心理上,从排队买奶茶这种较为缺少互动和过于集中于年轻人的新消费体验,被围炉煮茶这种可以提升到更广年龄、阶层范畴的方式所破圈,也就让Z世代以外的人,可以成为新消费的用户群。
营销大师西奥多·莱维特曾说:“人们买的不是东西,而是他们的期望。”
期望是一种价值感知,是企业创造出来的“价值信号”。
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价值感”买单,本质是希望在交易过程中获取一定的价值。
价值,就成为了季节经济里爆款的共同指向,尽管奶茶也好,围炉煮茶也罢,大体带来的还停留在刷存在感这个肤浅的层次上。
季节性营销的可选范围很多,甚至可以万物皆可营销,只是要做好结合文章,尤其是当下国潮风正在打破年龄限制,这种结合中如何把握度,如何复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同时可便捷操作,将是品类营销的关键考量。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