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有能力还是「无能」?四种父母可能养出的子女

最近我身边多了好几个育儿中的朋友,其中包括有原本压力大到难以受孕,结果学了哲学思考后突然突破盲肠、看破人生(不是啦!是看清人生困境),一整个放很松,结果马上就顺利怀孕、生产的哲学新家庭,我也因此沾一份新生命的快乐。(咦?这算是变相的宣传吗?)

虽然很多人坚持不生育,认为不应该把生命带到这个复杂的世界来受苦,被迫面对地球气候变迁,跟种种人类未来必须面临的危机,却也有人持着赞成的观点,认为能生就要多生几个。到底从哲学来说,哪个立场才是对的呢?

前几年有一个叫做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的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原文的书名叫「多生几个孩子的自私理由」(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副标题是「为什么当一个好家长比你想像的更轻松有趣」,翻译成「生个孩子吧:一个经济学家的真诚建议」。书中鼓吹多生育,不但对自己好,对小孩好,对社会整体更好。

作者身为经济学家、以及三个孩子的父亲,引用科学界对于领养和双胞胎的研究,说明现代父母比起上一代花了更多心血在小孩身上,因而疲惫不堪。事实上教养(nurture)根本没什么用,因为基因或天性(nature)的力量,不论在孩子的健康、智力、快乐、成功、品格、或价值观上,通常会胜过父母教养的力量。只有基因的力量,才是真正长久的。所以不用花心思为孩子张罗最好的、期望他们好好长大、督促他们好好读书、担心这个世界不安全;既然什么都改变不了,还不如放轻松。换句话说,父母正常做自己就好,享受育儿的快乐,开开心心做自己,才是养出正常小孩的保证。

父母的态度,决定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不生孩子,亲生或是领养,是哲学问题。既然是哲学问题,就不会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合逻辑的,都可以是对的答案,所以这一篇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该不该趁这个虎年,赶紧生一个虎子。我想讨论的重点是:如果你有打算为人父母,或是已经是为人父母,必须知道,父母自身的态度,将决定子女在父母心目中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是身为父母,你认为你的孩子有能力还是无能?有用还是无用?你知道你的教养观点,会带来什么终身的影响吗?

从这些年来儿童哲学的现场经验,我有4个有趣的发现:

认为子女「有能力」的父母,会让子女养成为自己负责的习惯。

相反的,认为子女「无能」的父母,会养成不愿意为自己负责的子女。

认为子女「有用」的父母,出乎意料的会养成子女自卑、疏离的人格。

但是认为子女「无用」的父母,反而会帮助子女成为自己负责的人。

以下就分别说明,很有可能你会在里面看到自己,或是自己的父母。

认为子女「无能」的父母

阿好是我哲学课的学生,也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

在我的思考课上,我要求所有的学生一律都打开镜头,但是阿好的镜头是关着的,当我问她原因时,阿好说:不好意思,因为在陪孩子睡觉,不方便开视讯。

我问阿好,为什么需要陪睡?因为在我长年居住的美国,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小,父母是不可能「陪」孩子睡觉的。阿好说,她陪睡是为了想要让孩子有安全感。但是需要陪才能睡的孩子,反而变成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阿好的行为跟目的刚好相反。这是一个常见的逻辑陷阱:我们常常做着跟目的恰恰相反的事,却不自知。譬如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做自己,成为有主见的人,却天天要他听大人的话;我们希望孩子养成为自己负责的习惯,但是父母却整天帮孩子做各种决定。

「虽然很多事我帮孩子做决定,有些事也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啊!」曾经有个母亲抗议我这种说法。

「请你告诉我哪些事情孩子可以自己做决定,哪些事情你帮他决定呢?」我反问这位母亲。

「重要的事情我决定,不重要的事情他自己可以决定。」

「孩子知道他可以自己做决定的事情,是不重要的事吗?」

「应该知道。」这位母亲想了几秒钟后说。

「所以你从小就在告诉你的孩子,他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不是吗?」

这位母亲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实际上,几乎所有「不负责任」的子女,都是觉得子女「无能」的父母养成的。阿好陪孩子睡觉,正是认为孩子没有能力自己睡觉。就像日本社会常见的「茧居族」,他们的父母都认为自己应该对子女的教养负起全部责任,结果却养成了完全不愿意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孩子。

同样的错误,也常见在职场里上司和下属之间的关系、或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如果在上位者、有权力者,认定在下位者、权力低者是无能的,自然就无法真心的赋权(empowerment),而这些人久而久之也会真的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做重大的决定,这解释了很多在刚进公司时有独当一面能力的「人才」,一年之后却变成了每件事情都必须要交代、催促才能完成的「奴才」。

认为子女「无用」的父母

虽然很多父母认为子女「无能」,但也有另外一种父母,是认为子女「无用」。这种抱持「子女无用论」的父母,其实可能来自三种想法:

1.重男轻女。在传统重男轻女的社会,许多父母认为只有儿子才是「属于我们这个家的」,至于女儿长大了会嫁人,进了别人家就不属于原生家庭了,所以觉得女儿特别没用。

2.观念先进。跟传统观念相反,这种父母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独立的生命,孩子的生命虽然来自父母,但是不属于父母,也因此没有要利用子女来「养儿防老」。

3.不在意。有些父母忙于自己的梦想、事业,或是生活压力,认为子女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只是拖累,纯粹因为生了只好养大,因此对于子女并不在意。

这三种非常不同类型的父母,都不把子女当作属于自己的资产,但是不约而同的,都会养成「为自己负责」的子女。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父亲就是明显的重男轻女,她从小心里就觉得很受伤,极度厌恶父亲总是把「女人嫁进人家家里就应该如何如何」或「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这种话挂在嘴上,所以她从年轻开始,一直就抱持着「女人可以比男人更有用」的想法,她的婚姻观,认为结婚就是「成立一个独立的家」,绝对不是「嫁进一个家庭里」。

长大之后,被认为没什么用的她,很快离家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法官。至于在父亲无微不至的庇荫下长大的弟弟,连工作也是父亲安排的,父亲就是他的主管,每天无论上班下班随时都要面对公私不分的父亲,完全没有自由,也真的变成了一个不能为自己负责、更不想负责的男人。

「还好从小父亲就觉得我没用,否则我不会那么自由,有那么多的选择,建立一个自己的幸福家庭,每次听人家在争取女权,我都很纳闷有什么需要争取的吗?现在我才理解,其实我是重男轻女制度下,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受益者啊!」

认为子女「有用」的父母

另外有一种父母,觉得子女「耐用」、「好用」、「摔不坏」,把子女当作自己「资源」的一部分。这种父母其实存在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基本上有三种类型:

1.以子女为「生财工具」。无论中外,很多家庭都因为家境困难,从小让孩子去当童工挣钱,不只挣自己的饭钱,还要帮忙家计,为父母清偿债务。这种模式也可能在成年后才出现,规定子女必须上缴全部或大部分的工资,由父母集中管理。

2.以子女为「长期投资」。有的父母是以「孝顺」为情绪勒索的正当名义,对下一代从小投资培养,期待子女成为比自己更有挣钱能力的人,之后把子女当成摇钱树,连本带利的拿回来,让自己可以过上原本过不上的好生活。

3.以子女为「许愿池」。这种父母是利用子女来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如果自己年轻时想当运动员却做不到,就把孩子从小培养成运动选手;怀着未竟的钢琴家之梦的,就培养子女成为演奏家,基本上并不在乎子女的意愿,只是用子女来实现自我的梦想。

这些认为子女「有用」的父母,容易养成情感上疏离、自我评价倾向自卑的人格。

认为子女「有能力」的父母

最后一种类型,是认为子女「有能力」的父母。这种父母有两种类型,表面上有冲突,实则可能同时存在:

1.父母觉得自己「无能」。我在美国认识很多第一代华人的父母,当他们的子女在学校受到同侪霸凌,或是学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因为自己在语言和文化上都不熟悉,所以无法帮助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母会认为从小在美国生长的子女,是方方面面都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

2.父母觉得自己「有能力」。我有个朋友,他的父母对自己特别有自信,总是说:「你是我生的,我养的,我教的,怎么可能差呢?」这样的父母,可能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也可能是确实能力特别好,但是不论原因,都相信自己有超能力,孩子当然也有超能力。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父母类型,子女都会因为父母从小认定自己有能力,而从很早期就养成「自己负责」的习惯。

成为不失望的父母

虽然我并不是布莱恩.卡普兰「教养无用论」的粉丝,但我确实同意,根本就不懂得怎么教养的大多数父母,与其勉强自己花太多力气在教养孩子上,还不如多花一些时间、精力在厘清自己对子女的态度上。就像书中提到社会学者的长期研究,比较被收养儿童与其亲生父母(或血缘手足)和养父母在心理或行为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调查对象甚至包含从一出生就被分开认养的双胞胎,希望得知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对于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结果显示,遗传(或说是基因、天性)才是真正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被收养的儿童,虽然在小时候会受养父养母的举止态度影响,但长大后,更像的却是未曾谋面的亲生父母,或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

所以与其想着怎么教养孩子,才能让他们变成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还不如想清楚:身为父母,我们是怎么看待子女的,我们是否信任子女是有能力的个体?我们是不是把子女当成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资产?如果能想清楚自己的态度,即使布莱恩.卡普兰是对的,教养不会改变子女的基因跟天性,至少我们也不会因此对身为父母、身为子女的自己失望。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