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云”到“造车”,大厂的边界突围战如火如荼,如今第三轮更加聚焦的“汽车云”竞赛,再次刺激着业内人士的神经。
就在近日,腾讯宣布与上汽子公司中海庭牵手,在地图服务、智能汽车云等领域开放合作,可以说是在今年6月腾讯智慧出行发布“车云一体”战略规划后的一次具体业务落地。
腾讯之外,在该领域内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大厂摩拳擦掌。远的不说,月初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汽车云”正式亮相,主要围绕自动驾驶、智造、营销三大业务场景;而在9月的2022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百度智能云发布了 “云智一体3.0”架构,并首次发布“汽车云”,等等。
国内“汽车云”领域已经凑够了“BATHD(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抖音)”,国外的大厂也不乏大动作:
今年10月13日,亚马逊在云科技中国峰会上,宣布将升级推出“汽车行业创新加速计划”2.0;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微软首次发布了以智能云与智能边缘技术为基础,面向汽车和移动出行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
当然,大厂们布局“汽车云”,或多或少都与自身原本的云业务顺滑承接。此前十年,针对特定领域推出的云服务已经从金融、零售、政务等行业普及开来,现在又是什么成为现阶段大厂们聚焦在“汽车云”领域的驱动因素?
祛魅“汽车云”
如果非要拎出来一条主线,数据是大厂云集“汽车云”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根据Garner估计,单个自动驾驶联网车辆每天至少产生4TB数据,每年约产生数百PB的数据。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的提升,还将诞生海量的驾驶场景数据,服务商未来需处理的数量估计可达ZB级。
对于自动驾驶场景来说,厂商需要海量的数据来做数据标注、大模型训练、仿真测试等工作。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场景并进行算法优化,将为自动驾驶技术商用落地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拿仿真测试场景来说,需要了解的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三个阶段包括:虚拟仿真测试—封闭场地测试—开放道路测试。
仿真测试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落地应用的关键一环。即无需实车,直接通过仿真软件将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进行数字化还原,建立尽可能多的真实世界系统模型,进行测试验证。
当下,自动驾驶应用已经进入城市场景,现实世界各种极端的corner case将层出不穷,而这时仿真测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在自动驾驶仿真测试中,云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云服务能够将算法训练效率提升10倍以上,数据处理成本降低50%,在提升自动驾驶的迭代效率、增强自动驾驶安全性方面意义重大。
典型的例子是“扶摇”。今年8月,小鹏汽车和阿里云宣布在乌兰察布建成国内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专用于自动驾驶模型训练。
按照小鹏的说法,“扶摇”是全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基于阿里云智能计算平台,算力可达600PFLOPS(每秒浮点运算60亿亿次)。在“扶摇”的加持下,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效率能提升602倍。
这还只是云计算在自动驾驶领域内的应用。根据分析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2021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追踪报告》,中国汽车云服务按应用场景可分为自动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以及车企数字化转型场景。
报告中,“汽车云”被定义为以车企/整车厂为目标并通过IaaS、PaaS以及SaaS层的服务形式,提供涵盖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及售后等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服务。
简单来说,可以将“汽车云”服务分为两大类:一是上文中提到的自动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等落地应用场景,二是针对车企数字化转型,满足数字化管理和供应链协同需求,覆盖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环节。
可以发现,大厂的汽车云业务也主要围绕这两大场景展开细化布局。
今年9月,百度智能云在2022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推出三朵汽车云:覆盖研发、生产、服务环节的集团云,覆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网联云,以及覆盖产业协同、物流调度的供应链协同云;
此次在云栖大会上一展身手的阿里“汽车云”,同样也分为自动驾驶云、智造云、营销云三大板块。至于其他厂商,则主要聚焦在汽车的智能化,而弱化了供应链、生产、营销等环节。
总的来说,作为全球自动驾驶、车联网、软件定义汽车的创新高地,中国汽车市场对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体量大、程度深,大厂从云端切入汽车领域布局,也算是顺势而为。
车企的“云包袱”
尽管车企云化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但是大多车企背负巨大的历史包袱。这就导致绝大部分云解决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核心业务之外,以离散的、战术性的和针对性的形式出现。
根据埃森哲发布的报告显示,汽车制造商不愿意在核心运营中采用云计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行业内根深蒂固的和相对保守的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思维模式。
过往汽车制造商聚焦于核心技术竞争力,通过建立和运行内部系统及与此相关的流程,使自身取得了蓬勃发展。因此,它们往往对于任何形式的第三方外包服务,都持有谨慎的态度。
具体表现在,除了接入公有云平台,主机厂也同样部署自己的私有云平台,采用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部署模式,弱化与云厂商的“供应绑定”。
举个例子,最近与地平线组建合资公司的大众汽车集团,希望打造一个统一软件平台和架构,满足旗下所有品牌需求,支持大众汽车集团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和大众汽车云。
资料显示,预计到2030年,大众汽车软件和技术公司CARIAD计划将全球4000多万辆大众汽车车队接入汽车云,实现大范围的服务覆盖。
这不是个例,与腾讯云合作的上汽集团,于2017年成立云计算子公司帆一尚行。目前,帆一尚行已为上汽集团总部、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斑马汽车、享道等60+家下属公司,提供云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在这些例子中,有“云包袱”的几乎都是传统车企。相较而言,造车新势力们更快走在汽车上云的前列。
其实,如今的新势力们重心都在汽车产品迭代上,因此利用云厂商的技术和低成本的资源上云未尝不可。而当车企之间的竞争层面进入白热化阶段,对于自建“汽车云”的布局,势必会提上日程。
此外,“汽车云”还涉及关键的数据归属问题。许多汽车制造企业的高管团队,深切担忧云端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这与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灵魂论”殊途同归——整体解决方案之下,供应商和车企到底谁掌握了汽车的“灵魂”?
阿里曾与上汽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开发的车载操作系统“斑马智行”,率先搭载到上汽集团荣威新车型RX5上。但随后双方对斑马系统的控制权产生分歧,而焦点正是账户和数据。
与此同时,“汽车云”的战火愈烧愈烈,云厂商对车企进行激烈争夺,厂商同时与多家云供应商合作的情况也变得常见。
根据阿里云透露,目前其“汽车云”在国内已服务超过70%的汽车企业,小鹏、一汽、吉利、长城、长安、地平线等均已上云。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这些车企客户并不专一。
以小鹏为例,除了与阿里云的合作智算中心之外,今年年初,微软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合作,在基于微软智能云Azure的深度神经网络 TTS(Text-to-Speech)支持下,小鹏汽车完成其车规级语音助手升级。
新势力之外,传统车企中,譬如此前大众集团的汽车云(车辆、客户和服务)采用微软技术,工业云(生产和供应链管理)采用亚马逊技术。其他主机厂的情况大多如是。
写在最后
从某种程度而言,云计算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即通过新技术革新老行业。而在走过十余年风雨历程后,如果说云计算上半场是互联网行业的争夺战,那么传统领域则成为云计算企业下半场发力的重点。
近年来,传统行业的转型不断提速,给云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此次针对汽车行业的“汽车云”,其实也是新技术革新老行业的产物。
眼下,中国汽车云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下游车企的上云需求以及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市场的发展。同时,中国汽车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利好政策,为汽车云行业提供发展基础。
据《2021年中国汽车云市场追踪报告》显示,中国汽车云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其交易量于2021年达335.2亿元,但市场规模在未来连续5年将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而值此节点,大厂的云计算业务同样走到十字路口。今年10月26日,IDC发布了《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报告,整体市场增长情况并不乐观。
报告显示,2022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整体规模(IaaS/PaaS/SaaS)达到165.8亿美元,同比增长34.69%,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21H1增速为46.55%)。
从厂商份额来看,TOP5没有发生变化。但IDC指出,2022上半年,IaaS+PaaS市场竞争格局呈现一定变化,在其他竞争对手的强烈攻势下,前五厂商的集中度比2021上半年有所下降。
其中,TOP5厂商上半年IaaS市场总份额75.5%,同比2021H1的77%下降1.5%;TOP5厂商上半年IaaS+PaaS的市场总份额73.7%,同比2021H1的75.3%下降1.6%。
对于TOP5的云厂商而言,“汽车云”市场广阔、大有可为,甚至是一次有改善增长颓势的机遇。在此基础上,云大厂在该领域内排兵布阵既是顺水推舟,又是不可不为。
参考资料:
埃森哲《云计算将如何助力,汽车制造商改变行业规则》
甲子光年《BAT竞速“汽车云”,下一个移动互联网级的上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