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针对房地产企业推出“三道红线”:要求开发商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
除此之外,同月央行、住建部联合召开房企座谈会随即披露了“二条辅助红线”:要求开发商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近三年经营现金流是否连续为负。
可以说着两条平政策直接给开发商带上了紧箍咒,特别是民营房企,因为没有办法借到更便宜的资金,同时新房又卖不动,在土地市场上的表现更是没有以前那么冲动了。
9月底,随着全国22城第二批集中供地纷纷落下帷幕,有数据统计了这次土拍房企拿地金额榜。
从榜单来看,百亿拿地房企较第一批集中供地时继续锐减。其中,大型央企国企逆势拿地,保持增势;一些地方龙头房企增长较快;但是民企拿地意愿仍然低迷,金额大幅减少。
开发商不仅拿地金额减少了,其业绩也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数据显示,在2022年1-10月份累计金额中,碧桂园保持了第一名,但是同比下降了40.4%,10月单月同比下降了28.6%。保利第二,万科第三,不管是累计同比还是10月份单月同比都是下降的。
购房者的买房意愿也是在不断降低,数据显示,10月,居民新增贷款减少180亿元,是今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同比大幅少增4827亿元。
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减少512亿元,同比少增938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332亿元,同比少增3889亿元,是居民贷款少增的主要拖累。
看的出来,大家都没钱或者没有买房的意愿,所以,居民贷款减少的幅度相当大。
以上所有因素汇总下,就会导致楼市出现一个结果:库存越来越大。
据研究机构克而瑞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一线和二线城市新房商品房去化周期已上升至18个月警戒线;而三四线城市已达到24个月,同比增长97%。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103722万平方米,下降37.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75934万平方米,下降38.5%。
其次,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3%,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5%。销售面积的下降也导致销售额同步下降26.1%,住宅销售额下降28.2%。
楼市销售数据的下降,伴随而来的就是楼市待售面积的增加,果不其然,截止到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47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6.6%。
楼市库存的不断增加,甚至接近6年前的楼市水平,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个信号,非同小可。用相关专家的话说就是:库存压力的风险如果不解除,那么房企销售回款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加,进而使得当前房企现金流压力更大。
果不其然,今年依赖已经有多家房企债务违约,其中不乏一些千亿规模的上市房企。并且,开发商为了回款,必然还会继续加大终端的优惠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弱化房价走势。
那么,作为普通购房者在这种局面下,2023年还要不要买房呢?个人认为,近期随着央行降准,以及各大银行给房企大额授信,未来房企遇到的流动性资金问题,在短期内会得到解决。
当然了,2023年的楼市调控不会发生重大转向,但是市场大概率会延续“稳中微降”的趋势。对于2023年的刚需购房者买房,我们的建议是,第一要认准经济实力强且口碑好的房企,第二是不能盲目加杠杆,盘算好自己的还款能力,要给自己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