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他选了“三桶油+一个电网”的万亿赛道,迎战巨头宁德时代

时间:2022-07-26 14:49:34 热评 我要投稿

换电终于从小众进入主流,但奥动新能源仍面临不少挑战。

文|王玄璇

最近,张建平在美国签下一笔订单:一家卡车公司将与奥动新能源合作换电业务。此时距离换电鼻祖Better Place申请破产已经过去9年。2007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Better Place诞生,一度成为新能源领域的弄潮儿,但6年后,公司破产。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换电公司则在漫长的潜伏后,于近两年迎来了春天。其中就包括奥动新能源。

张建平是奥动新能源联席董事长、联席CEO,2004年成立北京电巴进入该行业。用他的话说,“在换电行业摸爬滚打20年,很不容易”。由于业务投入大且受制于电动汽车的发展,团队几经沉浮,换电模式也一直未成为主流模式。

2016年,张建平与奥飞娱乐董事长蔡东青共同成立奥动新能源,致力于换电站运营与市场拓展,蔡东青占股75%为第一大股东。两年后,电巴并入奥动新能源。

随着电动车的发展与政策东风的到来,奥动新能源也获得了更多资本认同。2021年9月,奥动新能源完成15亿元的B轮战略融资,投资方为中石化旗下恩泽基金、广州金控、广州开发区等。

张建平介绍,目前奥动新能源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换电商业平台,建成了超600座换电站,计划在2025年达到1万座规模。其C轮融资也已经启动,估值200亿元。“(想投的)人太多了,很多大企业、国外的企业都在找新能源赛道。”张建平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公司也已经启动IPO筹备工作。

在奥动新能源加速扩张的同时,行业也闯进“鲨鱼”。今年1月,宁德时代发布换电服务品牌EVOGO(乐行换电),以及一套包含电池包、换电站、APP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和一汽奔腾、爱驰汽车等签订合作。蔚来汽车则是车企自建换电体系的代表,换电站数量已超过900座。

在张建平看来,奥动新能源最大的挑战仍在公司内部——企业在发展,管理跟不上,人才招聘困难,空降的管理者又容易“水土不服”。张建平最近在学习华为如何激励员工,从内部培养人才。 在技术方面,他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用自动化解决更多问题,减少对人的依赖。

这是奥动新能源正在不断修炼的“内功”。

酒香也怕巷子深

2004年,张建平在美国看到一位朋友正在参与研发的电动车,他意识到这是能代表汽车产业发展的产品,同时也发现电池是一大局限。此时他对换电模式思考已久,看到这辆电动车后,他决定正式搭建起“电巴”团队,布局换电。

电动化浪潮尚未到来,由于缺乏订单,电巴几乎一直被资金所困。为了推广,早年间电巴甚至在兰州自掏腰包买公交车,改装后免费提供给公交公司,配套建设换电站。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上,电巴成为电动公交快换系统供应商,公司和换电模式逐渐得到认可。

但换电毕竟是重资产行业,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建站。张建平介绍,在电巴十余年发展过程中,也有其他人想投资,张建平经常遇到的情形是,“给你很低价格就想把你买了”。

2016年,蔡东青成立的奥飞娱乐正处于股价高点,也在投资其他产业,张建平描述的换电行业“‘三桶油’+一个电网”的万亿前景,打动了蔡东青。 张建平开玩笑地说,“这么多年他也看明白了,我做了16年,公司也没倒,本身这就是个朝阳产业。”

张建平与蔡东青相识20多年,两人每次见面,都会聊起换电。蔡东青曾给张建平的建议是,一定要好好做专利。 “因为他做玩具,在专利费上花了不少钱。”张建平说。

蔡东青从生产小喇叭开始,进入玩具行业,后转型做动漫,将奥飞娱乐做成国内第一家动漫上市公司,其资本运作与市场拓展能力正是张建平所欠缺的。蔡东青和张建平分别以75%和25%的持股比例,成立了奥动新能源,蔡东青出任公司董事长、CEO。

2020年,国家出台鼓励充电设施建设的政策及新能源汽车十五年规划,张建平感慨,“做了20年换电,春天来了。”

有了技术积累和政策的助推,换电终于从小众进入主流。

加速

此前,换电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成本高、换电车辆少、电池标准不统一等。 这些也是奥动新能源需要面对的挑战。

张建平介绍,奥动新能源首个换电站的建站成本是600万元,“(假设)一个站服务100辆车,一辆车相当于承担6万元成本。现在每辆车要承担的成本已经降到1万元左右,和充电桩差不多,相比之下,一辆电动车的充电桩安装费还要大几千元。”

张建平表示,奥动新能源在2019年曾实现盈利,但疫情打乱了公司发展节奏。 现在,奥动新能源在广州、厦门等局部地区实现盈利,目前还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建站。

和车企合作推出更多换电车型,也必不可少。目前奥动与16家车企达成30款换电车型的开发合作,既有乘用车,也有商用车。目前已经上市的、与奥动合作换电的车辆总数已近10万辆,大多为营运车辆。通过一个接口,多款合作车型都能在奥动换电站换电,但电池接口不统一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接下来奥动还将拓展C端业务。张建平设想的理想状态是,一个换电站有12个通道,1个通道对应一家品牌的车。

早期奥动换电站全是自营,2021年起开启加盟模式,建站速度开始加快。“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不能都自己来做,方式越多,成功的机会越大。 ”张建平说。

投资方对奥动的发展也起到加速作用。2021年,奥动与中石化达成战略合作,除战略投资外,双方还宣布将在全国超过3万座中石化加油站网点布局换电站。

在海外,英国石油公司(BP)、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及日本软银旗下的软银能源均是奥动的投资方。奥动与道达尔合作在德国建有分公司,有一个换电站,两款合作车型,预计今年将再建5个换电站,共200辆出租车采用换电模式。

最近,张建平还在美国与一家卡车公司达成合作,希望布局卡车换电业务。

不过,张建平表示,奥动仍将聚焦中国市场。

练内功

在技术方面,奥动团队将一次换电的时间从10分钟缩短到3分钟,到现在的20秒,积累了近3000项全球专利。因此,张建平对奥动新能源的技术能力并不担心。他觉得当下更需要加强的,是企业文化和管理。“过去我90%的精力在技术上,我是一个称职的工程师,不是非常好的管理者。”张建平说。

按照之前的计划,奥动新能源到2025年将建成1万座换电站,如果每个换电站5个人,就意味着员工数量会达到50000人。因此,招人、管理成为难点。

“每天上班就是不断招人。”张建平表示,对于管理人员,过去奥动新能源常招聘“空降兵”。后来张建平发现,空降兵很难理解换电这个新行业,还是要花精力培养。但培养几个月后,对方的热情不一定还在。一些空降高管的做法可能也有些按部就班,不能适应创业公司的文化。

现在张建平在研究华为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及如何从内部培养干部。奥动新能源采用的一个方式是加强培训,与第三方培训学校合作,让员工愿意在企业里成长,将来奥动还要自建学校。

另一方面,奥动也在迭代换电站的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减少对人的依赖。今年4月,奥动在北京的一个换电站发生电池自燃事件。张建平表示,实际上该电池在充电半小时后开始冒烟,安全系统已经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只要按一个按键,就能将电池取出。但是当时那名工作人员过于慌乱,没有及时将电池取出来,导致电池自燃。公司内部复盘,要继续加强人员培训,也要让设备更加自动化,出现安全隐患时自动取电。

张建平认为,未来充电和换电两种补能体系将共存,“七分是换电,三分是充电”,私人充电桩市场会很大,但公共充电桩成本高、效率低,市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