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智力排行榜上,东亚几个国家,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属于世界第一梯队。
在这几个国家中,日本获得诺贝尔奖是最多的,但是中国有一个问题:很多基础研究可能处于保密状态,所以没有公布,这也造成了中国国内只有莫言和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
除此以外,以杨振宁为代表的华裔获得诺贝尔奖的有10人。
韩国(韩国裔)只有金大中在2000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一个不代表学术和文化水平的奖,所以也可以认为韩国(韩国裔)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我们把诺贝尔奖看成一个金字塔的塔尖,它下面有一个庞大的底座,这个底座就是数学。
数学领域,华裔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美国数学研究院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就是华裔数学家陈省身。陈省身有两个著名的徒弟,一个吴文俊,他证明了“几何证明的机械原理”;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邱成桐教授。
日本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比中国还要稍微厉害一点。
数学属于纯粹的理学,在这一点上,韩国相对来说就要差。这里反应了3个问题,一是整体人口数量;社会政治结构;以及进入工业社会的时间。
韩国的大发展是从朝鲜战争以后,从50年代开始,在美国的扶持下进入了工业社会,而之前韩国从未有过工业启蒙。
中国的工业化始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也就是1860年的时候就开始了,比韩国早了100年,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算起来,和中国是同时代起步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从最基础的理学领域开始,然后上升到工科领域,再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创造体系的闭循环。
东亚两个国家,只有日本和中国完成了科学创造体系的闭循环,缺了其他国家可以发展,但是朝鲜和韩国还不行。
●日本数学家提出谷山~志村猜想,为怀尔斯证明费马定律铺平了道路。
朝鲜的总人口2,500万,韩国的总人口是5,100万,合计不到1亿。在工业化的提升阶段,大量的人才会向应用科学领域集中,这也造成了韩国的基础研究领域相对较为薄弱,由此而产生的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也少。
欧洲有很多小国,出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比利时的人口只有1000多万,却出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日本有1亿人口,日裔诺贝尔奖得主一共有26人(2名日裔)。
但是,欧洲各国在学术上,不能单独作为一个国家来看。实际上,整个欧洲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系。
比利时的著名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是布鲁塞尔学派的领袖,他创设了耗散结构学说。
●伊利亚·普里高津(1917~2003)。
但是普里高津出生在前苏联,后来又移民到德国,最后全家定居在比利时,所以实际上他是一个前苏联人。
所以,欧洲有些国家虽然人口基数很小,但是也是诺贝尔奖得主频出。
这里有历史上的原因,又有地理上的原因。但是,首先是地理上的原因。
欧洲虽然有一个巍峨的阿尔卑斯山,但整个欧洲是全世界最平的洲,人员流动、交流相当容易。
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著名学者,都是在各个国家之间游学。欧拉,我们一般说他是瑞士的数学家,实际上他很多时间是待在德国的,最后是死在俄国的圣彼得堡。
欧洲总人口基数庞大,能够诞生地域上看起来分割,但是实际上联系比较紧密的学术团体,而这些学术团体的人数决定了成果。
这一点上,韩国这样体量的国家是不具备的。
比较于日本,朝鲜半岛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复制中国内地的政治制度。缺乏内源性改革的张力,也使各个势力集团不愿意扶持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集团。
但是,日本经历过各个幕藩时代。相互攻伐的结果,就是需要养一批能够决策的幕僚、以及大量的能工巧匠,这些幕僚很多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学者,所以日本在古代的时候手工业和数学都很发达。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关孝和,与牛顿、莱布尼斯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如果牛顿、莱布尼斯不搞出微积分,关孝和等人也会搞出最原始的微积分。关孝和那个时候已经搞出了无穷级数的概念,距离微积分就差一步之遥。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和现代工业可以进行无缝对,完全得益于长期的儒教文化培养出来的大量优秀知识分子。
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韩国这个国家仍然是人口较少,所以它的工业只能局限于比较有限的几个部分。而现代工业某些技术成果完全是金字塔尖形的,需要在底部有极其庞大的基础研究才能完成,就像我国制造航空母舰,与之配套的有成百上千个科研院所,和成千上万的基础研究成果。
韩国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从欧美转移过来的,这也压制了国内自行研发的动力。
所以,韩国要成为像日本那样的诺贝尔专业户之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甚至根本就走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