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中科院3位女神:集智慧和美貌于一身,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时间:2022-04-23 04:20:55 热闻 我要投稿

华罗庚谈科学时曾说过,“做科学,就是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可能只靠运气来发明。如果对事情的本质都不理解,那遇上机会也没用。”

中国科技进步迅速且强大,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者,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放弃任何的可能性。

相较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教育、医学和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后,都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毛主席曾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

在中国的科研领域中,有许多的女科学家们亦是巾帼不让须眉,实在令人可敬可佩。

就如中科院也有三位女神院士:于吉红、李蓬、徐颖,她们都是集智慧和美貌于一身,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最美院士”于吉红

可以说,于吉红的前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后半生都奉献给了科学。

她是人们眼中的女神:智慧而坚韧,知性而优雅,是一位集教书育人、科技创新于一身的奋斗者。

于吉红

1967年1月,于吉红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她也是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吉林大学的首位“60后”女院士。

1985年,18岁的于吉红在吉林大学攻读化学系专业。

虽说数理化一直都是她的强项,但在于吉红看来,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更强,将来可以为社会多做点事情。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于吉红一直都将其当成自己的爱好。

真正对科学有所感悟和追求,还是于吉红读大学之后的事情。

于吉红说,“在我看来,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做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都能为我们带来充实的满足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一些老师的思想教育下,我才认识到必须要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去做点什么。”

本科毕业后,于吉红又被保送到本校攻读研究生,三年后,又继续读博。

仅仅六年时间,于吉红就相继拿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我们无法想象她究竟有多么出色。

硕士毕业之后,于吉红受吉林大学的留校任教邀请,这一留,便一直留到了现在。

于吉红在吉林大学,曾先后担任过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多个职位。于吉红的履历,深刻地记录着她在化学学科前进的道路上一步步踏过的脚印。

作为一名教师,于吉红在课堂上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教学细密的教学精神,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每一个学习的知识点。

不论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是于吉红的课程,她都会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课室里为学生们上课。

在课堂上,于吉红十分注重向学生介绍国际当下最前沿的研究进展。

于吉红坚信,扎实的教育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石。

在于吉红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块可经雕琢的璞玉,只要我们因材施教,悉心栽培,未来都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千磨万仞、水滴石穿,各行各业都是辛苦的,想要有所收获,就必须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努力。”

2015年12月,于吉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作为一位“女科学家”,于吉红院士说,“女性科研工作者和男性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性质都是一样的,可能男性和女性之间思维性和逻辑性会存在些许差异,但二者都需要恒心和智慧,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女性也一样可以创造非凡。”

于吉红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优秀人才。

在吉林大学任教多年,于吉红一边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杰出人才,一边为我国创造出来了不少科研成就。

正是因为这些宝贵的科研成果和对国家所作的贡献,使于吉红最终进入了中科院。

于吉红大部分时间都穿梭于实验室和科研室之间,长期从事着关于分子筛多孔催化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制备的化学研究工作。

在关于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方面,于吉红带领着她的研究团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于吉红创建了一种“限定禁法”来解决特定孔道结构设计的难题,这是一种基于限定禁区和电子密度图设计的情况下,预测分子筛的可能结构,设计出具有特定孔道结构分子筛的理论方法。

于吉红团队还首次发现了羟基自由基与沸石分子筛的水热合成体系效用,这一效用可用于加速沸石分子筛水热晶化的过程。

2016年3月,于吉红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突破性成果,这也是吉林大学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生命园地沁芬芳:李蓬

清华园的医学楼里,每一天都忙碌非凡。

在一片白大褂的穿梭和交织的身影中,李蓬多次在实验室和办公室之间来回往返。

1965年10月,李蓬出生于江西宁都,现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身兼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多个职位。

李蓬的人生,实在堪称“励志”两字。

李蓬出生的家庭环境并不富裕,还是家中的长女,从小便深知身上的重担与责任。

读高中的时候,李蓬才开始接触生物学,接着很快便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3年,李蓬从高中毕业便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生物系。

早在高中开始学生物学的时候,李蓬就立志要在生命科学的领域里闯出一番天地。

在李蓬看来,“生物这个学科和我们日常中的健康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学科,很希望在这个领域里能做出点什么成绩来回报社会。”

顺利拿到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的毕业证的时候,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李蓬又有幸获得了由吴瑞教授发起的中美交换CUSBEA项目,进而拿到这笔奖学金前往美国,继续深造。

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李鹏倍加珍惜。

异国他乡,李蓬如一个贪婪的学者,拼命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霖。

在美国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博士学位之后,李蓬又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继续从事博士后的工作。

在这漫长的留学生涯期间,李蓬一直兢兢业业,屡创佳绩,先后在美国和新加坡都获得过不少表彰和荣誉。

1997年,李蓬正在美国达拉斯德州一所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当年生物学界关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尚不明朗,为了研究这项工作,李蓬不惜拖着自己已怀有身孕的身子,在实验室了坚持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即便是在分娩的头一日,李蓬也依然在实验室里忙碌着。

在分娩后的第二天,李蓬还是心心念念牵挂着自己的实验进程。

确认女儿平安出生以后,李蓬便马上打电话给自己的团队成员,协助他们一起完成实验。

李蓬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深知每次研究成果都来之不易,我也知道为了这次结果,我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辛苦了多少个日夜。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原因,就拖了实验室的后腿。一个细微的差错,整个团队就很可能满盘皆输。”

产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李蓬便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回到实验室里重新投入工作。

女儿还小的那段时间,李蓬大部分的实验工作都是在先哄完女儿入睡之后,再重新回到实验室里做完的。

最终在李蓬的坚持下,她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蓬的科研成果,揭示了调控细胞凋亡的中心途径,这项研究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中的里程碑之一,堪称为一项轰动世界的突破性研究。

李蓬虽在外国漂泊多年,但一直以来,李蓬心中都牵挂着自己的祖国。

2003年,李蓬受邀访问清华大学,学校里严密、朴实的学习氛围,给李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华学院里的学术氛围非常浓烈,这里的学生和导师都是脚踏实地的学者,是一个干实事的地方。”

2006年,李蓬回到了中国,并担任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教授,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和她的团队致力于脂代谢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杰出成果。

2015年12月,李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研究工作这几十年来,李蓬一直致力于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工作,这只是为了“为百姓考虑多一点”。

李蓬认为,“科学的成果,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安定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做科研,就一定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去多为他们考虑一些。在我看来,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北斗女神”徐颖

曾经,“北斗七星”闪烁夜空,引领着人们寻找内心深处“最初的梦想”。

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纬天下,指点着华夏大地上的“中国方向”。

徐颖自从事北斗相关的研究工作已近十余年,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自建院以来历上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

《人民日报》曾经发文称,“中国的科学工作需要更多的"徐颖’。”

1983年4月,徐颖出生于四川眉山,她的父亲在农技站工作,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

徐颖从小的时候就独立性很强,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父母基本上都不必为她操心许多。

读书时期,徐颖的理科成绩一直很好,还总是幻想着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徐颖的父母说,“她从小就爱幻想,总是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各种问题问个不停。有些问题我们答不上来的,她就自己天马行空地想象,这个问题的答案会不会存在有某一种可能性。”

直到后来毕业出来工作了,徐颖也一直保持着这个“爱幻想”的习惯。

高考毕业以后,徐颖考上了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

这一年,她从四川来到了北京。

在名校如云的北京城里,这所学校只是一个非常平凡而又普通的存在。

然而这却并没有阻止徐颖追逐自己的梦想。

后来,徐颖又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深造,在那里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博连读,前后一共花了六年时间。

毕业之后,徐颖加入了中科院的光电研究所,从助理研究员一职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第二年的时间,徐颖就带领她的团队将科研方向调整到了“北斗二号卫星系统”,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徐颖正式成为了中科院博士生导师中的一员。

那一年,徐颖才32岁,是中科院所有博士生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她带过的学生当中,有些人的年纪也只比她小了三四岁而已。

在学生眼里,徐颖更像是他们的“大师姐”,虽然严厉,却不严肃。

徐颖说,“我认为"严师出高徒’,在于严格的学习态度。在学业方面,我们要精益求精,但在科研方面,我们都一样是求知者,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值得在别人面前骄傲的地方,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一直坚守下去。”

在光电研究所工作期间,徐颖先后经历了北斗系统二代应用、北斗三代组网星首发以及以北斗为核心的未来PNT体系论证等诸多里程碑事件。

调研数据,场外实验,参加会议,调试设备,分析报告等等,这些大小不一的事情都是徐颖的基本工作内容。

在外人看来,搞科研就是非常烦闷枯燥的一项事业。

许多科学家往往都需要花费三五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一件事情,这在科学界来讲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些人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也有些人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其中慢慢探索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累积的一个过程。

徐颖聊起科研工作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的。

“卫星导航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北斗系统,就是一个组网星座,它的作用和性质,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水、电、公路、交通工具这些基础设施是一样的。

假如某个地方发生了水灾或者火灾,北斗系统就能为营救工作提供必要的定位服务。

用在海洋方面,它就能提供导航、位置和授时这样的功能,从而保障出海渔民的安全。”

这些都是一些关于北斗系统的典型应用,此外,在监测动物迁徙、大型车辆的监控和现代化农业方面,北斗系统都能提供非常精密的数据。

除此之外,北斗系统还有一项通信功能,在海上的时候,渔民可以通过北斗系统向家人发短信、保平安。

何谓通信功能?

徐颖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

“假如你和你的小伙伴不小心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你的小伙伴用的是GPS导航,他只能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是在哪里,但是无法通知别人前来进行救援。

北斗系统的作用就是不但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还可以把我们的位置发送给方圆几百里、甚至几千公里之外的人,然后向他们请求支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于吉红》《百度百科-李蓬》《央视网:“北斗女神”徐颖:科研科普同闪亮》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