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充分说明了民食的重要。而饮食文化在古代亦是礼制的重要体现。在当时的宴飨铺排中,人的地位高下、人格尊卑、趣味雅俗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亲疏等,都能有所反映。与饮食文化和礼制相应的,是古人创制了各种用于饮食的生活器具和随葬器物。仿饮食器是馆藏汉代滑石器之大宗,器形主要有鼎、盒、壶、钫、耳杯、盘、案等。造型多仿自铜器、陶器和漆木器,只是制作较为简洁,重象形而不重修饰。故而器表大多光洁无纹、素面朝天,但却不失古拙灵动、浑厚朴实之美。
滑石鼎
1953年长沙子弹库M19出土
米黄色。无盖,口稍敛,口沿外刻一道凹弦纹。双耳长方形,中有孔,对称贴于口沿外侧。深弧腹,平底。三足较高,呈圆柱形。该鼎器壁较厚,器表有打磨痕迹。其器形应是效仿青铜鼎而作,匀称规整,端庄厚重。鼎既是古代的炊具与食器,亦是一种重要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宴飨活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类。作为礼器,还是权力、地位的象征。
滑石鼎
1978年长沙杨家山M303出土
灰白色。盖稍隆起,顶近平,其上有三个哨形纽。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合。器身口微弇,长方形附耳,中有孔,耳上端略向外撇。圆鼓腹,底呈圜形,其下附三个矮蹄足。整器打磨光滑,制作较为精良。此种造型的鼎同墓出土了一对,器形近似于西汉的漆木鼎。
滑石盒
1953年长沙颜家嘴M4出土
豆青色。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盖与身以子母口相扣合,子口平唇。器盖为覆碗形,顶有一圈凸棱;器身亦呈圆碗状,弧腹下收,底有浅圈足。盒壁打磨光滑,制作较为工整。盒为盛食器,有时也用作礼器,是汉代的典型器形。
滑石壶
1952年长沙杜家山M801出土
豆灰色,直口平唇,长颈溜肩,圆鼓腹,底有喇叭形高圈足。肩腹处有两个半球形隆起,或为两个浮雕兽面。该器似为一件半成品,因其内中尚未挖空斫制,器壁的兽面亦未雕琢完成。但器表打磨光滑,材质白净莹润,似有白玉的光泽。壶为盛酒器,亦为礼器,在祭祀仪礼活动中通常成对使用。
滑石钫
1956年长沙冬瓜山M3出土
豆灰色。盖呈盝顶形,其上原有四个“S”形纽,现仅存一个。器身方口平唇,长直颈,鼓腹下敛,高足略向外撇。肩腹部饰两个对称的铺首。器形厚重,打磨光滑。钫亦为盛酒器,常见有青铜、硬陶和漆木质地,石质较为少见。其器形最初由铜方壶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汉以后逐渐少见。鼎、盒、壶、钫是汉墓中常见的礼器组合,也是宴飨中常用的饮食器皿。
滑石扁壶
1978年长沙杨家山M303出土
米白色。由器身和器盖组成。器盖顶部饰一雕刻的伏兽纽,盖下方有圆形子口。器身直口平唇,短直颈。扁腹造型独特,前后两壁平直向下,左右两壁则弧形外鼓。前后壁两侧各饰两道凹槽。平底有圈足,方足外撇。滑石扁壶亦是仿青铜扁壶的造型而来。该壶保存完好,造型简洁,整器散发白玉光泽。馆藏滑石器中仅此一件,实属罕见。
滑石卮[zhī]
1952年长沙杜家山M801出土
米黄色。直口圆唇,腹呈圆筒状,平底无足,外壁一侧置鋬。鋬为半环形,中部镂空。整器制作较精致,打磨光滑。同样形制的滑石卮馆藏中还有多件,为汉代卮的常见造型,汉墓中还见有类似的陶卮、漆卮出土。卮是盛酒器,常与盘、耳杯等一同置于案上,组成一套日常的饮食器皿。
滑石樽
1964年长沙砂子塘小学M2出土
豆白色。无盖,直口平唇。深直腹呈圆筒形,器壁无鋬,底有三个矮蹄足,内外均打磨光滑。樽亦为盛酒器,器形与卮颇为相似,有的器壁一侧亦有鋬。湖南楚汉墓葬中还出土过类似的漆木樽。
滑石深腹杯
1953年长沙颜家嘴M4出土
豆白色,直口尖唇,深直腹渐下渐收,下承喇叭形圈足。制作精致,打磨光滑。深腹杯在汉墓中出土较少,相较于漆卮和耳杯,是一种不甚常用的饮器。
滑石耳杯
1953年长沙颜家嘴M4出土
豆灰色。为同墓出土的一对,大小形制相当。整器皆呈椭圆形,月牙状双耳微上翘,弧腹较深,平底无圈足。器形相对轻巧,器表打磨光滑。馆藏汉代滑石器中,类似的圆耳杯数量较多,应是仿漆耳杯的明器。耳杯盛行于战国秦汉至晋代,又称“羽觞”,或因其形状似爵(雀),双耳象雀之羽翼。一说饮时杯上可插手羽毛,旨在催人速饮,故此得名。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漆耳杯,其上书有“君幸酒”、“君幸食”等字样,可见耳杯在当时不仅用于盛酒,也可用来盛羹。
滑石双鱼盘
1973年常德东口公社兴安大队M1出土
豆白色,侈口平沿,浅折腹稍内收,平底无圈足。盘内以高浮雕手法雕刻双鱼。双鱼呈同向对称排列,刻画惟妙惟肖,生动可爱,身上鱼鳞层层细划,片片清晰,足见刀法精湛。因鱼繁殖能力强,且“鱼”谐音“余”,古代器皿中常见雕刻或描绘鱼纹,寓意子孙绵长、连年有余。该双鱼盘集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于一身,堪称为一件新莽时期的艺术佳品。
滑石魁
1973年常德东口公社兴安大队M1出土
灰白色,魁身呈杯形,直口平沿,口沿下有一周领圈,圆筒腹,平底假圈足,器身一侧有L形柄,利于手持,不易滑落。外壁打磨较光滑。魁应是用来盛羹的食器,一说为挹酒的长柄斗勺。
滑石勺
1973年常德郭家铺西裕大队M1出土
灰色。勺头椭圆弧形,一边自然延伸出长勺柄,勺头敞口,浅弧腹,圜底。该滑石勺器形与现代餐勺颇为相似,其用途也与现今之勺相近,在当时常用来舀取羹汤。勺有时与魁相伴出土,或为民间配套使用的餐具。
滑石案
1973年常德东口公社兴安大队M1出土
灰白色。整器呈长方形,案面光素无纹。四周边框外卷,平底,底部两侧各有一长条形矮足。此滑石案出土于新莽时期的墓葬,应是模仿漆案的明器。案在战国秦汉时期是用于承载餐具的器皿,其上可以放食盘、耳杯、卮、竹箸等一整套餐具。当时人们宴飨进餐皆席地而坐,每人面前一张独立的案,各自据案分食,此即所谓“分食制”。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