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关于伪娘现象争议较大。有人认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娘则国娘。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飞向那些花样美男, 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有人认为, 伪娘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它标志着男性走向精致化, 也标志着两性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伪娘现象。
一、伪娘现象解读
伪娘单从字面上理解, 伪即伪诈伪装、假装伪造、假作娘即母亲对年长已婚妇女的称呼或对年轻女性的称呼, 因而伪娘可理解为伪装为女性的男性。有人将伪娘定义为天生拥有接近于 (几乎是) 女性的美丽相貌、身材, 同时拥有男性与女性魅力的男性人物。这一说法相对中性, 脱离了当前语义环境。
伪娘是指在外貌、穿着打扮、语言、行为被指认为具有女性化倾向的一类男性, 这一定义包含两层意思:首先, 伪娘的自然性别必须是男性, 他们始终把自己认定为男性。性别认同障碍者不是伪娘, 因为他们渴望成为女性, 变性人和人妖也不是伪娘。伪娘的丽质是天生的, 不须借助药物维持, 更不需要经过手术变性。其次, 他们在社会性别上具有女性化倾向, 是自然形成的, 而非伪装的。伪娘在性格上拥有温顺、娴静、感性、细腻等传统上认为的女性性格;在外貌上, 具有女性的俊逸、清秀, 着女装, 雌雄难辨;在语言上, 腔调女性化, 即所谓的娘娘腔;在行为上, 相对喜静, 喜欢女性化的物品, 比如华丽的服饰, 喜化妆等。异装症男性患者着女装, 虽心理性别认同男性, 但他们仅对女性服装感兴趣, 是一种恋物症, 他们通过穿异性服饰获得一种性快感和性满足。而伪娘更多是自然形成的, 体现在容貌上近似于女性, 与穿戴服饰无关。因此, 异装症男性患者不是伪娘。
伪娘一词源自日本ACGN界。最开始是一些男性模仿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中人物的穿着打扮, 模仿他们的言行, 从虚拟世界走向表演舞台;后来一部分人又将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形象演绎到现实生活中, 成为部分人群颇受欢迎的装扮。受日本ACGN的影响, 国内部分年轻人开始走上中性时尚路线, 一些男性青年越来越注意个人形象, 他们化妆打扮, 做阴柔中性的男人。
伪娘引起人们关注的标志性事件:一是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不差钱》中, 小沈阳因为女性化的穿着和声音给人以新奇的印象, 受到世人的关注;二是2010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赛场, 刘著因为阴柔的容貌, 浑然天成的装扮, 和柔美的声音, 将伪娘由地下推向前台, 引发较大争议。伪娘现象涉及到多层面多领域, 人们对伪娘的讨论从虚拟世界扩展到现实社会, 从男性审美变迁演绎到两性关系, 从社会亚文化延伸到主流文化领域, 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引人深思。
伪娘问题的实质是男性女性化、两性多元化, 这种现象在全世界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成为亚文化的一种时尚。在英国, 大卫·贝克汉姆因为外形靓丽、阴柔, 被媒体称之为都市玉男, 他不仅是球迷心目中的足球英雄, 还成了英格兰的全民偶像, 成了全世界的万人迷。贝克汉姆旋风影响了整个英国, 改变了很多男性的审美意识, 他们走上了外形精致、时尚阴柔的中性之路。在韩国, 中性化也成为一种时髦, 男性女性化, 女性男性化, 出现了像《我的野蛮女友》中的宋明熙, 也出现了像《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敏俊。在美国, 2003年5月出版的一期《商业周刊》上, 一篇题为《新性别鸿沟》封面故事指出:从幼儿园到研究所, 男孩正在成为第二性。105美国人哈维·曼斯菲尔德感慨道:曾经的男性气概在美国已经越来越少了, 今天的美国人生活在一个‘性别中立’的社会。
二、伪娘拥有双性人格魅力
伪娘自然性别为男性, 社会性别表现为女性, 具有双性人格魅力。双性人格又称为双性同体或雌雄同体, 从心理学上看, 伪娘作为个体兼具男性的强悍和果敢, 又天生拥有女性的温柔和细腻, 他们突破了社会性别施加在男女个体身上的条条框框, 获得个体性别的解放。然而这种个体性别上的自由, 却受到众多的非议。一些人从生物学的角度说是男性却表现女性的社会性别特征……但这些个人会被看做‘例外’和‘变态’。这是传统男女二元对立的思想在作祟, 非男即女, 非女即男, 不男不女即变态。
传统文化认为, 男性要刚强、粗犷、勇敢, 男儿有泪不轻弹, 穿素色衣裤;女性要阴柔、温驯,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性可以梳妆打扮, 追赶时尚, 穿鲜艳衣裙。如果有人违背社会对两性的约束, 打破两性之间的界限, 就会被看成另类:如女性独立自强、大大咧咧, 则被讥讽为女汉子;男性如敏感犹疑, 化妆打扮, 甚或穿女性化服饰, 则被污为伪娘。
复旦大学顾晓明教授指出, 站在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 自古就有男扮女装的例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的自由度越来越高, 男生越来越女性化的打扮反映了社会的多元化, 大家应该用自然地眼光看待他们。弗吉尼亚·沃尔夫指出, 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 一个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 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意的景况就是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伪娘既有男性力量支配, 也有女性力量支配, 且男女两性力量能够和谐共处, 属于那种最正常、最适意的景况。荣格也指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通过千万年来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 男人和女人都获得了异性的特征。这种异性特征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 就必须允许男人性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两性在长期的生活中相互学习, 相互交融, 在性格上取长补短, 伪娘便是这种相互交融的产品。
我国古代习惯用阴阳暗指男女两性, 如《春秋内事》上说:伏羲氏定天地, 分阴阳。明代归有光的《贞女论》认为阴阳配偶, 天地之大义也, 强调的便是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伪娘既拥有阳, 又具有阴, 阴阳调和, 即阴 阳人。无独有偶, 在古代希腊也有类似说法。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谈到上帝造三种人, 一种是太阳生的男人, 一种为月亮生的女人, 另一种为太阳和月亮交配而生的阴 阳人。阴 阳人有两个头, 两副面孔, 前后相反, 有四只眼, 四只耳朵, 四只手, 四只脚。阴 阳人具有太阳和月亮的双重性格, 刚柔并举, 体格健壮, 力大无比。阴 阳人过于完美, 为人目空一切, 严重威胁着天地秩序。为此, 上帝将阴 阳人一分为二, 一半为男人, 一半为女人。伪娘便是上帝造的那种完美的阴 阳人, 具有双性人格魅力。
在他们的身上, 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力量和谐相处, 他们兼具男性和女性的双性魅力, 将人类的性格发挥到极致。几乎所有的研究均表明, 具有双性化特质的男女, 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自我评价等方面优于单性化者。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 更富创造性, 并兼具坚强、独立、温柔、细腻等各种特质。由此观之, 具有双性人格的伪娘在未来也许很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伪娘是后天形成的
拥有双性人格的人并不一定都会成为伪娘, 著名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说过, 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男女两性最初在性别上差异不大, 也没有显著的社会分工, 他们最大的差异是女性需要承担怀孕分娩的任务, 在女性怀孕分娩的时候, 男性需要承担更多的觅食和保卫家园的职责。有研究者认为, 在人身上本来就存在着两种性别的特质, 或者人本来是无男女之分的, 只是父权制文化为巩固其地位, 将男女两性塑造为它所需要的形象, 压抑男性身上的女性因素, 否定女性身上的男性因素;因此, 男与女与其说是构成的, 不如说是文化地形成的。而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中, 男人的体质比女人强, 这不仅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而且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是错误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很多被认为是基于生理的差别, 其实是由文化造成的, 是几千年观念毒害的结果。
一个人的性别, 不完全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 而是在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等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之下形成的。生理性别一般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 是指男女两性先天性的和生理学上的性别差异。社会性别最早由美国人盖尔·卢宾提出, 指的是社会对男女两性在性别特征、社会角色和两性关系上的期待, 个体根据自身所处时代和生存环境要求对自身性别的认同。社会性别主要体现在社会角色上, 是社会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建构论最初的观点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许多差异都不是源于一个基因, 而是许多基因的相互作用。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 个人生而为男为女, 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 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别认同的, 在经过社会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女人。1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一个人生下来如同一张白纸, 在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独特的性格, 也在生理性别的基础上, 形成了个体的社会心理性别。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 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会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被构建起来。比如, 亚洲文化要求女人被动和柔顺, 亚洲女性的人格特征就会被这样建构起来。女性主义不仅强调社会性别的文化构建, 还强调性别不平等的文化建构, 性别构成的权力关系。2在父权社会中, 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和社会文化氛围要求男性要阳刚、强壮、刚毅, 男孩子们从小被教育男儿要自强, 要有责任感, 要有上进心。在这样的环境中, 很容易形成男强女弱事实上的不平等。
人类在原始社会中, 两性是平等的, 一起劳动一起生活, 一起生儿育女, 一起抵御外敌入侵。但由于女性承担着怀孕和分娩的重任, 在此期间, 男性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生产劳动, 同时守卫着家人和族人的安全。长此以往, 造成男性走向社会, 承担了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女性回到家庭, 从事家务、养殖和纺织等劳动。到了阶级社会, 社会产品相对丰富, 不再需要更多的女性从事劳动, 她们完全回归家庭, 两性的平衡被彻底的打破, 女性沦为男性的奴隶, 男性按照自己的意志, 重新塑造并持续改造女性, 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两性文化。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 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了繁重体力劳动, 劳动强度越来越低, 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也越来越小, 对精细化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 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 很多女性走出家门, 加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行列, 甚至女性更能适应精细化生产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具有双性人格的伪娘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他们既有女性的细腻、耐心, 又有男性的力量和责任, 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 伪娘会如鱼得水。
伪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中国古代男性非常注重外在形象, 有爱美的传统, 有女性化倾向。《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中云:彼其之子, 美无度。美无度, 殊异乎公路。彼其之子, 美如英。美如英, 殊异乎公行。美不只是女性的专利, 男性也可以美无度美如英, 美如花。战国时期, 宋国出现了一位正宗的伪娘宋玉, 据说宋玉长得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 肌如白雪, 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以致于嫣然一笑, 惑阳城, 迷下蔡。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司马迁认为他状貌如妇人好女。到了魏晋南北朝, 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阴柔温婉的女性美成了很多男性的审美追求, 尤其是上层社会的男性, 他们使用化妆品来修饰自己的容颜, 出现了像何晏、潘岳、王衍、卫玠等面如凝脂, 眼如点漆的伪娘, 他们不仅长得像女人, 还美姿容, 重服饰, 举手投足宛若女子状。传说卫玠因其相貌光彩照人, 在京都每次外出, 男女老少慕名前往围观。因卫玠体弱多病, 再加上劳累过度, 最终染疾而亡, 时人称之看杀卫玠。这些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从史书和典籍对他们外貌的描述可见, 他们个个美无度美如英, 虽然无人说他们是伪娘, 但从他们行为做派来看, 胜若伪娘。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伪娘形象, 三言二拍中便有众多貌美如花的男子:《醒世恒言》中《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的潘华, 生得粉脸朱唇, 如美女一般, 人都称玉孩童1。《醒世恒言》中《陈多寿生死夫妻》的陈多寿, 面如傅粉, 唇若涂朱, 光着靛一般的青头, 露着玉一样的嫩手。仪容清雅, 步履端祥;却疑天上仙童, 不信人间小子155。还有《石头记》中曹雪芹也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伪娘形象, 像贾宝玉、秦钟和柳湘莲等便是典型的伪娘。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如刀裁, 眉如墨画, 脸若桃瓣, 睛若秋波。神情虽怒时而若笑, 即嗔时而有情44, 且贾宝玉喜欢华服, 爱在女人堆里厮混, 帮助大观园中女孩子调脂弄粉, 吃女孩子唇上的胭脂, 十足的伪娘派头;秦钟清眉秀目, 粉面朱唇, 身材俊俏, 举止风流怯怯羞羞, 有女儿之态, 腼腆含糊104, 活脱脱得一副伪娘相。而柳湘莲因容貌俊美, 能男扮女装登台唱戏, 是一位典型的男旦, 惹得薛蟠心头火起, 欲占柳湘莲便宜。这些男性无论是长相, 还是行为, 都符合我们现在认定的伪娘标准。
总之, 伪娘的出现是社会性别角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精细化的结果;是历史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相融合的必然产物。
四、反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 人们的审美观是不断变化的。汉朝人以瘦为美, 唐朝人以肥为美, 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和国运以及人的内心精神境界。穿大喇叭裤、花衬衫, 留长发, 带蛤蟆镜,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青年男性新潮的装束。可是在这股潮流出现之初, 受到无数人的指责和抵制。当很多人对此习以为常之际, 这股潮流也早已烟消云散。而当下小鲜肉、伪娘与女汉子、超女的出现, 再一次引起人们的非议。伪娘现象标志着男性走向精致化, 也标志着两性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但透过这一现象, 也折射出当前社会的性别偏见:女性男性化得到人们的理解, 男性化的女人本质上还是女人, 而女性化的伪娘则混淆了男女的界限, 造成两性关系混乱, 影响了两性几千年来保持的男女秩序, 这充分说明当前两性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
另外, 伪娘也是当前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从女色时代开始进入消费男色时代;在家庭生活中, 由于父亲忙于生计, 导致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 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一个学习效仿的对象;而在学校教育中, 男教师缺位, 整个校园阴盛阳衰。这些因素致使男孩在阴柔之风中成长, 缺乏阳刚教育, 使得他们追求一种精致化之美。我们与其过度指责伪娘之风盛行, 不如来深刻反思当前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源头上抓住问题的根本, 从头脑中清除陈腐的偏见, 使两性能和谐相处。
因此, 只要伪娘们有健康、阳光的三观, 有担当, 有责任感, 积极向上, 他们在形象上这一点审美偏好也无可厚非, 我们应该对伪娘多一分包容, 毕竟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也是多元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