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作为规避健康风险、理财风险的一种金融商品,在过去10年间,它一直是资本们追逐和信赖的对象。从保险代理人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就可见一斑。然而在2021年,这样的形势却发生了大逆转。据年初银保监会数据,代理制销售人员数据与上年末的842.8万人相比,缩减252.1万人。
人员的精简,意味着保险行业中传统的“人海战术”销售法,正在被全新的销售模式冲击着;与此同时,互联网及数字化浪潮也正在重塑着保险行业的销售理念,它们正以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的消费者放下对保险行业的有色眼镜。
01
保险行业的互联网化,是行业数字化的上半场
2013年,“三马”(马云、马化腾、马明哲)共创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众安在线,从此,开创了保险行业互联网化的先河。靠电商退货险打开局面的众安在线,也让其他保险公司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泰康、安心保险随后两年也纷纷布局互联网保险。
长久以来,国内的保险产品都以理财型保险为主,占比高达80%。 因此有800万的代理人大军。而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则让这个已经沉寂许久的行业,焕发第二春。
根据保险业协会统计,2021年互联网保险产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862亿元,同比增长8%,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渗透率由2020年的5.9%上升至6.3%。与此同时,在车险、短期险等业务上,互联网保险也有着不俗的成绩。
互联网保险这个赛道,按销售模式、销售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 截至目前,仅有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安心保险、易安财险获得了互联网保险牌照。而其他中小型企业想要在互联网保险行业中分一杯羹,就只能以保险代理的模式介入。
区别于传统销售的保险公司直销模式,保险代理模式的出现,让保险行业变得更加年轻化和现代化。以往的直销模式基本是To C为主,人员流动较大的情况下,无疑会让客户感受到服务有所缺失。
但在互联网模式中,保险公司成为了产品开发者,销售功能有所剥离,推广销售的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与此同时,产品的服务与交付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线下签单转为无纸化,对流量愈发看重,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
一个行业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更多的可能,那必须要甩掉沉重的包袱与不该存在的束缚。保险行业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由重变轻,形成产业数字化雏形,让这一沉寂许久的金融业分支,有更多前进的动力。
02
全职从业人员大幅下降,保险已成副业首选
互联网保险的蓬勃发展,让许多拥有着庞大流量的平台,察觉到了未来商机。 尤其是在健康频频遭受威胁的疫情时代下,消费者对于保险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淘宝、苏宁、京东、腾讯、网易等自带大量忠实用户的电商平台,也纷纷布局保险销售,这无疑对保险公司现有销售团队造成巨大冲击。
在保险业内流传着一句俗话:获客才是第一生产力。老客户随着年龄的增长、保险计划已然健全的情况下,很难带来持续性的业务收入,此时如何开拓新客户,就全看保险销售们的功力与客户圈子有多大了。但再大,也难与阿里系、百度系等互联网巨头抗衡,因此全职保险从业人员大幅下降,实乃意料之中。
同时,新型互联网保险创业平台的出现,也让保险已然成为了不少工薪族的副业首选。明亚保险经纪模式、乐橙云服保险分销模式等等,让许多对保险理念表示认可的消费者,转身成为保险代理人,买、卖齐头并进,何乐而不为。
这些全新的销售模式的出现,不仅为保险公司注入更多销售机会,保险公司还能借此良机精简组织架构,减轻自身运营成本,进而提升销售人员的分成比例,构成一个由内而外的良性循环。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助长了保险销售人员轻资产创业的风潮。 背靠多家保险公司的优质产品,不再是单一代理之后,能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搭配组合。并且打造IP个人品牌成为大趋势:如平安保险的“保险皇后”叶云燕,许多优质客户都会为她慕名而来。
保险销售人员自立门户,借助互联网保险分销平台,自主创业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因此在全职从业人员大幅度削减之后,保险行业不仅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反而开始稳中向好,更不用说还有一些半路出家的销售,也尝试在这片蓝海分一杯羹:各大自媒体平台搜索说险、说保,这样的个人账号不计其数。
保险行业数字化、保险产品互联网化等等,这一系列的转变,无疑让保险从业者的创业门槛有了大幅度地调整。 在已有自己的私域流量后,保险销售们甚至可以安坐家中,通过自媒体流量,坐享其成。
03
风险与机遇并存,未来道阻且长
在组建了一线销售人员之后,保险公司需要做的,就是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更自由灵活的组合方式。中国人寿、泰康、平安作为国内保险行业的领头梯队,它们的常规产品在横向对比上,并没有太大区别,这意味着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或者说品牌的亮点、特色,还不够鲜明。
而在这一背景下,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就会日渐加剧。一方面由于产品之间的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则是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想要推出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几乎成为了不可能。
银保监会等部门在近年来对于保险行业的监管,可谓是日益严苛。大部分保险公司营收占比,靠的是理财险。但近年来随着“五年内不允许返现”、“收益需要严格管控,并且列入合同中”等规范的实施,理财险的收益,相比其它理财产品,竞争力明显下降。
例如弘康人寿于近日正式通知将在5月底下架“明星”产品金玉满堂增额终身寿险。而在4月底,其他保险公司其实也已下架了一批寿险产品:横琴人寿传世金彩、传世壹号,百年人寿鑫越人生、恒大人寿万年禧等。
这几款产品在下架之前,一直都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被众多保险代理推荐,并且在宣传时更是宣称,其内部收益率IRR都在3.49%左右,无限接近于监管要求的年复利率不高于3.5%,消费者自然对此趋之若鹜。
今年2月银保监会公布的《2022年版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中明确表示指出需下架的产品存在以下问题:如保额递增超过3.5%,存在销售误导隐患;减保加保的比例设计不合理;条款里完全没有对于减保做任何的限制,让产品资金使用过于灵活,容易给保险公司投资端造成风险;回本期过快早期现金价值较高,存在长险短做的风险等等。
但存在这些问题的产品,多数是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而推出的让利产品,精算师会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将产品打造得无懈可击,但随着监管部门的强势介入,这个空子也没那么好钻了,未来保险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大概率是无法在性价比上比过这些老产品的。
尽管银保监会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强,但寿险在近几年依旧是各险企的主推产品。 2022年依旧存在用增额寿险产品代替“开门红”产品的现场存在,如平安寿险盛世金越、中国人寿的臻享传家、新华保险荣耀终身寿等,可在吸引力方面,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既然产品找不到足够的亮点,那么走自媒体流量路线,把单量提高也未尝不是解决之策。可若想尝试走自媒体流量路线,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用户运营留存难,也是自媒体行业的一大缺陷。低频、高单价的保险产品,几乎不可能纯靠线上那只言片语来签单。但越没有签单就越想加大营销力度,这无疑是把自己置身到死循环之中。
不再走人海战术的保险行业,在人力成本上或许能有一定的改善;但若把这部分的投入转移到流量成本之中,那需要面对的风险以及挑战恐怕会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 在这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保险行业也需要谋划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在各个行业都在高呼数字化转型时,保险公司也不落于人后。不过其数字化进程虽然已经进入下半场,可在许多维度仍存在不足。但保险行业目前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
2021年中国保险业市场少了点戏剧性,多了许多理性和谨慎。但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这个赛道依然受到资本的青睐,那些真正努力并创造价值的保险创新者,能获得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