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如何评价华晨宇在《歌手·当打之年》中翻唱的《我们》(原唱陈奕迅)?

时间:2022-04-15 12:56:44 热闻 我要投稿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这篇回答不牵涉谁唱的更好,谁更厉害,谁应该拿第一,只是分析华晨宇本场拿第一的客观原因,以及相关投票机制和大众评审的评判标准问题。与一切除501位大众评审外的所有人的主观感受无关。

至于我这个也被除外的观众的感受,我也在文中表达了,本场我的选择是米希亚,袁娅维和徐佳莹。

二,这篇回答,完全不讨论华语乐坛谁领军,周杰伦和华晨宇谁更厉害。来杠这些的,你走错房间了,请出门随便找个方向转。

非要说华语乐坛现在谁领军,以国民度和大众传播度,难道不应该是宝石Gem吗?那些刷周杰伦的,有谁把周杰伦新专辑完整听完的吗?

三,我不是华晨宇粉丝,除了他在歌手节目里的作品,我几乎没听过他的歌。所以我现在的初步判断,华晨宇不属于大众流行意义上的歌手,他的作品应该属于内循环的范畴。怎么说呢,他应该是一个粉丝巨多的小众歌手,所以就算全网黑他,对他也一点影响也没有,那么,黑他的意义是什么呢?

本来我对他没什么兴趣,但是我现在有点兴致找他的歌手外的作品听听,然后写一篇分析,一个小众歌手是怎么建立起流量明星的粉丝规模的。我现在甚至怀疑,他的歌,粉丝都真的能接受和明白吗?

欢迎粉丝推荐我听哪些作品。

很多人电视机前或者电脑前的观众会疑惑这一首歌为什么,凭什么拿了第一。在这里,我需要解释大家对歌手排名看法的两个明显误区。

第一,大部分人都习惯性的认为歌手的名次就是高低意义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厉害程度从第一往后依次递减。

这是错误的理解!

因为大众评审投票不是按自己心中的名次来投票,他们只需要选出三个本场最能打动他或者刺激到他的作品就可以了,选出来的这三个作品甚至可以完全不用管哪个更好,哪个更坏,选出来就行!

所以歌手的名次只跟一件事情正相关,那就是本场作品在大众评审心里喜好度的普遍性。

也就是说,拿第一的可能完全不是大部分评审心里的最好听,最打动他的,但是大多人都觉得这个作品还不错,可以把他放进自己投票的三个名额中的一个。

所以华晨宇经常拿第一这件事情可以这么理解,他的作品在大众评审心里的分歧性最小,统一度最高。

那为什么单单华晨宇的作品分歧性会这么小呢?

这就牵涉到第二个误区了。

第二,我们跟大众评审到底差别在哪?

我们总觉得自己作为电视机前或者电脑前的观众,应该和大众评审的审美以及感受是差不多的。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

首先,歌手的大众评审是从成千上万的报名者中通过视频面试筛选出来的,他们身上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

1,拥有极其强烈的热情。报名流程复杂,还要面试,面试成功还要请假去参加录制,这些麻烦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你是不会愿意碰的。

2,有一定基础的音乐审美能力。什么是基础的审美能力呢,那就是听的歌够多,喜欢的类型也较广泛,那些只听大众流行音乐,完全不接触稍微小众一点音乐的,是不会被筛选中的。

3,他们有完全不同于我们的使命感和关注力。经过繁复报名流程,层层面试,各种交通工具的长途跋涉和在广电大楼门口排队三四个小时。在大众评审心中已经建立起极强的仪式感和使命感,这使得他们在观看比赛时跟我们这些电视机或者电脑前的普通观众有些完全不同的关注力。

我们隔着屏幕,和家人聊着天,吃着零食,会在意舞台灯光的变化吗?会在意编曲里有哪些有意思的变化吗?会在意舞台上表演者的动作,眼神和姿态吗?不太会。大部分人是听过去的,所以普通观众的衡量标准是好听与否。而现场的大众评审考量的显然不光是听觉感受。

他们用他们的使命感和关注力建立起来一个立体的评价体系。

视觉,听觉,氛围,舞台表现力,音乐段落的张力,甚至是歌词的含义及意境。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

所以你可以理解,他们在综合评判一个秀,而不是单纯的听一首歌。

回到华晨宇身上,大家争议的他凭什么拿第一,都没争在点子上。

我现在通过描述上面两个误区之后,可以非常清晰的解释华晨宇高名次或者拿第一的原因了。

一,华晨宇的作品,短板不是很短,长板太长。所以在减分少,加分多的情况下,较容易获得大众评审普遍性的青睐。

其实这一届歌手,大家唱功都相差不远,也就是唱商和语气的差别了,所以华晨宇绝对不会因为听觉上减分,但是,他算是所有人里唯一一个会在舞台,灯光,镜头设计,段落编排上下功夫的选手了,我现在甚至怀疑他学过舞美,或者导演专业,他太知道怎么在感官上刺激现场的大众评审了。

无论是第一期《寒鸦少年》里突然安静下来抓光;

还是第二期《斗牛》里整个舞台设计成斗牛场的模样,复调段落血红光束在舞台中央打出心脏的光影,而他“浴血跪地”;

又或者是第三期歌曲中最后加入各种明星大咖的方言切片。

我只能说他太会用形式感去增加作品的戏剧性了。那么他的作品就会在同期其他歌手的表演中,显得亮点极其明显以及不同。最后大众评审在投票时,因为他们强烈的关注力,必然发现和考虑这些细节,把他们三票的其中一票给到华晨宇。

直到第五期这首《我们》,我可以非常确定,华晨宇对于音乐的综合表现力的理解比其他选手要深很多。

开始云录制后,华晨宇作品的舞台以及灯光表现力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在亮点些许减少的情况下,尽管他做了别的方面的补救,但仍然使得他名次降低。

云录制时大众评审是个什么状态?

他们是把所有关注力都放在一个离自己不到一米距离的屏幕上的状态,而这个屏幕里释放出来的信息会因为他们的关注力而被放大,但这种放大效果,需要持续力,一旦屏幕中出现干扰信息,你的关注力会放松,情绪也会稍稍打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恐怖片最经典的吓人镜头是什么样的?一定是一个代表第一视角的跟随或者探索长镜头,紧接着吓人画面出现在屏幕中,你就被吓到了。

这个例子里有两个要素。

1,第一视角

2,长镜头

而这一次华晨宇《我们》这个作品,正是运用了这两个要素。

给了所有大众评审一个第一视角(唯一视角)的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这就仿佛是华晨宇在每一个单独的大众评审面前唱歌,不,不对,他不算是单纯意义上的唱歌,而是一段用歌词做台词的完整表演。

他不是简单唱歌,他连什么时候该双眼含泪,什么时候该把镜头当成眼睛来与你对视都设计的清清楚楚,以至于最后结尾时,我都能准确算出他要扭头,然后低头看地,最后缓缓抬头看向屏幕前注定要离开的“你”。

甚至我觉得他表演前贴得前采和选曲原因描述都是联动作品设计在一起的,和演唱要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所以《我们》这首歌在这一期拿第一实在太合理了,虽然,我自己更喜欢袁娅维,米希亚和徐佳莹。因为我实在没有那么强的关注力把自己代入进去,我家的狗实在太闹腾了!

华晨宇这一期的《我们》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有着前情交代的音乐短剧,而不仅仅是一首歌。华晨宇本人是这个短剧的导演和男主角,而女主角就是那500个屏幕前的大众评审。一个比赛的作品都被细节化的做到这种程度了,拿普遍性意义上的第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