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去洗牙。
洗牙的医生是一个新手,不太熟练,所以洗的我满嘴是血,全程都是咬牙坚持下来的。
这不是我第一次洗牙,就在半年前我刚洗过牙,不过之前洗牙的都是个主任医生,手轻又干净,反正毫不痛苦。
不过也幸亏这不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洗牙,否则我可能会从此害怕洗牙,甚至抗拒洗牙。
跟牙相关的还有是换正畸的钢丝。
平时我的医生换的又快又好,我躺在床上一点感觉都没有。
有一次,医生上一个病人没结束,她的助理帮我换,换了四十分钟都没拆下来,中间牙龈还被镊子戳到好几次,疼的我嗷嗷叫。
幸亏这也不是我第一次换钢丝,否则我可能觉得换钢丝也是个痛苦的事情。
接下来就要切入到主题了——学习。
很多家长觉得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就是必须逼着打着骂着孩子,毕竟痛苦的事情谁愿意干。
但我的感觉不是这样的。
我觉得学习是件辛苦的事情,但它不痛苦。
辛苦意味着别人玩的时候你要看很多很多的书,也意味着有大量的熬夜,也意味着你过了一段放纵的日子会自我谴责觉得虚度光阴;
辛苦意味着知道这个世界很大,但自己有太多不懂的东西;
辛苦意味着没少花时间精力。
但这个过程真的不痛苦。
后来我觉得可能跟我学习启蒙阶段遇到的人有关系。
我们小学的老师我觉得都特别有意思,我妈有时候在家教我英语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她带我看很多国外的片子,但却从来没说看完片子必须背下来多少单词句子。
就跟洗牙和换钢丝一样,我接触的启蒙老师让我知道,学习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件不痛苦的事情。
所以后来,我们家是全班最早买电脑的家庭之一,随电脑来家里的还有一些当时很火的游戏,都是很多人在网吧打的昏天暗地的那种。
我有点上瘾的玩了大概有那么几天,但玩腻了之后发现还不如看书有意思。
那小胖的学习启蒙,我也是尽可能的让它有趣。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游戏的成瘾机制。
大家回忆一下玩游戏的过程,初次接触,很新鲜很有趣,精美的画面,动态的人物,你情不自禁的就想上手来几盘。
一开始玩呢,游戏给你的设定就是个新手,游戏给你安排的任务也相当简单,你能相当顺利的解决这些困难;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难度一点点升级,但恰好是你能接受的程度,你可能在打怪的路上失败,没事,这个失败不足以挫伤你的信心,反而会激起你征服的欲望。
于是,你就这样一直练习,一直挑战,一直解决恰当难度的问题,一直都享受着乐趣。
一个让孩子上瘾的学习机制,也是这样子的。
一开始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时候,就是他站在游戏大门的时候。你一定要很好的保护他的这份好奇心,他问问题,再奇怪的问题,你都要当做很好奇的样子,去回答,或者说做出同样探索的状态,比如
“为啥天空/大海是蓝色?”
“为啥我们能听到声音?”
“为啥风车会转?”
“深海里的鱼在一片漆黑中是怎么找到食物的?”
……
这些其实都是科学家级别的问题,特别好,家长要保护,而不是嫌弃他们废话多。
顺着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去研究,去了解,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这是让孩子对学习上瘾的第一个机制:和他一起他进入探索未知世界的那扇大门。
好在,这个阶段你无需做任何技术性的工作,就是认真对待他五花八门的问题,以及给他搞各种“破坏”的包容度。
他进入到这个大门之后,让孩子对学习上瘾的第二个机制就来了:用尽可能有趣的方式让他发现,哇塞,学习这么有意思。
说到这里,想必你能明白,为啥数学、语文、英语启蒙阶段,我一直都说,让孩子感到有趣是所有学科启蒙的重中之重。小胖小时候听凯叔讲故事,只要他不喜欢,果断换一个;喜欢的,听100遍我也不干涉;
数学也是一样,对哪个内容不感兴趣,那就换,对什么感兴趣那就继续玩。比如小胖小时候会数数后,喜欢数台阶,哪怕台阶走到一半,只要没数或者数错了,他都要再来一遍,我这老腰本来就不好,但果断陪啊。
入门阶段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接下来,让孩子对学习上瘾的第三个机制就来了:精准地“上难度”,安排一些踮起脚能够克服的困难,等孩子尝到克服困难的甜头,从而开启下一阶段的练习,进阶,和挑战。
我觉得等小胖上了小学,这方面的互动就会越多,那个时候我会更多的和大家分享课本上的知识可以怎样精准地上难度。
在B站上,有时候刷到一些网红老师讲课,
弹幕里满屏的都是:
“要是学生时代知道学习这么有意思,我也就是学霸了。”
作为一个“非典型学霸”,我最大的感受就还是之前说过的那句话:
学习的启蒙阶段一定是越轻松越好,越有趣越好。因为这跟前面洗牙一样,第一印象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孩子对这个事情的认知,所以大可不必在启蒙的时候就让孩子痛苦的掉一层皮。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都让你痛苦焦虑的不行,那可能真的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学习的方法出了节奏性问题。
此时,我们一定要停下来解决这个节奏性的问题,而不是继续往前赶,越赶方向越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