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来 源: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几则信息预示着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8月13日,美国宣布对先进芯片EDA工具等四项技术进行出口管制。EDA指电子设计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来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芯片的功能设计、综合、验证、物理设计等流程的设计方式,是芯片IC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此事件被解读为“芯片法案”以来,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又一次打压,实施新的出口管控的核心目的是从原材料及工艺层面对我国芯片产业远期发展进行封锁。
之前不久,科技部、财政部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指出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加强硬科技创新;支持中央企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
再之前的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化监管”,并首次提出“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
此外,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汇集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20个部门的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也正式建立。
几则消息,有着相互联系的逻辑,都揭示了对数字经济支持的必要性,以及更潜在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而反映了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经济是“办公室”
与很多人理解的不同,数字经济在中国的顶层设计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层也一直在给数字经济开“绿灯”,而不是亮“红灯”。数字经济可以被形容为整个大的经济体系里的办公室。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这个决定引起很大反响的内容是“加强二、三次分配”,但同时也提出了要在第一次分配中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决定中把“数据”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更具体地说,可以把数字经济理解为整个大的经济体系里的“办公室”,通过数字化方式,调配资源,带动上下游各个产业、行业的发展。比如,一个淘宝店,除了店主、店小二等,背后还有很多大众看不到的企业和员工。京东、拼多多、微信等也同样如此。公开信息显示,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数字生态,在2021年衍生的就业收入机会达到4618万个,同比增长25.4%。
从数据上看,自有统计以来到2020年上半年,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都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这很好理解,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2020年下半年至今,大城市失业率开始反超全国水平,原因之一,可能与数字经济有所收缩有一定关系。在经历一年多的专项整改后,平台经济的发展得以更加有序、规范,政策前景向好。随着更多有利于数字经济的政策释放出来,数字经济也将会进一步助力经济增长和就业。
所以,在疫情后经济恢复的大背景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5月1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提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使之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两个月后,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促进消费作用”。
这些政策与会议,都释放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新信号。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更加明确了“支持性具体措施”的方向,预计未来将出台平台企业的“投资清单”或者投资相关规定。
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预期,通常的整顿工作结束后,就会给明确预期,以促进工作尽快转入正轨。所以,诸多确定性的预期,标志着政策转向。
二、数字经济是“流水线工人”
统计测算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这里就包含了一些观点误认为的“虚拟经济”。
一直以来,部分观点对数字经济有误解,认为是虚拟经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国际上存在两大核算体系:一是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是计划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MPS强调物质生产概念,只把物质产品生产作为生产核算的基础;SNA采用全面生产的概念,包括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中国自1992年起从MPS向SNA平稳过渡。
正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人们认为只有物质生产才是创造价值,才是经济发展,国家发展。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在的GDP概念中,数字经济是创造价值的,游戏、短视频都在创造价值,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游戏、视频,这些产品与服务,由知识、管理、技术、数据等要素组成,它满足了人的需求。再比如,网约车、骑手的算法,能在订单分配、路线规划上提供更高的效率,使得网约车、外卖成为一门可行的生意。这就是创造了新的模式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数字经济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工人。
正如一般人只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在生产产品,再多一点看到背后的芯片,但更底层起作用的是EDA软件。无形的软件是一切实体的基础。又以民宿业为例,这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之一。民宿平台“隐居乡里”,通过企业微信等生态组合,快速锁定对应客群精准运营。目前通过微信生态订房的占比达到68.81%,客房成交量更是占到95%。在他们运营的微信群里,有超过20万长期活跃客户,通过改造运营的260个闲置农宅,他们直接带动地方收入总计超3亿。
当然,中央从如此高的层面,肯定数字经济,不仅仅是因为数字经济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因为数字经济能带动技术的发展。
三、数字经济是“工程师”
数字经济的优势在于零边际成本,有公共品的特征。大企业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开发,数字技术的提升,创造出新技术、新模式,也能帮助中小企业。例如,数字经济中的云计算、区块链、AI技术的开发、应用,能有力地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在这些行业中产生出新模式、新技术。从这个意义上,数字经济是工程师。
数字经济成为改造传统行业的工程师,是一个主观与客观规律共同使然。
技术的运行规律一般是“重大发明——应用——微创新——再次重大创新”,数字经济的底层IT技术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这与制造业本身的特点也有关。制造业投资大,回收成本周期长,技术改造的周期也长。这就注定了它对新技术的采纳会慢一些。
从整体上说,数字经济,最初是集中在自身领域发展,比如游戏、短视频、社交媒体这些纯信息领域。然后,数字经济开始改造服务业。相对来说,服务业不像制造业那么重,比较好改造。比如,一家餐厅,增加客户管理系统,接入外卖平台,改造成本相对较小。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外卖、共享单车以及各种电商平台这些新形态。接下来,数字经济就会符合规律的与制造业结合。
目前,这个规律表现得很明显了。
工信部今年发布的《2022年新增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公示》显示,百度开物、京东JD入选。此前,腾讯和阿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已经入选该清单。这意味着,以腾讯、阿里、美团、京东、拼多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持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服务实体的底层能力,在数实融合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以腾讯为例,其持续加大力度助力实体产业加速数字化,截至目前,腾讯云已联合了超9000家合作伙伴,在30个行业推出了4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比较热门的增强现实领域,宝钢与腾讯合作了“全真互联数字工厂”,将腾讯游戏技术应用到钢铁生产环节,打造全息3D裸眼效果的“全真互联数字工厂”,让远程检修、无人工厂、远程调度高危作业变为可能。在更基础领域,腾讯首次对外发布能源连接器(Tencent ,EnerLink)和能源数字孪生(Tencent EnerTwin)两款行业产品,助力能源行业碳中和数字化转型。
百度提出“ALL IN AI”,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最近,其L4级别的全自动无人驾驶车,已经在北京等三个城市投入试点商业运行。京东持续加大对基础科学与底层技术的投入力度在智能零售、物流仓储、智能城市方面发力。阿里、腾讯等企业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
推进数实融合,也为数字经济企业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腾讯目前约半收入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双引擎”驱动业务结构愈发稳固。另外,基于制造业本身的特性,数字经济与实体的融合,也带来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让数字经济企业的科研实力上了一个台阶。
此外,科技部、财政部也出台了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政策,两部门出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方案指出,要引导、鼓励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创新联合体。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加强硬科技创新。依托更多企业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基地。
当然,这个规律只是一个大体脉络。因为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动态的、多层次的,比如4G技术,就是一个大体系下的相对而言的“重大发明”,作为硬件技术,比互联网技术后出现。它同样符合这个规律,4G技术首先也是促进信息领域的发展,促成了短视频这个新形态,而同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彻底改造商业这个服务业了。紧接着,直播出现了,4G开始赋能服务业。最终,4G、5G会进入智能驾驶这种实体领域,但现在会慢一些。
所以,数字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纯信息阶段,走到了与实体、特别是制造业融合的阶段。在这些领域,数字经济将提升效率,创造出新的经济、技术模式。而只有认识到数字经济在现代实体经济中工人、管理者、工程师的三个角色,才能更大的发挥它的作用。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及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