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可
何同学还好吗?
时隔四个月,B站科技区UP又一次发布了新作品。
但是,这次的画风似乎有所不同。
从B站造神到「赛博丁真」,何同学到底做错了什么?
和所有一夜爆红的内容创作者一样,何同学的「那一天」来的毫无征兆,甚至有些出乎意料。在2019年6月,何同学发布了一条有关于「5G」的视频,在视频中,他用历史回溯的方式以4G为例,讲述了5G的现状以及未来。不同于其他科技类UP「不说人话」的风格,何同学的视频更轻松,也更兼顾观众的接受度。
而在后续,何同学又发布了《我做了苹果放弃的产品》这一视频,在视频中,他展示了自制苹果搁浅的无线充电板过程,并起名为Airdesk。在视频中,何同学插入了乐歌的广告植入,截至发稿,这条视频在B站已经获得了超过1300万次播放,而且还蝉联了知乎热榜第一整整两天时间。在后续,视频赞助商乐歌的股票也迎来了大涨,涨幅接近14%。
另外,何同学还是B站数码区中唯一一位采访了库克的博主,在那次对话中,何同学代替无数果粉同库克进行了沟通,而至此,何同学「数码区up第一人」的称号也实至名归。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用B站up主影视飓风的理论来说,何同学的内容在「价值」上能够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快乐、知识和共鸣。
尽管在「知识」上稍微欠缺了一些,但是在快乐和共鸣两个维度,在2019年的B站科技区,很少有人能够同他匹敌。更独特的叙事方式,更轻松的内容框架,以及更能够触达观众的选题逻辑,都让何同学从B站up主中脱颖而出。
而更巧合的是,自2019年开始,B站开始大力扶持知识区和数码区UP。从罗翔说刑法到稚晖君再到珍大户,原先并不在B站「受宠」的硬核up,逐渐也找到了他们的方向。
B站的助推能让何同学维持现状,但是并不能让何同学做出更好的作品。在最近,何同学发布了一条视频:《我做了一个自己打字的键盘…》。
图片来自网络
视频讲述了何同学因为自己错误的打字方式造成的指骨疼痛,为此,他对键盘做出了一定的「魔改」,以长视频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在「魔改」键盘上的数次失败和数次更新,最后,则以「活字」的形式致敬了冬奥,也致敬了2008年奥运会。
而正是这个视频,让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开始了对何同学的口诛笔伐。
首先,在选题上,有网友扒出过早在7月28日,就有一名叫做我是洪磷的作者曾经做过类似的视频,不管是往键盘里塞马达还是特效的设计,都能够找到一些相似之处。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在实际操作上,何同学对PCB面板的焊接同样让网友感到疑惑。bjt和芯片重叠、丝印重叠,排版混乱,走线诡异……甚至,还用了大量bjt作为电磁铁驱动源,很容易造成过热。
纵观何同学的视频,我们不难发现,何同学的内容结构大体上是相似的。
先抛出一个需求,之后再以创造性内容,也就是内容主体为核心进行视频前半部分的拍摄,之后再以实际使用中的痛点和问题为串联,进行进一步优化,最后再以富有人文气息的深化拔高作为收尾,引导用户的共鸣。
如果再简化一些,就是用任务驱动的模板来引导自己解决问题,以灵感为串联,做出产物。
诚然,这是一条很好的路,但是对于何同学来说,并非一条好走的路。因为,何同学的选题富矿,几乎已经挖完了。
从同稚晖君的题材撞车,再到被一众网友诟病视频的解决方案复杂,何同学的问题其实显而易见。
首先,是选题富矿已经被挖完了。在B站几乎所有有意思的内容都被人做过,而站在前者的肩膀上,要想出圈,就不得不以更为「硬核」或是「更为夸张」的方式去「整活儿」。这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何同学来说,选题富矿的枯竭,意味着他自身风格的转变。
图片来自网络
何同学的本质,并不是一个科技数码创作者,而是一个富有生活人文内核的up主,这是他出圈的原因,也是他的差异化。但是,随着内容选题的枯竭,再好的人文内核也岌岌可危。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面对傍晚能写出「落霞与孤雁齐飞」,但是,如果是永远面对四面空空的白墙,有多少人能写出「来煎人寿」?
科技类自媒体的同质化内容,到底从何而来?
这并不是何同学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自媒体行业的问题。绝大多数创作者都会在「巅峰」后的1年内出现选题枯竭的问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内容枯竭的问题会愈发严重。
而对于普通的中小型内容创作者来说,有且仅有的解决方案就是强行去做自己不擅长的内容,但是这很容易因为对内容的不熟悉导致「翻车」,于是口碑和舆情都会出现问题。
如果是大团队,则能够通过招人和外包内容的方式来进行解决,但是招人的成本相对来说过高,而选择外包又会面对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这几乎无解。
而另一方面,这并非科技自媒体独有的问题,本质上,中文互联网的产出都在不断枯竭,信息逐渐封闭化,完全独立于开放互联网。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平台寡头化造成的必然结果,互联网同时扩张和萎缩,内容消费者的数量仍旧在增长,但是绝大多数用户仅仅停留在算法决定的一站式全服务平台中。例如说抖音和B站的推荐首页,再或是一些信息流。
于是,对于创作者而言,只有两条选择,要么服从大厂的产品风格进行定制化创作,要么就无人问津。而无论内容海洋多么浩瀚,能够同时满足趣味性、知识性、共鸣点的内容终归是有限的,于是就会出现题材撞车、内容同质化的问题。而全面的、便利的平台,才是内容消费的源头供货商。
事实上,如果将问题泛化我们会发现,其实内容本身的确是重要的,但是没有那么重要。单个创作者在整个大系统内能够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微不足道,而创作者如今则越来越不需要同观众赛跑,同自己赛跑,事实上,只要能够讨好算法,讨好平台,讨好搜索引擎和推荐机制,那么只要内容能够达到及格线,几乎就能出圈。
于是,B站科技区乃至整个中文互联网,都会陷入无可规避甚至无可挽回的萎缩,优质的内容和优质的作者,只有在迎合算法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出圈的机会,事实和逻辑、内容和立意再好也不过杯水车薪,仅此而已。
总结:
其实,当我们回望何同学的时候,我们所回望的是整个B站科技区,乃至整个中文互联网平台。随着政策的收紧、算法的推演和观众期待度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内容质量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可是,绝大多数科技自媒体,却将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了和算法对抗上,于是这也导致了自媒体行业的死循环。
而最可怕的是,这或许并没有破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