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王坚,到胡晓明,再到张建锋,三代核心领导人,背负着阿里云不同阶段的重要使命。
吴杨盈荟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张建锋一袭黑衣,站在用毛笔书写的“坚持技术长征”几个大字前面,呈现出几分孤勇者的气势。
2022年6月13日,阿里云峰会在线上举办。这是张建锋作为阿里云的掌舵人,第四年出现在阿里云年度峰会的会场上。他指出,阿里云今年最重要的策略是“B2B”——“Back to Basic”,回到云计算的本质,坚持在技术的长征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张建锋掌舵阿里云已超过1300天。在他的带领下,从市场地位上看,阿里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22年4月,Gartner公布最新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排名。阿里云以25.53%的市场份额稳居亚太市场第一名;在全球云计算厂商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
但阿里云距离阿里巴巴集团期待的成绩尚有距离。
阿里巴巴集团过去20年的辉煌成功,在于对涉足业务的重新定义能力。在电子商务市场上,阿里先是以1688与国际站两个核心产品,定义了中国B2B电子商务领域的市场终局,之后又以淘宝与天猫,定义了C2C与B2B领域的行业面貌,实现To B与To C领域的双线告捷。在金融市场上,阿里以支付宝重新定义金融行业,围绕信任构建平台,解决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彻底打开第三方支付市场;同时开创互联网金融的全新业态,除了提供支付等的基础服务,还进入多元财富管理、小额贷款等创新金融领域,创造了巨额营收和利润。
如果阿里巴巴集团试图在云计算领域,复制其在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领域创造过的辉煌,那么阿里云就必须完成一个更加困难的挑战——重新定义云计算。
张建锋开场的画面,就像是阿里云目前处境的隐喻:已成头雁,但前路漫漫,无人领航,该如何前行?
1
一大矛盾,三代领导人
张建锋掌舵阿里云的第一年,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名场面。王坚、胡晓明和张建锋——阿里云三任领导人,在2019年的云栖大会上齐聚同一个舞台。
在阿里20周年、阿里云10周年的关键节点,这一历史性同台作为阿里云使命传承的象征,感染了台下的无数人。
从王坚,到胡晓明,再到张建锋,三代核心领导人,背负着阿里云不同阶段的重要使命:王坚带领阿里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率先构建起完整的云计算技术能力;胡晓明实现了让阿里云市场份额远超竞争对手的商业突破,将阿里云带到了全国第一、亚洲第三的高度;张建锋则肩负着在产业互联网时代“重新定义云计算”,让阿里云再上一个新高度的全新挑战。
阿里云的第一代核心领导人是王坚。阿里云的诞生,王坚是最大的功臣。王坚带领阿里云团队实现了最难的自研技术攻关。他对技术的执着,带领阿里云撕开了从0到1的口子。
王坚加入阿里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是国内最早认识到云计算对于大型互联网公司重要性的人之一,是他给马云种下了对云计算的雄心。2008年王坚加入阿里开启阿里云创业。经过5年蛰伏,阿里云率先在2013年研发出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和大规模数据计算系统“云梯”。阿里成为国内最早拥有云计算能力的互联网大公司,由此奠定了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领域里一骑绝尘的领军地位。
王坚的技术实力强悍,但他的弱项在于商业和管理能力并不突出。阿里云拓荒期投入周期长,难以产出清晰的回报。王坚在阿里内部一度被认为是“骗子”,最难时在年会上崩溃哭泣。多亏马云给出“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的表态,才逐渐平息了内部质疑,定下阿里云的战略优先地位。
如果说王坚手下的阿里云是技术驱动的独轮车,阿里云要想在市场中发挥更大能量,就需要完成从“独轮车”到“双轮车”的升级,在技术之外增加另一个驱动轮——商业。
王坚在2013年9月卸任阿里云总裁。从2013年到2014年,阿里云先后迎来了姜鹏和王文彬担任总裁。这两任总裁上任的时间点,正处于淘宝从PC互联网往移动互联网的结构性大转型阶段,但他们在阿里云的任职时间均没有超过一年。其背后反映的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云从技术向商业跨越时的迷茫与探索。
第四位总裁胡晓明(花名孙权),才是阿里云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代核心领导人。胡晓明金融出身,拥有强大的商业才能。加入阿里云前,他一手创办阿里金融,并顶住压力完成阿里金融上云的任务。2014年11月开始,他担任阿里云总裁,全力推动阿里云完成从技术到商业的跨越。从2015年到2018年,胡晓明带领阿里云实现了4年营收翻近20倍的奇迹式高速增长,并开启全球化征程。阿里云由此成长为亚洲最大、全球前三的云计算公司。
至此,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领导者地位牢不可破,进一步拉大了和竞争对手的差距。Gartner数据显示,2018年阿里云在亚太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并首次超过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而阿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初阿里云在中国公共云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是第二至第八名的总和。
2018年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关键年份,被业界认为是“产业互联网元年”。在腾讯“930”变革的催化下,所有互联网公司形成显性共识:消费互联网时代红利见顶,未来的船票将属于产业互联网。
IDC数据显示,全球云上的IT基础设施占比在2020年首次超过传统数据中心。这意味着以云计算代表的新IT架构已超越传统的旧IT架构,成为市场主导者。
由此,产业互联网的角逐正式拉开序幕。作为产业互联网核心的云计算领域,竞争由此进入白热化阶段。
新阶段,各大互联网公司在云计算上,比拼的不再是技术或市场等单一维度的优劣,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体系化军团之战。谁能将自己的技术与业务能力形成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对外输出,真正帮助广大实体企业降本增效,谁才会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因此,阿里云亟需一场自我革命,更需要一个能启动这场革命的领导人。2018年11月,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张建锋(花名行癫)接替胡晓明担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他是云计算进入综合比拼赛场中,将阿里云带上一个新高度的合适人选。
首先,在技术上,张建锋拥有深厚的技术实力背景。他早在2004年就加入淘宝担任首席架构师,服务阿里整整18年。2016年,他成为阿里集团首席技术官(CTO),统管阿里内部所有技术部门。同时,聚焦“用科技解决未来问题”的阿里全球研究院“达摩院”,也是他带领团队一手创办并任院长。创办至今,达摩院在AI、量子计算、自动驾驶和芯片等多个领域已经拿下60多项世界第一。
其次,在商业上,张建锋是阿里内部少有在技术和业务经营上兼具均衡能力的领导者。在技术之外,他先后负责过多项以业务为核心的管理工作。他曾担任淘宝网副总裁,负责天猫和聚划算板块,后升任淘宝网负责人。此后,他从淘宝总裁进一步升任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平台负责人,统管淘宝、天猫和聚划算。
如今,接力棒交到了张建锋的手里。若要完成将阿里云带上新台阶的高度,他不能在棋局之内进行有限优化,必须跳出棋局之外,实现“重新定义云计算”——如同淘宝之于零售,支付宝之于金融。
张建锋面对的,是一个比以往更复杂、跨度更长、范围更广的高难度挑战。
云计算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自研技术投入和盈利的核心矛盾。这一矛盾是全球科技公司争夺云计算市场这块肥美的大蛋糕时,必须翻越的山峰。
一方面,云计算是对技术强需求的产业,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必须解决技术自研问题。只有当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公司的领先优势才能长久存在。
另一方面,云计算是类似于水电煤这样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但由公司去提供。这种领域需要大量底层基础设施投入研发,必须服务越多用户才有盈利空间,如果只在局部,无法分摊基础成本。长期可持续盈利的关键,是可实现规模化。
如果云计算公司无法解决以规模持续反哺技术的难题,技术突破将无法持续。公司要么被早期的巨额技术研发投入拖垮;要么为保证盈利在技术投入上束手束脚,最终丧失战略优势。
国内各大云计算公司都在这一核心矛盾上苦苦挣扎。阿里云在这条路上走得最远。
截至今日,张建锋已经正式掌舵阿里云1300多天。在这130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能看到,张建锋努力在技术和规模上的全面发力,试图完成对阿里云的重新定义。
2022年5月26日,阿里发布2022年财报,云业务同比增长23%,全年收入在抵销跨分部交易前和抵销后分别为1001.8亿元和745.68亿元,并且实现11.46亿元的盈利数据。这是阿里云成立13年来首次实现年度盈利。阿里云也由此实现连续6个季度盈利,成为中国首家实现持续盈利的云计算厂商。
这一成绩证明了,在解决技术和盈利这一核心矛盾上,张建锋带领阿里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阿里云答案”。
2
自研技术长征:难但正确的路
张建锋在2022年阿里云峰会上发布了一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云基础设施处理器CIPU。
他将其定义为“未来或将替代CPU,成为云计算的管控和加速中心”。
这是一个全新的架构体系。CIPU向下能接入物理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快速云化并进行硬件加速;向上能接入飞天云操作系统,管控阿里云全球上百万台服务器,化身为一台“超级计算机”,让访问云端比访问本地硬盘更快。
至此,阿里云建立了完整的自研技术体系:从最底层的数据中心核心部件,到最上层云原生软件。
对于阿里云,这是一个关键历史性时刻——他们真正将“以技术重新定义云计算”照进现实。
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一场全新的数字信息变革正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化体系正在形成。这是产业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带来的最大礼物。
目前,这个体系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三个层次演进:首先在基础设施层,云向下定义硬件,自研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建设云为核心的硬件体系;其次,核心软件基于云来重构,开源社区成为创新中心,并催生低代码等新的开发方式;最后在应用层,未来随着5G网络发展,计算和数据加速向云上迁移,催生云电脑、元宇宙、自动驾驶等新物种。
对于云计算企业,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圈地运动”。云计算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不仅有关技术,更是关乎在下一时代数字话语权的争夺。谁能最快在这三个层面建构起最先进的技术,就有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定义规则。
张建锋没有让阿里云放过这个机会。“阿里云核心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个新型体系是技术长征路上新的里程碑,这个新型的技术体系正在定义下一代云计算架构。”张建锋说。
实现这一成就,源自阿里云的两大独特优势:第一,从创立第一天起就坚持的自主研发创新之路。第二,自身庞大业务锻造出来的强大韧性与高度弹性。
“阿里云跟别的云不一样,因为阿里云从第一行代码开始就是我们从头书写的,并不是拿别家产品包装一下作为云产品售卖,这是我们与别的云最大的不一样。”张建锋说。
过去13年,阿里云自研出飞天云操作系统,并构建出自研芯片、服务器、计算、存储、网络等软硬一体的新型计算体系架构。
由阿里程序员写下第一行代码的“飞天”系统,是中国唯一自研云操作系统。它将遍布全球的上百万台服务器连接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单集群可达10万台规模,千亿级文件数,EB级别存储空间。2018年,飞天获得中国电子学会15年来第一个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张建锋执掌阿里云的第3年,阿里云的自研技术体系迎来一系列井喷式成果。备受外界关注的芯片领域,阿里云取得突破,在2021年9月发布了首款自研通用芯片倚天710。作为一款为云而生的芯片,倚天710针对云计算特点做了大量优化,性能超过业界标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
此外,在服务器、计算、网络、存储层面,阿里云在2021年一口气发布了自研的磐久服务器和龙蜥操作系统、第四代神龙架构、洛神云网络3.0新平台架构,其自研的盘古分布式存储系统盘古则在同年入选了2021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阿里集团运营着全球最大的零售业务和金融业务。在自研技术体系领先的基础上,阿里集团的庞大业务量,进一步帮助阿里云锻造出其他对手难以匹敌的强大韧性与高强度弹性。
张建锋一执掌阿里云,便持续力推阿里核心系统100%上云。阿里成为全球首家将核心系统100%运行在公共云上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2019年是阿里核心系统上云的第一年。当年,“天猫双11”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单天成交额高达2684亿元人民币,订单创新峰值达到54.4万笔/秒,单日数据处理量达到970PB。阿里云在“双11”一天要处理的数据量,相当于央视数十年中拍摄所有电视新闻数据量总和的10余倍。
巨大的流量挑战下,阿里云成功撑住了双11的世界级流量洪峰。这首先得益于飞天操作系统带来的高弹性,能够在10万台级别以上的服务器里面做调度。双11并不是每一个时间点所有应用负载都一样。飞天系统在零点把大部分计算机资源分配给交易等应用,过了一点之后再把数据分配给数据处理系统。其次,数据除了批处理之外,还有流处理,需要实时处理所有数据。双11交易数据每分钟、每秒钟都在变,并不是从数据库里面统计出来的,而是每生成一笔订单,系统自动一层层把数据汇集上来。阿里云每秒能处理25亿笔记录,这就是流式系统的高韧性。
从飞天系统、大数据处理平台到智能化应用,这些技术叠加起来打造了一个新的分布式的基于云的平台,才使得阿里整个经济体所有核心应用都能够跑在上面。
阿里云的整套自研技术体系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领先。Gartner在2021年11月发布的2021年IaaS+PaaS综合解决方案记分卡中,阿里云被认为是所有被评估的全球供应商中得分第三高的解决方案,在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核心能力中,阿里云也均获得最高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王座。
PC时代,英特尔联合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结成“Win-tel”联盟,占据全球PC市场王座;移动时代,ARM联合谷歌Android系统/苹果iOS系统,从前者手中抢过移动互联网的江山;那么,在即将到来的云计算时代,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CIPU组合能发挥出的价值,更是充满想象空间。
3
规模化:对内集中,对外开放
“规模。”
当被问到阿里云为何能率先实现持续盈利,张建锋给出了简短但直指核心的回答。
只有足够庞大的规模,才能承受云计算为技术研发必须消耗的巨额成本,从而实现“研发投入—技术突破—市场领先—扩大规模—盈利—新一轮研发突破”的正向循环。
但人人想要规模,却不是人人都能实现规模。国内许多云计算厂商,无法将规模扩大到足以支撑盈利的地步,往往源于两大障碍:
第一,对内不够集中。云计算属于大军团作战的角斗场。一些企业将云计算只作为一个事业群存在,既无法集中企业的全部技术力量,也无法成为对外输出技术能力的统一界面,从而实力大打折扣。一个事业群的力量如何跟一个公司竞争?
第二,对外不够开放。云计算的竞争不仅局限在云计算一个维度,更是整个数字经济转型的全方位体系化竞争。这就要求云计算厂商从提供“我的能力”,升级成“解决你的问题”,从提供算力进化为提供服务。这意味着云计算厂商不仅需要提供原来的IaaS层的云,如传统的虚拟机、数据库,还需要提供智能化、移动化解决方案。
要规模,就意味着要面向海量行业提供解决方案。但三百六十行,每个行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基因和问题。单靠一家云计算厂商如何能够解决这些纷纭复杂的问题?唯一的可行道路,在于搭建生态,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完成规模化运转。如果对外开放不够彻底,势必无法真正吸引充足的生态合作伙伴,最终必然无法实现足以支撑盈利的“规模化”。
阿里云则是在国内云计算厂商里,率先看清“对内集中”和“对外开放”这两个问题,给出相应解法并坚定执行的企业。
对内集中,是张建锋在阿里云智能升级后着重推动的一个关键战略。2018年11月,伴随张建锋新帅上任阿里云的,还有一次重要升级换代——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官方解读中明确指出,这是阿里中台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目标是构建数字经济时代面向全社会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技术基础设置。
中台战略,是阿里此前在集团范围内尝试的集中化、统一化组织变革。而中台战略的负责人,正是张建锋。当张建锋被任命为阿里中台事业群总裁时,他对到底怎么干摸不着头绪。马云为他指明了方向——要“三个统一”:“技术统一、数据统一、文化统一”。
阿里云智能,则既是阿里中台战略成果的享受者,又是中台战略的使命继承者。
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意味着云的形态从单一的IaaS层的基础设施变成了全方位的“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这不仅需要一个以传统云IaaS层为代表的IT基础设施,也需要AIoT的基础设施,也需要钉钉代表的协同办公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大数据智能化的基础设施。
所有这些基础设施需要的技术和业务能力,阿里集团已经具备,但以往都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事业群和部门。阿里云要打造“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就需要将这些能力统一抽调出来,集中到阿里云本身。
阿里云智能升级后,一方面,把阿里集团的技术跟阿里云的技术完全拉通。阿里巴巴集团的整个技术都变成一个云上的技术。阿里用的技术跟阿里云上的产品是完全一样的。由此,阿里云的所有客户,都能使用跟阿里自身用的一模一样的技术底层。
另一方面,整合阿里集团所有业务资源。零售、金融是阿里的传统优势业务,以往都单独开展业务。现在阿里成立了新零售、新金融、数字政府部门,这些部门都变成了阿里云智能的事业部。这些部门后面是淘宝、天猫以及支付宝,但对外都统一用阿里云智能这个平台。
至此,阿里云智能成为了阿里巴巴经济体对外技术输出的统一平台。所有的技术、产品的输出、To B的服务都必须通过阿里云智能这个平台——包括金融云、以钉钉为代表的协同办公系统、新零售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等等。
对外开放,则是阿里云为了从提供算力升级到提供服务,直达问题解决方案,所必然要发生的变革。
为此,张建锋上任半年,就提出阿里云“被集成”的战略,由此奠定了阿里云对外开放的基础。
“被集成”战略,源自张建锋在负责中台3年时间里,对中台战略思考的延续。“中台自己单独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不能直接对外服务,一定要变成别人产品的一部分,让别人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我理解的中台。从这个角度上,阿里云智能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中台。”张建锋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钉钉在阿里云的对外开放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归根到底是对外卖出更多算力。而市场对算力的需求不足,才是制约云计算规模化的源头原因。因此要实现云计算规模化,势必要通过创造更多的算力消耗需求,也就是提供多样化的企业服务实现——钉钉所承担的重任就在这里。
阿里云是在国内云计算厂商中,第一个打通算力(阿里云)和算力消耗(钉钉)之间的通路,将双方组合成一个整体结构的企业。
2020年9月底,阿里高调宣布“云钉一体”战略,将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张建锋的老部下叶军从阿里企业智能事业部负责人调任钉钉,取代钉钉创始人无招担任钉钉CEO。阿里公开宣布,要整合集团所有相关力量,确保“云钉一体”战略全面落地。
阿里云有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耕多年的行业解决方案;钉钉有根据客户需求敏捷快速的定制能力,并提供开箱即用的产品。“云钉一体”后,阿里云形成了更加完整和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能力。
阿里提供的数据显示,云钉一体的企业,对云的消耗量大幅高于大盘平均值以及“有云无钉”的企业,这说明钉钉对于企业云上创新和业务数字化有显著拉动作用。
同时,“云钉一体”还让阿里云对外开放的生态建设进入加速阶段。过去,横在一众生态合作伙伴心头的最大疑云是:阿里会不会在某一天开始做我做的事情?这成为阿里云推进对外开放、建设生态的一大阻碍。
张建锋早在3年前阐释阿里云“被集成”战略时,就提出阿里云不做SaaS。今年3月,钉钉进行了一次全面品牌升级,宣布钉钉只做一件事——PaaS,将生态置于重要战略位置。
至此,阿里云为生态建设划下了明细的版图边界:包括以阿里云为技术底座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加上钉钉作为应用平台的PaaS(平台即服务),不再涉足SaaS(软件即服务),而是成为SaaS厂商服务客户的生态土地,让繁荣的SaaS生态在自身上面生长。
云钉一体战略下,钉钉将全面PaaS化,聚焦做好协同套件,做深钉产品的BPaaS化能力,深度融入云行业化解决方案,提升大企业的服务深度,把云的能力更简单地提供给企业。
由此,云钉一体进入到生态融合阶段。云生态和钉生态将进一步融合,共同构建大客户生态服务体系和能力。截至2022年3月31日,钉钉已经服务2100万个企业和组织,在钉钉上开发的应用超过350万个。从2021年到2022年,阿里云的销售团队拉动钉钉大客户的大幅增长,钉钉因为云销售团队带动的新增大客户超过200家。云钉一体战略下,阿里云对外开放带来的规模效果显著。
4
重新定义云计算
人们在讨论云计算时,总会提到亚马逊和微软的名字。这两家公司分别代表着企业在云计算领域取得成功的两条典型路线。
亚马逊路线是向上切入,从底层IaaS再PaaS和SaaS,其优势在于对技术的强大掌控。亚马逊作为全球云计算的开创鼻祖,凭借先发优势在IaaS层积累了丰厚的技术实力,为后来者设置了难以超越的极高技术门槛。
微软路线是向下切入,从PaaS和SaaS再到IaaS,其优势则在于对规模化的巧妙利用。为了避开亚马逊在IaaS层的先发优势,微软反其道行之,以Azure+Office365组合,让微软多年积累的庞大用户群体和软件应用能力在云计算领域重获新生,让微软迎来新时代的“第二增长曲线”。
但随着云计算产业在全球逐步成熟,以云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成为业界共识,云计算的游戏规则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往的竞争优势——不论是在技术领域先行一步,或者在服务上取得规模优势,已不足以确保下一阶段的绝对胜利。下一阶段的云计算竞争,比拼的是整合云计算、AI、大数据和生态化的综合系统性能力。
在新阶段的云计算综合比拼中,阿里云已经发展出了一条跟亚马逊模式和微软模式各不相同的新道路。面对技术与规模化的两大核心,阿里云在技术上以“飞天操作系统+CIPU”为核心的全自研技术体系重新定义IaaS,为云计算探索技术无人区;在规模化上以“云钉一体”重新定义IaaS+PaaS+SaaS,为广大实体企业摸索数字化转型道路。这正是阿里云升级“云智能”的剑指所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
当下的中国,数字化升级转型已成为社会共识,所有有雄心的企业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相对于欧美企业,中国企业的历史包袱更小,市场变化更为剧烈,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中演化出来的创新能力很可能会更强。这正是属于中国云计算企业的机会。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分析全球云计算的时候,会增加一条属于中国企业的路线。而阿里云,是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里最接近这一位置的企业。
“云计算越来越接近进入下一个时代了——全新的架构定义,全新的软件界面,硬件加速。我们错过了PC时代,但云这个时代大家起步是一样的。大家在重新定义云的结构的窗口期,如果我们定义好了,中国就可以在下一代的技术时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张建锋说。
*参考文献:
张建锋阿里云峰会演讲实录,2019-2022
对话行癫:最详解密阿里云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钛媒体,2019
对话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 不能说阿里云完全不做 SaaS」,36氪,2019
阿里CTO张建锋:不是任何一朵云都撑得住双11,阿里云,2019
对话阿里云总裁张建锋: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财经》杂志,2020
对话阿里云张建锋:云计算正在内卷吗,钛媒体,2021
对话阿里云张建锋:云计算接近进入下一个时代,钛媒体,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