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一些在全球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全球范围内较为公认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有四种,分别为QS世界大学排名、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余庆曾介绍, 任何一个大学排行榜都不具有绝对权威性,排名出入较大的原因是其侧重点不同 。此外,也有专家分析,对大学进行或综合或单项的各类排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重视过度尤其是与经费等资源配置挂钩后,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一些排行导向单一扭曲大学功能、主观性指标影响排名等等。
更重要的是,此类排名过多涉及商业操作,不可避免带来客观公正性的非议,有些国内的大学排行榜还曾经爆出收“咨询费”等人为操纵排名的事件。
专家: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
需要注意的是,一直以来,论文引用频率、全球研究声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等都是各大高校国际排名榜单的重要参考指标。比如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因其对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情有独钟,以及对《自然》和《科学》两大自然科学期刊的重视,一直被指过度偏重理工领域。
以文史见长的高校,在排名中颇为“吃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在今年年初公布的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该校共有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4个学科入围,而这些学科几乎是清一色的文科专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过去十多年来,很多高校存在着按照大学排行榜排名指标办学的问题,但这些指标和整体的排名体系一直存在争议,尤其世界大学排名需找到每一个大学可量化的共性指标和数据显性指标,如规模体量、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研究生比例、国际生比例等,这样一来就使得大家容易 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重视规模而忽视内涵 。
熊丙奇说,有的大学排名提高了,但大家对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风气并不满意。因此,对于排行榜应理性看待,比如学校可根据一些信息结合自身情况做决策参考,但不能围绕排行榜办学,变成“排行榜中的大学”,也不能把排行榜作为学校非常重要的办学成就加以宣传,更不要追名逐利、被排行榜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