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眩晕——陈津生医案
衡某,女,65岁,1987年6月4日就诊。自述:眩晕已有数年之久,时轻时重,甚则必平卧,缓则虽可坐立,但步履维艰,伴恶寒、无汗、面赤、胸闷、烦躁、纳呆、失眠、乏力等症。舌略红,苔薄白,舌心少苔,脉弦细数。予柴胡桂姜汤合甘麦大枣汤,3剂。6月7日复诊:前方不效,诸症如故。再详审诸症,仍应用柴胡桂姜汤,并遵原方之量:柴胡2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花粉12克,黄芩10克,牡蛎6克,炙草6克。3剂。
该方仅服1剂,眩晕即止。3剂毕,纳增,眠好,精神转佳,行走自如,唯微觉胸闷。继予原方,连服10余剂,以为善后。[内蒙古中医药1989,(2):28]
按语:日人矢数道明《汉方辩证治疗学》认为,本方属“气水剂”,可治疗各种气水失调之证,本案眩晕即是气水失调之主要证状。临床上这类眩晕多有精神因素刺激,或处于更年期,柴胡桂枝干姜汤具有调和阴阳、解郁散饮之功,对这类眩晕有较好疗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19头晕——姜元安医案
王某,男,68岁。患头晕已数年,近期加剧,脑电图提示脑血管供血不足。伴有口干苦,心烦,偶或右胁作疼,大便稀溏,每日二次,有下坠感,绕脐腹痛,下肢怕冷。舌质胖红,脉弦。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加白芍15克,七剂后,大便转为正常,不下坠,胁腹疼痛止,头晕亦随诸证而有明显减轻。上方去白芍,续服七剂而安。《临证指南》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42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20心悸——刘渡舟医案
史某,女,60岁。三年前确诊为冠心病,近两个月来心悸明显,心电图提示为频发性室性早搏。症见:心悸心烦,手指麻木,伴口苦口干,不欲饮食,两胁疼痛连及后背。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午后腹胀,小便不利。舌质红苔白滑,脉弦缓而结代。
柴胡12克黄芩6克干姜6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牡蛎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12克四剂。服药后心悸明显减轻,便溏、腹胀等证也减。
上方又服七剂后,诸证皆消,心电图检查提示大致正常。因改为苓桂术甘汤加太子参以善其后。《临证指南》
21心悸——陈津生医案
康某某,男,20岁,1984年11月13日就诊。观其形瘦、颧红、唇燥,谓半年来胸闷、心悸,甚则左乳下其动应衣,每入夜即身冷寒战,至子时以后汗出身热而寒解,昼日无寒热,伴脘痞、纳呆、口干等症,脉弦细疾数。舌红、舌体略胖,苔薄白(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投柴胡桂姜汤加味:柴胡25克,桂枝10克,花粉15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龙牡各25克,五味子12克,炙草10克。3剂。
11月16日复诊,夜间寒热已止,胸闷心悸大减,纳增,脉转和缓,上方用量减半,继服3剂而愈。[内蒙古中医药1989,(2):28]
按语:仲景谓该方可治“心烦”一证,据陈氏经验,本方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伴有少阳证侯者有特效。本案心悸见有夜间寒热,即属少阳证,故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应手而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22惊恐——吉益东洞医案
备中某村村长,常易惊恐,胸腹动悸,里急恶寒,手足冷,夏日亦着厚衣。惊后必下利,服大黄剂下利尤甚,10余年不差,甚为痛苦。与柴胡姜桂汤而痊愈。(吉益东洞翁《建珠录》)
23惊恐颤抖——闫云科医案
段某,32岁,石家庄村人。绝育手术时,胆怯恐惧,如刃在颈,肢体颤抖不已,术后一年余,时仍颤抖。若耳闻巨响,目睹异物则抖动尤甚,强行按压可得暂止。素日心烦易怒,胸胁苦满,喜太息。生气则四末厥冷。纳便尚可,食冷则泄泻。口干口苦,舌淡红润。脉象沉弦。腹诊:心下冲逆悸动。
沉主里,弦应肝,今从脉症分析,胸胁苦满者,郁也;心烦口苦者,火也;食冷泄泻者,寒也。结合病史,此乃惊气所伤。惊则气乱,郁则气结,一乱一结,故有上述怫郁逆乱、寒热错杂之证。治当舒肝解郁,镇惊安神。拟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2g 桂枝6g干姜6g 黄芩6g 牡蛎30g天花粉15g甘草6g三剂
二诊:三剂未尽,颤抖已止,胸膈松快。为巩固其效,嘱再服三剂。
按:惊恐、恼怒引起之诸症,临床上凡脉上鱼际,及胸满烦惊者,余多用柴胡加龙牡汤治疗。本案躯体往弱,且有得冷即泻之寒证,故不宜大黄攻下。柴胡桂枝干姜汤舒肝镇惊,调理上热下寒,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而体虚脉弱者,用之最宜。《临证实验录》
论:本案标准的惊吓致病。
24口吃——吉益南涯医案
一人居恒口吃,谒先生曰:仆患口吃已久,自知非普通医药可效,特来求先生,幸勿以为罪也。先生问曰:其吃日日相同否?士曰:否,时有剧易。若心气不了了时,则必甚。先生曰:可。乃诊之。心胸之下,无力,胸腹动甚。因与柴胡姜桂汤,告之曰:服之勿惰。士受剂,去后,贻书谢曰:积年之病,全得复原矣。[《皇汉医学》1956:299]
按语:治疗机理不明,值得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汉方临床应用解说》某武士,因长久口吃而窘,特来乞诊。口吃时轻时重,若心情不安时,则口吃尤甚。诊之,心胸之下无力,胸腹动气甚。故与柴胡姜桂汤,长服而逐渐痊愈。(吉益东洞翁《建珠录》
25扁桃体炎——刘景琪医案
杨某,男,15岁,1976年8月3日初诊。咽部痛、发烧已三天。因感冒后引起发热恶寒,晚上体温39.6℃,白天在38℃左右。现咽部甚痛,吞咽困难,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胁胀满。咽后壁发红充血,扁桃腺肿大,有白色脓点。舌红苔白,脉弦数。中医诊断:乳蛾。辩证:表里不和,毒蕴于喉。治则:和解表里,解毒清咽。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生牡蛎6克炙甘草6克青黛8克山豆根9克,服二剂烧退,又服二剂痊愈。《经方验》
26咳嗽——杨秀俊医案
朱某某,男,59岁,1984年2月15日初诊。患者自述三年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近日因情志不畅,咳嗽增剧。数医诊治,累服中西药未效,故转求医于吾。证见:咳嗽痰多,胸胁满闷不适,嗳气纳呆,舌质淡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揣其症,其起因固然是木郁不舒,条达功能失职。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且“脾为生痰之源”,痰随肝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治宜疏肝健脾,化痰止咳。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柴胡、桂枝、半夏、栝蒌仁(打碎)、枳壳、花粉各9克,生牡蛎(打碎)12克,黄芩、炙甘草各6克,干姜4.5克。三剂,水煎服。
2月18日复诊:咳嗽痰量减少。胸胁满闷等症均减轻,舌苔白微腻,脉滑。药中病机,续拟上方去花粉加陈皮9克,3剂。
2月21日三诊:食欲增加,微有咳嗽、痰少,余症消失。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尖化合冬散等调理善后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新中医1986,(9):46]
按语:本案咳嗽乃肝、脾、肺三脏同时受累,然其本在肝、脾,其标在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使肝郁得舒,脾湿得化,肺气复其清肃,咳嗽痊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27哮喘——史锁芳医案
朱某,女,47岁,2006年5月29日初诊。患者有哮喘病史10余年,现咳嗽,有清痰,气喘,口干,口苦,便稀,背心冷,时感心烦,寐差,舌质淡黯红、苔薄,脉细弦。查体:咽部淡红,肺部未闻及明显哮鸣音。辨为脾虚寒饮,久郁化热,肺失肃降,心君受扰。治宜健脾化饮,疏和清肃,并佐以宁心安神。
处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8g,桂枝6g,干姜4g,黄芩10g,生牡蛎20g,天花粉10g,炙甘草5g,生龙骨20g,茯神10g,云苓10g,远志6g,夜交藤15g.7剂。
7日后复诊,诉咳嗽、便稀、背心冷、寐差等症均已好转,但觉活动后胸闷,遂以原方加全瓜蒌10g,薤白10g,石菖蒲5g,钩藤20g,石韦15g,继服7剂后诸症即除。《经方验案评析》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