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浅谈歌唱中的胸腔共鸣

时间:2022-04-19 06:29:05 热文 我要投稿

浅谈歌唱中的胸腔共鸣 李情情【转】

摘要:胸腔共鸣通俗讲就是我们的肺部及其所在腔体的共鸣。在所有共鸣腔体中,胸腔是所占体积是最大的,因此在歌唱中的作用也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体现在美声唱法中,胸腔共鸣在歌唱中的低中高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正确训练与运用。

关键词:胸腔共鸣 共鸣理论 重要作用 训练方法

引言:在科学发声过程中有三大要素:歌唱姿势、呼吸、共鸣. 从事音乐研究的前辈总结经验,对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已有定论,然而对歌唱共鸣的训练方法与运用的经验总结却众说纷纭。尤其是对歌唱中胸腔共鸣的运用存在一定争议。

一、关于胸腔共鸣的几种理论 七十年代中国音乐家对歌唱方法进行总结,得出了“面罩共鸣”理论,强调声音应当从面部或是眉心发出,音色明亮,高音尖锐。美国戏剧男高音詹姆斯·麦克拉肯却对歌唱位置问题做出解释说:“要小心对待面罩里歌唱的问题,因为它包括不同的部分,而有些部分就是起不了作用。如果一个人还不懂怎么歌唱就决定要在面罩里歌唱,他们把声音引导进入面部前方,而没让声音在颈部后面和头颅里面和胸腔里出现。许多人想在面罩里歌唱,想唱得很好,预示开始有一点点鼻音,声音单薄。然而竟有那么可怕的教师在教这个方法。没有足够的底下的声音没有饱满的体内共鸣”这样缺少底部共鸣支持的声音,给人感觉是轻浮没有根基的,因此好的音色是头腔共鸣和底部的共鸣二者的结合,我们必须要使上下共鸣达到均衡,不容许顾此失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验的丰富,音乐审美的提高,八九十年代音乐人本着使歌唱音色更为柔和优美,声音过度更为连贯统一,感情表现更为深邃有力的目标,再次完善了歌唱共鸣理论,得出了“整体共鸣”的歌唱共鸣方法,这是中国声乐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越。那么,在这次歌唱共鸣理论飞越中“越”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注重了胸腔共鸣的作用。因为“面罩共鸣”理论已经明确指出口腔、喉咽腔、鼻腔、头腔等胸腔以上共鸣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相对与“整体共鸣”,它缺少的正是对胸腔、腹腔共鸣作用的重视,而腹部的主要作用是支持气息,腹腔作为共鸣器官的作用效果并不突出,因此,在这次歌唱共鸣方法理论飞越中,胸腔共鸣的运用是核心。 在歌唱中想要更好的运用胸腔共鸣,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是基本共鸣,通俗讲就是我们的肺部及其所在腔体的共鸣。我们平时说话唱歌都离不开胸腔共鸣,讲话发声时我们把手放在胸部,可以感觉胸部在震动,这说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共鸣。早在19世纪音乐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胸腔共鸣”这个概念,那时音乐研究者们对胸腔共鸣的定义是根据声波向下的传播过程进行的总结,就是说声波由上颚向下传播,引起声波所经过的腔体的振动,从而产生胸腔的震动感。而今音乐研究者们又从物理学另一角度重新对胸腔共鸣进行定义:胸腔共鸣是指声带振动激起气管内空气柱振动,传送到肺再扩及整个胸腔引起整个后脑及其以下腔体的所有共鸣。这两种物理定义分别让我们从声音传播和气体振动两方面看清了胸腔共鸣产生的原理。 二、胸腔共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许多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忽视了胸腔共鸣在歌唱中重要作用,这对我们声乐教育的传承是很不利的。下面谈一下我对胸腔共鸣的几点认识。 法国戏剧女高音雷吉娜·克雷斯潘讲述法国胸声运用历程时讲到:“许多年前在法国所有的人都反对用胸声歌唱,不允许我们那样唱,而这正是为什么我曾陷入一段十分困难的时期,必须去探索如何才能使声音上下均匀不发生断裂,对我这种类型的声音,有时需要用一点胸声,从A开始…在这里它几乎是自然出现的。” 雷吉娜·克雷斯潘所讲的“胸声”就是我们通常说所说的胸腔的共鸣,歌唱家们对胸声运用的偏见和忽视,造成的何止雷吉娜·克雷斯潘一个人的困惑呢?实践证明:胸声可以轻松地解决声音上下不均匀甚至发生断裂的难题。如果音乐家们能尽早消除对胸声的误解,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胸声的作用,那么声乐史上的这种停滞就不会出现。 胸腔共鸣是一个庞大的共鸣系统,它在人体共鸣系统中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位置。许多人认为胸腔共鸣只能在低声区运用,这也是一种对胸腔共鸣应用的误解。其实高、中、低每个声区有含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不过是所占的比例不同。胸腔共鸣是伴随人们在日常说话中自然产生的。歌唱审美讲究最自然的音色才是最美的,那么在这种既讲究自然音色又要适当运用发声方法的歌唱中,胸腔共鸣也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胸腔共鸣在歌唱中的高、中、低各个声区到底分别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1)胸腔共鸣是低声区歌唱发声的共鸣基柱 低声区又称胸声区,低音区的歌唱技巧主要是运用胸腔共鸣。低声区的音色越结实饱满越好,本质的嗓音条件不可能任由我们彻底改变,那么要唱好低声区就必须抓住最主要的绳索——胸腔共鸣。 墨西哥抒情戏剧女高音吉尔达·克鲁斯—罗姆在记者提问“有些歌唱家说‘运用胸声太危险’。”时回答说:“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学会把胸声与头声混合起来使用。我是一个戏剧抒情女高音,而且当我与一个大乐队合作时,有必要把胸声混合进去以穿透所有的乐器声。当然这是在中央C上面的第一个#F的限度以内用的。必须柔和细心地运用胸声,我不能说的充分又很清楚—要十分小心的运用胸声。”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低声区的发声是以胸腔共鸣为主,并不完全抛弃上部共鸣。唱低音的时候,以胸腔共鸣为主要共鸣器官,可以起到扩大声音穿透力,增加音响效果的作用,而上部共鸣发挥的是辅助性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声音沉闷暗哑,以胸腔为主力,同时得到头腔共鸣的协作,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所以两者必须配合适当,才能发出宽厚而有力度的声音。

许多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学生的高音很轻松的就可以上去,中音区也基本可以用含着说话的状态唱出来,到了低声区要求用胸声演唱时,却出现了压嗓子下不去的状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试分析:“压嗓子”说明喉头已经太过向下用力,呈现紧张状态,在喉头不能放松的条件下,声音在喉头受到阻拦,根本不可能传到胸腔,用不上胸声,仅凭挤压声带发出声音,低音必然下不去。因此在低声区运用胸腔共鸣充分打开喉头十分关键。

胸腔共鸣是高中低声区自然过渡的重要桥梁 胸腔共鸣在高中低声区自然过渡中的作用,其实也就是胸腔共鸣在共鸣区统一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那什么是共鸣区的统一呢?就是在运用胸声区(低声区)、混合声区(中声区)、头声区(高声区)发声时,共鸣腔的使用要调节得当,在各个声区中的比重有多有少各显不同,但每个音都要有整体共鸣色彩。共鸣的调节,是歌唱发声的需要,更是音色变化的需要。因为歌唱时不同的共鸣器官发出的共鸣音色是不同的,口腔、头腔、胸腔的灵活调节对歌唱音色有很大影响。换句话说,完美的歌唱声音需要共鸣区的统一调节,即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的协调配合,运用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所以,在不同声区只有善于调节各共鸣腔体的比例,才可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各共鸣腔体的特点,使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较好的达到表现歌唱艺术的目的。 高中低声区的自然过渡需要运用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那么胸腔共鸣在高中低声区的过渡中又有怎样的作用呢?胸腔共鸣在低中声区常常用到,低中声区发声时,如果喉头不紧张,牙关放松,声音在状态里,那么胸腔的振动就会较为充分,它不但可以增强低声区的音响效果,而且更能够加强音乐气氛。虽然这种振动感对于高声区的歌手而言感受相对较弱,但是胸腔共鸣的协调对于高声区歌唱者的音色来说至为关键。许多高声区歌手的高音明亮、尖锐,缺乏柔和婉转的效果,尤其是嗓音条件很好但不太注意声音色彩的女高音歌手,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好正确的歌唱呼吸,调节好胸腔共鸣的比例,便会改变高音的音色,获得美妙动听的歌声。 法国戏剧女高音雷吉娜·克雷斯潘在具体讲述如何平滑地通过高中低声区的过渡时说道:“如果我想在降D上运用胸声,那么对D和降E,E和F(中央C之上的)就必须刻苦下功夫,然而现在我知道应该如何使它平顺圆滑地通过,因为我使喉头下来并让它自然又自在。这很容易解决,因为胸声是自然的声音,我们说话时,是运用胸声的。胸声是说话的发声。”这是雷吉娜·克雷斯潘对于低声区到高声区声音过渡的经验总结,说明低声区以胸声为基础,那么唱更高的音时更需要把喉头放下,像自然说话一样,保持原有的胸声状态。 沈湘教授在阐述胸腔的共鸣状态时,对于在高音区如何使用胸腔共鸣讲得很清楚。他指出:“对于男、女中、低音的声部来说,胸腔是他们在中、低音区歌唱发声的主要共鸣腔体,唱高音时也得挂着点儿胸腔,不然,音色就不统一了。” 胸腔共鸣的运用可以增强高声区的气息支持 高声区胸腔共鸣与气息的关系原理是:声音由中低声区进入高声区时,腹部气息容易产生伴随性的紧张上提,这时候立刻返回胸声,增加胸腔振动共鸣,就会感觉胸部顿时放松,并有一股气息从胸腔沉下去,在腹部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使气息由腹部往上升起,产生结实的气息支持,有结实气息支持的声音必然强劲,高音必然感觉轻松。 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在《军中女郎》中有一段被称为男高音禁区的唱段——《阿,多么快乐》,帕瓦罗蒂用胸腔共鸣连续唱足9个漂亮的高音C,就此稳居世界头号男高音的交椅,被称为“高音C之王”,帕瓦罗蒂以强劲的高音和胸腔共鸣而著称,在本世纪男高音中,能专门在高音区飞翔的只有帕瓦罗蒂一人。不难看出,胸腔共鸣在帕瓦罗蒂的高音区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国戏剧女高音雷吉娜·克雷斯潘对胸声在高声区的作用中讲述:“胸声总是与面罩相联系起来运用,胸声比较松弛。有时我从较高的音域开始唱时感觉呼吸不那么自如,我立即返回进入胸声,马上呼吸显得自然而自如了。我又获得了更多的气息。而这样做能使我往上唱时也放松下来。”她在歌唱经验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高声区,恰当使用胸声能够获得更多的气息。 高声区胸声与气息是相互补充协调统一来发挥作用的。稳健的气息可以增加胸声的穿透力,使高声区声音强劲有力;而在高声区声音返回胸腔的同时,又能获得更多的气息,这样使高声区歌唱变得轻松容易。 三、如何获得胸腔共鸣 (一)确立正确的胸腔共鸣状态 通过想象有意识地去寻找正确的胸腔共鸣状态: (1)想象胸腔是个“口小、颈细、肚大的空瓶子,气管与咽腔连通成一根‘管子’像瓶子的颈,横膈膜像‘瓶子底儿’。”这种心理暗示必须永久地留在歌唱者的记忆中。 (2)胸口的发声位置,也就是衣服的第二颗纽扣的位置。胸口就是胸里有口,声音就是从这个张着的口里发出来的,口的下面连着一根管子。当声音由高音区向低音区进行时,胸口的声音随着音高的降低而向口下面的胸腔扩散,胸腔共鸣得到增强;当声音由低音区向高音区进行时,胸腔里的共鸣又向“管子”里面聚拢,使胸腔共鸣减弱。集中在“管子”里面的共鸣声音,随音区的不断上升,向胸腔以上的共鸣腔体延伸,顺着咽腔进入头腔。 (3)歌唱发声时,要把上胸部当做共鸣腔体来用,而不是作为呼吸器官来用。上胸部完全放松,保持气息上下相通。 (4)歌唱发声时,歌唱者必须在心理上稳定放松。胸腔以一种吸气的感觉,松弛地扩张,而不要强制用力撑开。打开胸腔吸着唱,获得良好共鸣最重要的方法。 (二)掌握准确的胸腔共鸣训练方法 1、喉头放松练习。微微张开嘴巴,必须充分放松喉头,注意并不是过分下压喉头,闭合声带,像金鱼吐泡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 、经常靠墙练习。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感觉到气息沿后背向前走的走向,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 3、运用想象的方法练习。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想象声音的圆润饱满。闭上嘴巴,发出“嗯”的音,有感情的将“嗯”拉长一点,会感觉头和胸前在震动,这就是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的协调音色。 4、选择带有浓厚胸声的母音练习。一般发“欧”、“哞”、“嗨”等母音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发声时咽喉腔尽量找“半打哈欠”的感觉,下腭自然不能过度僵硬用力,把声音先打在上腭再移至牙根,让声音在气管和喉头周围自然振动,最后通过气管后传至胸腔产生良好的胸腔共鸣。在此过程中,气息要均匀地流动,柔和地冲击声带,切忌为了寻找宽厚的共鸣声音而压着喉头唱,这样会导致紧张的“喉音”出现。 结论

胸腔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歌唱发声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胸腔不但是低声区的主要共鸣腔体,能够增加歌唱发声的音响效果;它也是连接高中低声区的桥梁,能够轻松的解决声区转换时声音断裂的难题;它还是高声区获得气息支持的动力。因此,在歌唱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运用胸腔共鸣,不断完善歌唱发声方法,使我们的声乐教育事业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

致谢

本毕业论文是在我的指导教师樊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幽默诙谐的授课方式,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樊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樊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们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樊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著.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音乐卷[M].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3. [2] 李晓贰著 [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社,2003.

[3] [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4] 沈湘著.沈湘纪念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