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比亚迪、腾势与仰望三个不同定位品牌的合力,将助力比亚迪公司继续进化为一个全新层面的企业。
平凡 | 作者 砺石财经 | 出品
1
2022年年初,砺石商业评论曾发表过一篇《比亚迪正成为中国下一个最伟大的企业》的文章,当时这篇文章在产业界还引起了一些争议。
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比亚迪还不足以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不过不到一年的时间,相信公众现在对于这篇文章的判断不再有争议。
在上述文章发布时,比亚迪汽车刚发布2022年3月份销量,该月月销量达到10.49万辆,首次突破10万辆大关。比亚迪是2003年正式进入汽车制造产业,从0销量到月销突破10万辆,比亚迪足足用了19年的时间。
出乎人预料的是,比亚迪从月销10万到月销20万辆却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2022年9月份,比亚迪月销量进一步达到201259辆,首次突破20万辆大关。并在之后的10月、11月与12月,销量连续超过20万辆。其中,刚过去的12月的销量更是达到235197辆,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868543辆。
除了整体数据的靓丽表现,还有两个细节数据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比亚迪旗下的中高端品牌腾势,其仅凭一款主力车型D9便在12月销售6002辆,环比增长73.9%。值得一提的是,腾势D9定位高端品牌大型MPV,平均售价在40万左右。
第二个是比亚迪在12月的出口销量为11320辆,这个数据已经接近蔚来、理想、小鹏、问界与极氪等造车新势力品牌在海内外的整体销量。在海外的热销,让比亚迪开始在出口业务上加大投资,据悉其已经斥巨资50亿人民币购买8艘货船,打造海上出口舰队,以服务海外业务的拓展。
对于比亚迪旗下王朝与海洋两个产品系列在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公众多已经较为熟知,不出意外,其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全年销量大概率会突破300万辆。但腾势品牌与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给到比亚迪两个新的支点,其验证了比亚迪不只是在中国市场与性价比市场打开局面,在中高端市场与海外市场也有能力有所作为。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比亚迪在中高端市场的腾势品牌能够实现百万级销量,在海外市场实现与国内市场相接近的销售占比,那么比亚迪公司的整体价值会相较现在继续出现倍增。
如果说当前比亚迪王朝与海洋两个产品系列在国内性价比市场的优异表现,是其业务基本盘的话,那么中高端品牌腾势与海外市场便是它的第二与第三业务增长曲线。
2
除了基本盘业务的稳健与第二、第三增长曲线的巨大潜力,近日,比亚迪又给公众带来了新的巨大惊喜。
2023年1月5日,新年初始,比亚迪正式发布了旗下豪华品牌仰望,并亮相了首款量产车型仰望U8,其定位为百万级新能源硬派越野。
笔者体验过国内外很多的科技产品,但从没有厂商自诩的“让用户尖叫”的感觉,但此次亮相的仰望U8却是第一款真正给笔者带来内心激动的产品。
首先,仰望U8的外形极其惊艳。其采用了仰望品牌的家族式设计“时空之门”,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同时车长超过5米,车宽超过2米,强壮饱满,前卫硬朗,豪华感与气势不输路虎、奔驰等品牌旗下的旗舰硬派越野产品。
另外,仰望U8还在安全与性能防线实现了惊人的突破。例如,爆胎停车、浮水脱困与原地掉头等开创性的功能引起用户一片赞叹。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多次强调,“高端汽车品牌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顶级核心技术的成熟”。在仰望U8强大的安全与性能背后,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易四方”技术。
“易四方”是一套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特性,从感知、决策与执行三个维度进行全面重构,彻底颠覆了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的能力体系。
“易四方”的技术雏形其实曾在20年前比亚迪集团发布的ET概念车上出现,其灵感来自于猎豹在高速状态下对姿态的完美把控,四个电机独立对车辆四轮进行驱动,从而能像猎豹一样拥有四条独立且强大的腿,有更好的安全及性能表现。之后经过在电池、电驱与电控三大技术领域近20年的不断探索后,最终成型。
首先,“安全性”是“易四方”系统最大的亮点。
“易四方”系统凭借四电机独立矢量控制技术对车辆四轮动态实现精准控制,从而打破了传统汽车的想象空间,创造了全新的汽车安全技术体系。而传统燃油车的车身稳定控制受限于其时代和技术发展,感知速度和精度都距离极致安全有很大的差距,执行层面存在反应慢、效率低、功率低与四轮差异化程度低等问题。
例如,在车辆单轮爆胎后,“易四方”系统可以以每秒1000次的频率精准调整剩余三轮的扭矩,通过驱动轮及时对车身姿态进行强有力的补偿干预,帮助驾驶员将车辆稳定可控地停下来。这一功能将从动力的根源最大限度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搭载“易四方”技术的车型,由于整车核心系统防护能力达到IP68级别,拥有良好的车身及座舱密闭性,可以凭借四轮独立矢量控制功能获得应急浮水脱困能力,展示了远超传统燃油汽车的动力技术应用方式想象空间。
在性能领域,“易四方”系统最高转速做到了20500rpm,整车马力超1100匹,可以适应街道、越野与赛道等多种极限场景的性能需求。之前,搭载“易四方”技术的仰望试验车曾轻松地在越野圣地阿拉善大V沟完成了沙漠干拔冲坡挑战,充分展示了“易四方”技术对于车辆四轮抓地力控制的强大潜力。
自主研发高集成电机所带来的强大动力,还支持“易四方”技术在柏油马路等高附着力路面,实现灵活的原地掉头功能。凭借四电机驱动技术的独立正负扭矩输出能力,“易四方”平台可以在转向器、制动器不工作的同时实现低于40m的百公里刹停距离、小于12米的敏捷转向能力,使大型SUV也拥有不输A0级小车的灵活性。
除了亮相仰望U8,此次发布会比亚迪还亮相了一款定位百万级的纯电动性能超跑车型的仰望U9。由于笔者对越野车的关注要远远超过跑车,所以其不如U8那样让笔者激动,但也绝对是一款让公众感到极为惊艳的产品。
在性能上,仰望U8同样搭载易四方动力系统,零百加速达到2秒级,远超传统燃油车的极限。在外观方面,也采用了“时空之门”的设计语言,一方面保留了经典超跑的设计元素,同时增添了未来电动超跑的整体感。在安全与舒适方面,仰望U8也以最严苛的安全标准,打造了极致安全的车身结构,兼顾城市舒适和赛道极限,提供“可街可赛”的全新驾驶体验。
比亚迪股份创始人王传福还表示,未来仰望品牌将率先应用更多比亚迪集团的顶尖技术,基于极限的驾驶场景,为用户提供极致安全、极致性能与极致体验。
凭借强大的技术力与产品力,仰望U8与U9一经亮相,便在行业内引起热议并迅速出圈。它们让很多之前从不考虑购买国产车的用户,也都将仰望品牌纳入自己的第一辆国产车计划。不出意料,U8与U9在各自领域的均将获得巨大的成功。
由于定位豪华品牌,价格昂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仰望品牌的销量规模,但其利润与资本价值依然可观。以仰望品牌对标的德国保时捷品牌为例,其全年销量只有30万左右,但其净利润与市值却位居整个汽车行业的前列。
除了业绩方面的贡献,笔者认为仰望品牌的成功,于短期内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比亚迪企业整体品牌力的拉动,其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比亚迪品牌与腾势品牌在消费者中的心智。届时,比亚迪、腾势与仰望三个不同定位品牌的合力,将助力比亚迪继续进化为一个全新层面的企业。
另外,在汽车整车制造与销售之外,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半导体等上游零部件业务都不容小觑,随着对外商业化战略的执行,它们都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还有就是,当前外部专家分析比亚迪多是从汽车产业的角度来分析,而未来更具想象力的则是从新能源产业的角度来看。比亚迪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行业领先的新能源技术,其早期主营的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电池,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以及着眼未来布局的云轨与储能业务,都只是基于新能源核心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延伸。未来,比亚迪还有可能将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延伸到更广的产品领域。
3
笔者研究商业与管理多年,即使放眼全球范围,能像比亚迪这样在短短几年中便取得如此大突破的企业案例也寥寥无几。
在中国市场,一个相近的案例可能就就要属华为在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了。大概在2013-2018年的5年时间里,华为智能手机业务发展势如破竹,不仅在中国市场打败小米、OPPO与vivo等一众强手,遥遥领先;在全球市场也不畏强敌,一度超过苹果,逼近三星的市场份额。如果不是美国对华为进行制裁,导致其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供应中断,华为智能手机业务有可能已经成为真正的全球第一。
总结比亚迪与华为的共性,它们的增长都是依靠核心技术突破带来的绝对领先的产品差异化。在此背后,则是任正非与王传福两位杰出企业家在企业内部主导的,“技术上捅破天”的浓厚技术研发氛围。
华为与比亚迪这两家企业的巨大成功也给到笔者在投资上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真正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惊喜的企业家往往是精通技术与产品的领导者。这是因为能做到行业龙头的企业必须要具备区别于差异化,而差异化的核心来源唯有技术与产品。除了任正非与王传福,类似马化腾、张小龙、曾毓群、王兴、孙飘扬与李西廷等都是这样类型的企业家,他们在技术与产品上的洞察力让企业的上限甚高。
而还有一些企业的掌舵者虽然表现也不错,但因为是中文、新闻、财务或营销出身,这限制了他们在技术与产品上的创造性,这便会制约到企业发展的天花板上限。例如美的集团的方洪波,虽然也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但由于本人是文科出身,在专业技术领域缺乏深刻洞见,这让美的集团在核心技术上一直没有得到业界的充分认可。
美的集团的老对手格力电器,在空调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上一直是产业界标杆,但这主要得益于其早期的技术与产品型领导者朱江洪,而朱江洪的接班人董明珠是销售出身,很难在核心技术领域具有媲美朱江洪的技术洞察力,这也是导致格力电器在近些年只是“啃老本”,一直无法再在技术与产品上再实现开创性成果,进而带来企业在商业化重大突破的关键。
所以在同一行业,重注那些在技术与产品上有卓越才识的企业家是一个可取的投资策略。而那些对技术与产品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产业,多是低门槛的红海竞争产业,也很难诞生出特别优秀的企业,则可以主动放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