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请讲一下汉朝淮南王刘安(刘安是谁的儿子)

淮南王刘安是最后一任淮南王,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出生,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袭封淮南王;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因谋反自杀身亡,年58岁,在位42年。刘安在淮南王任内建树颇多,是最为杰出的一位诸侯王,堪称人格端庄、政绩卓著,学养深厚,文采风流。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文帝把刘喜遣回城阳,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袭封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三子刘赐为庐江王。时年16岁的刘安成为第四任淮南王。此时淮南国的国土面积大为缩水,相当于今安徽省江淮之间、巢湖以北以及河南东南角一片区域。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没有淮南国经济社会情况的记述,但从《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对汉初经济社会发展的记述,淮南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可以得出相应的判断。

《史记·平准书》载: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汉书·食货志》的记述相同。这就是汉初文景之治所呈现出的盛世景观。淮南王刘安经历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这一时期,淮南国既未受到兵燹的波及,也没有相关天灾人祸的记述。刘安是黄老治国理念的积极拥戴者和实践者,江淮向来号称富庶之地,文景之治的景象也就是淮南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写照。

刘安是诸侯王中为数不多的逆境成才者。刘安有一个不幸的童年,6岁时,其父刘长因谋反罪被夺去封爵,死于流放路上。突如其来的家境变故,在他幼小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许正是这样的落差影响到他的人生走向,使他少了王侯子弟养尊处优的生活,多了读书学习的选择。可以想见,其父身负谋反大罪,对家庭的影响无疑是毁灭性的,庭前由车水马龙而至门可罗雀,一门孤弱饱受冷眼与排斥,那份辛酸自不待言。好在汉文帝还念兄弟情谊,为刘安兄弟加封侯爵,享有朝廷优渥的俸禄,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而小小年纪身为列侯,也正是发奋图强、接受教育的好时机。《史记》称他为人好读书鼓琴。潜心于读书,使他得以涉猎广泛,先秦诸子的治国理论,秦朝亡国的历史教训,西汉初年的治理实践等等,都有比较系统的了解;醉心于鼓琴,通过指尖与琴弦的对话,可以排遣心中的孤闷,也培养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增添了个人修养,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安是诸侯王中颇具人格魅力的人。刘安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温文尔雅,举止有度,广纳贤才,以礼待人,因此江淮间有识之士纷纷前来归附,他的门下宾客方术之士达数千人。就人物性格来看,刘安与父亲刘长形成鲜明反差。淮南厉王刘长率性妄为,喜欢招摇过市,不仅在淮南国模仿汉文帝的派头,甚至在长安城也不知收敛,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刘安是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践行者,他主张无为而治,修德率下,以自己的行为树立表率,倡导以德服众。他的驭下之术体现了道德教化与法律秩序相结合的特点。他所治下的淮南国,虽然国土面积有限,却积累了丰厚的财富,给百姓带来许多实惠。刘安的做法是汉初所奉行的治国策略的具体化,淮南国的治理成效也为他著书立说奠定了实践基础。

刘安是诸侯王中少有的学问家,堪称一代宗师。《史记》、《汉书》对刘安的学养及成就给予如实记述。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而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莫(暮)然后罢。这里所记述的是汉武帝即位不久的事。此时,汉武帝年纪不大,正是知识积累时期,对艺文兴趣浓厚,对于刘安这位年长的叔父辈诸侯王是亲近的,刘安的博学善辩,擅长辞赋,长篇大论倚马可待的才气也让汉武帝十分羡慕。因此,汉武帝在同族叔辈中,对淮南王刮目相看,甚至常常以家宴相待,倾谈由晨至暮。

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也是汉武帝即位不久后献上的,旨在为汉武帝治国理政提供一套实用的理论。它把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与无为而治思想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先秦典籍、诸子学说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遵奉天道,以德立身,奉公守法,各安其分,体恤民力,取舍有度等修身做人、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道法自然而倡言和谐。

汉武帝爱而秘之,刘安的心血没有白费。刘安在《淮南子·要略》部分指出: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玄眇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

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他用自己的刘氏之书提出一整套系统的治国理政之术,以期传之后世。治国理政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传之后世的理想则实现了。这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学术著作,是一部千古奇书。这部博大精深的《淮南子》,在总结前人政治理念、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汉初黄老思想为指导的治国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日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刘安是诸侯王中具有探索精神的先行者,是他创制了豆腐。在淮南王的众多门客中,有不少方术之士,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黄白之术,以追求长生为目的,钻研炼丹技法。刘安在与他们相处的同时,也深受影响,选取食材为原料,不断进行炼丹实验,并最终制成豆腐。由此也才有了世传的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公。刘安制成豆腐,南北朝时即有文献记载,汉代墓葬中有壁画留存,经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广布天下。

汉武帝登基之初,刘安与宫廷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汉武帝对刘安不仅尊重,甚至是仰视的。从他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可以看出重视的程度。司马相如是当世奇才,辞赋高手,是汉武帝所看重的文字幕僚,在朝中也有声望。心高气傲的汉武帝不想在刘安面前露怯,文字书信有司马相如帮助把关,自然不会出丑。司马相如与刘安同岁,游历多地,见多识广,资历上与刘安也有一比。汉武帝登基初期,窦太后虽然老迈,但并没有退出权力中心,朝中大事必须经过她的同意才能最后定度。换句话说,汉武帝的地位尚不稳固,必须虚心学习,掌握治国理政的真本领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刘安与窦太后的关系一向不错,汉武帝还需要这位有学问的叔辈诸侯王指教一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窦太后辞世。对汉武帝来说,束手束脚的日子总算熬到头了,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这一年,他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深深地吸引了汉武帝。造化弄人,历史就是如此地巧合:董仲舒与刘安也是同年生人,这一年两人同样是45岁,同样怀有辅君的抱负和弘扬自己学说的愿望,汉武帝选择了董仲舒。也就在这个时候,刘安逐渐受到武帝的冷落。到了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干脆赐淮南王几杖,免于上朝,看似关爱,实为疏离。再加上淮南王太子刘迁娶了王太后外孙女、即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修成君的女儿为妻,两人关系闹得很僵,自然引起汉武帝的不快,君臣关系更为微妙了。

厄运开始降临,来得有些始料不及。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淮南太子刘迁与雷被比剑,因为技不如人而被雷被所伤。伤及淮南太子,对雷被而言实在无颜面对淮南王。雷被自知闯祸而要求投军,远离淮南去边塞抗击匈奴。淮南王刘安爱惜人才而温言慰留,但太子刘迁不依不饶。雷被最终逃到京城告发了淮南太子的种种不法之事,由此牵扯出种种是非。癣疥之患终于酿成大祸。当淮南王与汉武帝关系密切的时候,朝廷那些察言观色的人只会一味地谄媚,加上刘安与武安侯田蚡有交情,田蚡又是汉武帝的舅舅,即使对刘安有嫌隙的人也不敢贸然出手。等到淮南王与宫廷日益疏远,田蚡也获罪死去,又有人举报淮南太子违法之事,机会终于来了。刘迁的不法之事必然牵扯淮南王刘安,经过世仇审卿与宰相公孙弘等人一番罗织和无限上纲,淮南王居然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逆事,谋反重罪被坐实。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宗正持节到淮南,准备收押淮南王刘安到长安。年前,汉武帝才削去淮南国两县,刘安十分伤感,说吾行仁义见削,甚耻之。此时再也不想坐进囚车承受更大耻辱,便选择自杀,遗憾地谢幕人生。

自杀身亡的淮南王,因被谋反而承担了不白之冤,后人还是从史书的记述中找到曲笔和隐语,为刘安洗脱冤情,还原风流本色。

作者:姚尚书

搜索建议:请讲一下汉朝淮南王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