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的这句诗里所描写的黄河气势磅礴,读来让人仿佛能够听到那滔天的声浪一般.
我们都知道,黄河之所以叫黄河,就是因为它惊人的含沙量,根据测算,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就有35公斤泥沙,这些泥沙和汹涌的水流一起,流入大海,没有了踪影,那它们最终又去了哪里呢?
泥沙的诞生
其实不只是黄河,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会有一定的泥沙含量,因为水流淌在地面就一定会造成土壤侵蚀,在长时间的冲刷中,土壤以及一些矿物岩石颗粒就会脱离原来的石体或者土体,进入到流动的水体当中.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可能会因为地转偏向力在某个弯道中沉积下来,形成河滩或者沙洲之类的地貌,或者继续被水流携带着去往更远的地方。
比如黄河水经过黄土高原带走的泥沙可能会留在某个冲积平原上,也可以一直顺着河道注入渤海。泥沙的形状总的来说是不规则的,也因为这个原因很难进行有统计意义的测定,但是相对来说,那些主要在河底运动的泥沙因为长期的滚动和磨损,会更多偏向于圆形和椭圆形,而那些质量较轻长期悬浮在水体当中的泥沙属于自然侵蚀后脱落的产物,大部分棱角分明,不规则的现象更多。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每年地球上海洋会接纳多少地面河流带入的泥沙,一份地质研究的数据显示,这个数字是150亿吨,光是中国就在这其中贡献了3亿吨,而这还是自然环境治理后,输沙量下降的结果,根据一项自然资源部的统计结果,在过去6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几大河流一起往海洋输送了近720亿吨的泥沙。
这些数字乍一看起来十分惊人,但其实不然,相比起深不见底的海洋,它们的体量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个疑问自然而然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河流已经在地球上流淌了数亿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就算每年的输沙量比起现在再小上一半,也早已经把海洋填平了,可为什么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呢?应该堆积起来的泥沙都去哪儿了呢?
泥沙的归宿
泥沙流入大海之后会老老实实地堆积起来,只是我们的下意识的第一判断,实际上,进入海洋后,它们的归宿主要有这样两种途径,第一种,进入海底裂缝并在长时间的沉积和海底运动中融入海底大陆,成为地表的一部分。
这一发现起初是源于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工作的推进,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质学家开始利用各种技术来研究深海中的大洋中脊,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掌握海底的地质环境.
由于深海中的探测难度比较大,所以直到声波和声纳技术出现之前,这项工作一直没能取得成果,定位和测绘的手段成熟之后,科学家们才对大洋中脊附近的地理环境有了直观的了解。
因为属于剧烈的地壳运动地带,所以大洋中脊的两侧会出现许多裂缝,这些地方正好就成了从河流输入的泥沙能够沉积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水体运动速度缓慢,不容易被水流带走。就这样,泥沙就像瓷粉一样,把这些裂缝补了起来。
时间一长,自然也就成了海底地表的一部分。在大洋中脊不断受到挤压的过程中,外围的岩石会不断被推远,旧的裂缝和大洋中脊会被地壳运动中新出露的岩石所形成的中脊和裂缝所替代。
第二种情况建立在第一种情况的基础上,当泥沙成为裂缝的一部分之后,它们还有可能会继续随着这里的地质变化进入到新的演化模式,转变为另外的形态。因为大洋中脊的形成本身就是因为处在板块运动的活跃地带,这样才在剧烈的挤压当中形成了裂缝一样的海底峡谷。
而在大洋中脊和峡谷的深处,是流动着的高温熔岩,也就是地幔层最主要的物质,当发生强度超过一定程度的板块活动时,沉积在裂缝中的泥沙可能会随着地幔下降,被熔入熔岩当中,成为地幔层的一部分。大洋中脊和它周围的峡谷一起,形成了地球表面的一道裂缝,从这里,地质学家可以清楚地看见岩石的消亡和再生,而泥沙也参与到了其中。
结语
实际上无论是成为海底地表的一部分,还是被熔化进入地幔层,泥沙的归宿都可以总结为一条路,那就是进入地质循环,重新成为岩石。
也许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们都会停留在海洋,也许经过漫长岁月之后,它们又会重新成为陆地,彼时也算是上演所谓的东海扬尘、沧海桑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