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史称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又名章献皇后。刘娥并不确定就是这位章献皇后的名字,正史对这位皇后的名字并无记载,只称刘氏,刘娥此名为民间戏曲中对章献皇后的称呼。刘娥是宋真宗赵桓的皇后,是宋仁宗赵祯的皇太后,也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在她之前,宋朝并没有太后垂帘听政的规定,此举由她而起。
刘娥对于宋朝的发展延续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她垂帘听政时期任用名臣,尽心培养宋仁宗,完成了宋真宗时代到宋仁宗时期的和平过渡,为宋仁宗时期的繁荣治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历史学家对于刘娥的评价颇高,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所谓吕武分别指的是汉吕后和唐武后,前者把持朝政多年,后者干脆自己当了皇帝。而刘娥有两人的才干,但是却没有两人的恶处,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既肯定了她的才干,也肯定了她的品德。
刘娥出生在益州华阳,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华阳,她自己说自己是右骁卫大将军刘延庆的后裔,父亲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刘通。不过这种说法受到后人的质疑,认为其显贵的出身是刘娥自己编的。
刘娥原本是在街上击鼓赚钱的艺人,并且还嫁了一任丈夫。宋真宗赵恒为襄王的时候,听说成都的姑娘漂亮而有才,因此命人为其寻找合适的姬妾纳入后院。刘娥便是在这个时候被赵桓的随从们献上去的。
刘娥长的很漂亮,且聪明伶俐又与赵恒年岁相当,两人很快便打的火热,简直是如胶似漆。后来赵恒的乳母认为刘娥地位卑贱,希劝诫赵恒不要过于亲近她,赵恒不听便将这事告诉了当时的宋太宗。太宗一听大怒,当即让赵恒将刘娥逐出京城。
宋真宗这个时候正是迷恋刘娥的时候,如何肯。但是他又不能违背自己父亲的旨意,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将刘娥送到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平日里仍然与刘娥悄悄见面。
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宋真宗继位。这个时候宋真宗虽然先后册封和追封了皇后,但是却并没有忘记刘娥,在局势稳定之后,立刻将刘娥诏进宫中,封其为美人。
刘娥初入皇宫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美人,但是其地位却只低于当时的皇后郭氏。其余王府旧人,入宫受封最高的不过五品。刘娥在宫里依据宋真宗的宠爱,后来做到了德妃的位置。等到郭皇后因为三个儿子先后早夭,郁郁而逝。刘娥后来更是因为养了赵祯,坐到了皇后的位置。
宋真宗去世,宋仁宗继位,因为年龄弱小,由刘娥垂帘听政。刘娥一时成为当时宋朝最为尊贵的女人,没有之一。
刘娥执政之时,任用名臣,为宋仁宗亲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仁宗朝的出现的治世局面也少不了刘娥的功劳。
明道二年二月,刘娥还政给宋仁宗赵祯,三月便重病卧床不起。尽管仁宗为其大赦天下祈福,并遍寻名医为其诊治,仍然没有挽留住刘娥的性命。最后她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死后上谥庄献明肃皇后,葬永定陵。
正史记载刘娥为十六国时期,前汉国昭武帝刘聪那位以美丽贤德著称的武宣皇后。但是今人所称之刘娥,通常指的是北宋宋真宗皇后,宋仁宗时期的太后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刘娥虽然并不确定就是这位皇后的名字,只是民间戏曲中的称呼,但是因为流传范围极广,渐渐的也就指代章献明肃皇后刘氏了。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一,通常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章献明肃皇后刘氏拥有极高的才德,她以一女子之身,在宋仁宗年幼之时垂帘听政,稳定国家局势。在当政期间任用名臣,举贤纳能,将国家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更为重要的是,身为皇太后的刘娥虽然执掌了国家大权,但是却并没有谋朝篡位的打算。
刘娥大权在握之时,曾有人为了讨好刘氏,希望刘娥能仿照前唐朝唐武后那般,立刘氏庙。皇帝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朝代,可以说是至高无上,拥有独一无二权利之人。封建皇帝掌握了所有人的生杀大权,聚集全国财富,谁人不想做呢?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刘氏当场拒绝,并将献计之人大骂一顿。
《宋史》: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而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后掷其书于地曰 :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
史料对其评价为: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吕指汉吕后,武指唐武后也就是武则天。将刘娥的才能与历史上曾经都掌握过国家大权的女子相比,却又指出她没有两人想要独掌权柄的想法,既肯定了才能,也赞颂了其品格,评价不可谓不高。
第二种说法,在肯定了刘娥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她的某些不足。后世某些学者认为,刘娥在宋朝发展史上的确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皇帝年弱之时,垂帘听政的确对朝局有稳定作用。她执掌权柄之时,也的确做出了一些很好的决断,但是远没有史书评价的那般高。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评价实在是太过了。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刘娥是一个极为奸诈恶劣的女人。在她为妃之时,迫害宫妃,将其子嗣占为己有。在垂帘听政之时,也存在有奸臣误国之事。后来还政于宋仁宗,完全在于当时已经深知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才开始将大权交给皇帝的。
这种说法大部分原因都存在于大部分老百姓之中,至于其源头,则来源于民间戏曲故事中极为出名的一则狸猫换太子。
无论是古代戏剧还是现代的影视剧,对于这个故事都加了许多的创作和编撰。在这些故事中,身为妃子的刘娥是一个诡计多端的嫔妃。为了皇后的位置,在同为立后两大人选之一的李妃先于她开始生产后,买动太监和稳婆,以一个剥了皮的狸猫换掉了李妃所生的皇子。后来李妃被宋真宗厌弃,她理所当然的坐上了皇后之位。
不过这个故事,多为民间编撰,所以这个评价可以暂时省略。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务要用辩证的方法,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从多个角度,结合实际来分析。不只是对事务的认识,对人的评价也是如此。小编个人比较认同的评价是第二个评价,不否认刘娥的功绩,但同时也不过与拔高她的功绩。
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这个评价过高,事实上刘娥并不是没有这个心思,而只是当时的政局并不允许。
在刘娥即将去世的时候,刘娥拜祭了一次太庙,而在祭拜太庙之时刘娥要求自己穿上天子的衮服进行祭拜。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虽然最后以削减衮服上一些式样而结束,但是刘娥到底还是穿着天子衮服祭拜了太庙。
《宋史》:。明年,帝亲耕籍田,太后亦谒太庙,乘玉辂,服祎衣、九龙花钗冠,斋于庙。质明,服衮衣,十章,减宗彝、藻,去剑,冠仪天,前后垂珠翠十旒。荐献七室,皇太妃亚献,皇后终献。加上尊号曰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太后。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娥实际上还是有权利之心,而不是后世评价那般淡薄超然的。
《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是一出豫剧祥符调的传统经典剧目和看家戏。因为其存在时间历史悠久,并且流传范围极广,在民间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围绕着宋真宗、宋仁宗、刘妃和李妃展开。主要讲述的是宋真宗的皇后郭氏与其所生三子去世之后,后位与太子之位空缺,最关键的是当时宋真宗膝下已经没有儿子,后继无人。当时朝廷大臣上奏真宗请求立后,刚好刘妃和李妃又同时怀有身孕,于是便下旨道,刘妃和李妃谁先生下儿子,就立其为后,并且将她生的儿子立为太子。
刘妃对皇后之位垂涎已久,皇帝这道旨意下达之后,便一直暗中布置。等到怀胎十月,与其产期差不多的李妃却先她发动。为了确保自己的皇后之位以及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刘妃暗中命早就买通的太监和稳婆,在李妃生产之时来一场狸猫换太子的惊天大戏。
李妃经过痛苦生产,最终生下一个儿子,自己也力竭昏了过去。太监和稳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剥了皮的狸猫,将其抱给宋真宗。宋真宗一看李妃生了这么一个怪物,当即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
刘妃原本是让太监将李妃所生之子杀死的,但是太监心慈,最后暗自将这个孩子抱给八王爷抚养。后来刘妃产下一个儿子之后,顺利当上了皇后。不过她的儿子并没有活多久,便早夭过世。这个时候宋真宗为了国本,便将八王爷的儿子过继来分为太子。而这个孩子,便是李妃所生之子赵祯。
赵祯成了刘妃的养子和宋真宗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母亲却在被刘妃迫害之时,被人救出宫闱,母子相隔。
等到已经是刘太后的刘妃去世之后,李妃一纸诉状,将此案报给了包拯。清官包拯接了诉讼之后,明察暗访,最终探寻出了事情的真相,帮助仁宗母子相认。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实在太过奇幻,怎么也不可能是真的。毕竟皇宫的戒备不会如此松散,妃嫔产子也不是想换就换的。历史上宋仁宗的确不是刘娥的亲子,他的母亲也的确姓李,但是事情却没有那么复杂。
宋真宗对刘娥极为宠幸,在自己的皇后郭氏去世之后想立其为后,但是却遭到群臣反对。认为刘娥既出生不显又无子嗣,不应立为皇后。后来刘娥身边侍女李氏,有一日梦到仙人下凡,托生其腹内为子。宋真宗和刘娥知道后,便想出了借腹生子的方法。等李氏有孕之后,便宣布刘娥怀孕,李氏产子之后,便将儿子抱给了刘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李氏后来还生下了一个公主,才晋封才人,成为真宗后宫之人。
刘娥自称自己祖籍太原,祖父是后晋、后汉为右骁卫大将军的刘延庆,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因此刘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但是这个身世显然是刘娥自己捏造的,因为宋真宗的奶妈曾经多次说过刘娥身世卑微。并且还因此劝诫过真宗让他不要太过宠幸刘娥,后来宋太宗更是因此命令宋真宗将其送走。我们都知道刘娥在进入宋真宗后院的时候,是街上击鼓为生的艺人,如果她真的身世显贵的话,如何会道了这个地步,并且受到真宗奶妈嫌弃呢?所以刘娥可能就是一个贫家女子,靠击鼓赚钱养家,并没有她说的那么高贵。
刘娥垂帘听政之时,基本上已经算是掌握了国家大权了。但是最后她却没有如同武则天那般自己当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宋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有所不同,宋朝的君主要受到臣子很大的制约。宋朝的朝廷经常出现大臣与皇帝红脸的情况,刘娥此举不仅没有大臣支持,并且还受到宗室皇亲的制衡,自然不可能继位为帝。
其次,宋朝当时的军权并没有掌握在刘娥手中,刘娥没有底气称帝。
虽然没有底气,但是刘娥并不是不想称帝,毕竟死前穿天子衮服拜祭太庙,就能看出她的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