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施乐奥托为个人使用设计了第一批电脑,从此解放了人类的大脑,宣告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2007年,乔布斯推出初代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如今,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意味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
智能手表作为可穿戴设备的带头大哥,则由于两项技术的出现,彻底实现了破圈发展。
健康和运动,成为智能手表的核心优势
当你准备购入一个智能手表时,往往会面临两个问题:
我已经有智能手机了,真的还需要手表吗?
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应该选哪个?
相比手机来说,智能手表虽然在功能丰富度和应用多样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由于其小巧便携且具备检测用户身体状态的功能,所以在睡眠、心率监测以及骑车、跑步等使用场景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相比智能手环来说。虽然在机身大小和续航时长方面,智能手表完全处于劣势,但是其显示屏幕更大、并具有脱离已有平台的能力(eSIM卡功能),所以智能手表相比智能手环来说,使用体验更好、也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和更多可玩性。
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可替代的优势,最近几年智能手表得到了快速发展。
华经产业研究院制作的数据图表《2015~2025年全球智能手表ODM模式出货量及预测》显示,自从2015年,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就一路攀升,并且预计未来三年仍然将稳步增长。
那么,推动智能手机十年稳步增长(含预计)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技术的进步,二是技术进步迎合了当前时代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先来看需求。
包括Global Market Monitor、Strategy Analytics以及速途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均显示, 在智能手表各类功能中,最受欢迎的有三类:健康监测、语音通话和运动管理。
1)腕上的「私人医生」和「运动教练」
通过紧贴皮肤的佩戴方式,来获取智能手机无法获得的生命体征资料,这是智能手表的核心优势之一。
目前来说,智能手表通过传感器,可实现对于人体心率、脉搏、血氧和睡眠等健康指标的监控。如果你佩戴有一块目前主流厂商最新发布的智能手表,并且只在需要充电的时候摘下,那么你可以获得很多身体健康状态的提醒,比如心率过高或过低时的预警提示、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心律不齐提示、测量自己的血氧水平等。
而且面向不同人群需求,智能手表提供了很多定制的功能。
针对更需要关注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如今的智能手表普遍配备了摔倒检测、吃药提醒等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功能。 此外,由于智能手表具有准确的GPS定位,还能随时掌握老人行踪。
智能手表对于青壮年健康的关注,则主要体现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防猝死)方面。 比如给不喜欢喝水的年轻人设置喝水提醒功能、为熬夜加班不断的公司白领,提供了久坐提醒和心率监测功能。
另外,对于青壮年来说,运动功能也是一大关键的购买理由。如今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OPPO的智能手表,都纷纷宣称支持高达100多种运动模式,已经包含了绝大部分人的运动种类。通过智能手表进行运动监测,不仅可以实时对身体动作做出指导、对运动心率进行提醒,还能计算消耗的卡路里,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减肥的精准把控。
儿童看起来并不是智能手表的需求群体,但是殊不知专做儿童手表的小天才,已经坐稳了这个行业TOP5。
对于青少儿来说,智能手表的功能更侧重于安全防护和基础沟通。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自制力不足,但又有和家长、老师和同学朋友进行通信的需求,所以智能手表功能丰富度和应用多样性的缺点,反而成为了优点。而智能手表精准的GPS定位,配合一键呼叫等功能,则有利于家长掌握孩子的行踪,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
所以,在青少年和儿童的手腕上,智能手表又化身私人管家和远程虚拟保镖。
无论是儿童、青壮年还是老人,智能手表的很多功能,都已经具备了不带手机,也可以出门的水平。比如和手机断开连接后,仍然可以出示付款码、打电话、发短信、用微信以及听音乐等。
不过,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关键技术——eSIM卡的应用。
2)eSIM卡让智能手表扔掉「拐杖」
eSIM卡的应用,使得智能手表的翅膀「硬了」。
在没eSIM卡前,智能手表只是手机的附庸,手机不在身边,所谓的智能手表就会变得很不「智能」,很多功能都用不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够独立通信的智能手表其实有着相当鸡肋的一面。
eSIM卡的使用,将智能手表从手机的配件列表中,解放了出来。
eSIM(Embedded-SIM),全名叫嵌入式SIM卡,指的是SIM直接嵌入到手机、平板和可穿戴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
eSIM应用之前,厂商们要想让智能手表拨打电话,只能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或在手表上开个卡槽、让消费者自己插入SIM卡实现。前者会让智能手表沦为手机的配件,后者则明显和智能手表小巧的空间面积相矛盾。而直接将SIM卡集成到手表中,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eSIM卡应用在智能手表上之后,2015年以来,中国电信运营商陆续推出了相关业务,比如支持智能手表独立开通手机号码,成为一台完全独立的终端设备。或者不想要同时用多个号码,还可以使用「一号双终端」功能(即一个手机号码同时写入两个终端,共享通话、流量套餐等通讯功能,并且可实现独立拨号和来电共振。)
「一号双终端」的推出,使得智能手表不再是一个大号手环,而是一个戴在手腕上的手机。对此,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表示:小米智能手表不是大号的手环,而是手腕上的智能手机。
eSIM卡以及相应业务的推出,极大地拓展了智能手表的应用场景,在支付、运动和沟通交流等需求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这也让智能手表从手机的附庸,变成了手机的延伸和备用方案,比如在手机电量不足时,智能手表还可以让佩戴者和外界保持联系。
而苹果推出的Apple Watch Ultra直接支持卫星连接功能,进一步扩展了智能手表的应用场景。
除了eSIM卡之外,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也是智能手表得以流行的关键原因。在智能手表中,无论是心率、睡眠、血氧监测等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功能,还是GPS定位、温度/湿度监测、气压测定等感知周围环境的功能,都需要通过相关传感器才能发挥作用。比如说专门用于测量血氧含量的SpO2传感器。
可以说,正是「eSIM卡+传感器」的组合,使得智能手表区别于手机和传统手表,变得真正「智能」和「独立」。
写在最后
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2022Q2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前三名为苹果、三星和华为),智能手表的主要玩家仍然以手机厂商为主。
随着各大手机厂商loT战略的发展,智能手表成为其中的关键一环。而无论是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和手机同品牌的智能手表的现实,还是厂商需要构建生态圈以提升用户粘性,各大品牌都迫不及待想要赢得这场「手腕上的战争」。
而竞争加剧之下,智能手表的未来如何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