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骂战与互撕的新能源车市场,都发生了什么?

时间:2022-09-06 11:27:30 热文 我要投稿

文/观察未来科技

       新能源车可谓是天天有话题,尤其是随着这些互联网汽车品牌的进入,更是将互联网的营销模式移植到了新能源车领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借助于社交媒体的骂战与互撕,并借此获得流量。那么这种互撕的背后,折射了新能源车什么样的问题呢?那就是当前这些互联网品牌车企的焦虑与危机。

       汽车圈互撕现场,比起娱乐圈互相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今年年初,团车网在微博发文:“2022,我们也要造车了!你们觉得挤不?”并@了“蔚小理”。 面对调侃,理想汽车CEO李想按耐不住了,直指团车网是个皮包公司,大概率是个骗子。

       其实新能源车这条赛道挤不挤,这是一个显然的事情,过去不拥挤,现在很拥挤,未来会更加的拥挤。不仅拥挤,并且还很烧钱。雷军造车,前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其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为100亿美元;恒大造车三年投入了300亿,亏损了百亿,而首款车才在前几日正式下线。而当前大火的蔚小理,尽管已经成功的超出了车,并有了不错的交付,但依然处于巨额的亏损状态中,目前还难以看到扭亏的希望。

       在汽车市场的竞争中,以美国、德国、日本与我们国家为主的汽车巨头企业,一直处于一个高度竞争的状态。那么特斯拉,或者说互联网汽车品牌中的蔚来理想小鹏为什么还能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获得生存的机会呢?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曾经的这些传统车企在之前并没有认为新能源车的拐点已经到来,因此并没有在新能源车的战略层面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给了一些直接押注新能源车赛道的新兴品牌市场机会。

       而我一直说,随着传统汽车意识到新能源车的赛道已经到来,这些沉睡的雄狮一旦将战略往新能源车方面上转移之后。不论是从汽车设计、安全性设计、研发技术、营销渠道、人才优势、制造实力、品牌优势,以及资本实力等任何一个维度来看,都是新兴车企品牌难以比拟与竞争的。尤其是对于汽车这种安全性的特殊产品而言,基于设计系统考虑的使用安全性,这并不是新兴品牌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与沉淀的。

       同样的,从核心技术层面,也就是新能源车的新能源层面来看,当前的这些互联网新兴的汽车品牌,更多的是一种组装模式,核心技术都依赖于第三方供应商,尤其是电池技术。而这些传统的汽车巨头,他们在新能源这项核心技术上正在构建自身的核心技术,比如吉利在基于乙醇技术构建新能源技术,比如大众汽车在空气中捕捉碳来实现能源转换,而特斯拉更是有自己独特设计的电池技术。

       当这些传统的汽车企业巨头开始觉醒,并下决心进入新能源车这条赛道之后,留给新兴汽车品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市场的高度竞争正在到来。而这些骂战方式的博流量套路,最终在技术实力面前将变得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