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单位的主要领导去总部人事部大吵大闹了一次,主要内容就是:我单位的副职总是从上级或兄弟单位“输入”过来,内部的中层一个也没有得到提拔,更没有“输出”过干部。这明摆着是欺负我这位老同志呀!让我这位一把手怎么干?还有没有威信了?队伍还怎么带?中层的心都散了!
这位年龄偏大的主要领导大吵大闹一次之后,又找了总部领导诉苦,后来见到了效果:这次集团公司大批提拔干部,就从外部交流进来一个副职,内部提拔了一个副职。主要领导的气色就好多了,中层群体也看到了希望。
按照现行的干部选拔体系和运行规则来说,加强干部交流是一项基本原则,有些职位是强制交流的,比如,总会计师、纪检组长是不能在原单位提拔使用的;再比如,组织部门、审计部门、招标等关键部门和关键职位,原则上干满两个任期必须交流。所以,干部交流是比较常见的。
但是,如果一个单位的副职总是从外面“输送”进来,自己内部很少“产出”干部,那么,一定是这个单位出现了问题。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最根本的原因是上级对这家单位的班子和队伍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
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包括正职和副职,都是由上级组织提拔任命的。如果上级组织对这家单位不信任,觉得他们的队伍整体素质不行,没有可培养提拔的干部,那么,就会从总部机关空降或从其他单位交流。
【二】单位出现了经营亏损等严重问题。
有些单位长期出现亏损,主要责任是领导班子经营不善、思路不解放、改革不深化、中层队伍不给力造成的。上级认为这批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扭转局面的标准,不换思想就换人,不扭亏就换人,从总部或其他单位选派能力更强、水平更高的人过来。
【三】单位出了腐败等严重问题。
有些单位会出现“塌方式”的腐败问题,领导班子有问题,中层队伍有问题,队伍风气有问题,尤其是单位在处分期、警告期、批评期内,一般是不会让他们出干部的。上级会选派作风正、底子干净的干部空降过来,整顿风气,扭转局面。
【四】单位地理位置好、规模小、业务不重要。
比如,有些在京单位,地段好,单位小,业务也不那么重要,总部不看好这个单位的发展,也不会关照内部干部的情绪,所以,会把这个单位当作安置型单位,总部有人需要提拔了,京外下单位的副职需要回京安排职位了,有些关系户需要安置了,往往就选择这类单位安排。有的在京单位,基本就成了京外干部回京的安置点。
【五】单位主要领导没本事、不作为、太弱势。
体制内的人都知道,现行的干部选拔体系往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单位的培养、推荐、争取是非常重要的。单位主要领导的核心任务就是选人用人,向上级推荐自己的后备干部就是核心中的核心任务,一个单位不出干部,主要领导是很没有面子的。如果主要领导的推动力弱,上面没人,甚至自己不去推荐,也不想为中层干部出力,那么,这个单位在任用干部方面就会非常吃亏。
总之,一个单位长期不出干部,尤其是正职、副职领导基本都是从外部“输入”的,非常影响单位中层群体和整体队伍的士气。体系内的干部选拔体系是一连串式的,提拔一个副职,可以带来1:6的干部变动,让很多员工都满怀期待。如果副职都是空降,那就严重压抑了本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必然会出现人心涣散、消极怠工等现象。所以,上级组织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会“搭配”使用干部的,外部输送几个,内部提拔几个,往外输送几个,让干部的“池水”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