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卞磊
近期,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等团队发布研究显示,在日本第1~3波新冠疫情中,再次感染新冠的平均间隔时间约为16.9个月;但在去年夏季“第7波”疫情中,再次感染的间隔时间缩短,约为3.7个月。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称,对于曾多次感染或感染后接种疫苗人群,再次感染的间隔时间应该是延长的;但如果病毒发生变异,抗体的“保护期”有可能缩短,再次感染的间隔也会相应缩短,因此需做好病毒变异监测。
据报道,该研究分析了约85万名新冠就诊者的医保单位诊疗报酬明细数据,将两次新冠诊疗间隔时间超30天的情况定义为“再次感染”。研究调查了2020年4月~2023年1月相关感染次数与再次感染间隔等数据。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日本多次感染的约有2.5万人,为3%左右;在2020~2021年第1~3波疫情中,从初次感染到再感染之间的平均间隔约16.9个月;到第6波时,再次感染的间隔时间约7.3个月;到第7波时,这一数据约为3.7个月。
今年3月,美国国家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中心刊发文章称,新冠病毒的重复感染是指曾经被感染、康复后再次被感染的情况。人体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建立一定的免疫屏障,这种屏障可以在感染后的几个月内保护身体免受再次感染。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保护效果会减弱。此前于2022年4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再次感染新冠的时间间隔可能不足3个月;同年7月,英国《卫报》援引澳大利亚健康保护主要委员会最新建议称,人们在感染新冠康复后,最快28天就可能再感染,并称“奥密克戎变体BA.4/BA.5与免疫逃逸增强有关”。
自今年4月下旬以来,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有所上升。6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称,今年2月至4月上旬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局部零星散发,4月下旬开始逐步上升,5月下旬上升趋势减缓,目前呈下降趋势。李侗曾表示,新冠再次感染是很可能发生的,发生风险影响因素包括:距离上次感染时间、个人防护情况、人员流动性、病毒变异情况等。
“国外情况对我国有参考价值。”李侗曾解释称,国外民众出现多次感染,主要因素之一是病毒变异后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我国5月疫情的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对于曾多次感染或感染后接种疫苗人群,再次感染的间隔应该是延长的;但如果病毒发生变异,保护期有可能缩短,再次感染间隔就可能缩短,因此需做好病毒变异相关监测。
在疫苗接种方面,李侗曾建议,近期若感染了XBB毒株,3个月内没必要接种XBB毒株疫苗;不过对于还没有“二阳”的人,若符合接种条件,应尽早接种XBB毒株疫苗。事实上,如果免疫功能正常、基础疾病稳定,“二阳”症状应比初次感染更轻、重症率更低、恢复更快,因为之前无论是初次感染还是接种疫苗,都会让人体产生免疫力,无需过于恐慌。但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来说,由于每年他们的身体都在变差、基础疾病也可能变重,预防感染和避免多次重复感染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秋冬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在冬春季感染新冠后的症状会更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更高”,李侗曾建议人们仍需注意加强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