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教养经历,往往决定了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
唯有父母的爱和陪伴,才是孩子性格养成最好的土壤根基。
作者 | 番茄妈
前段时间,一位父亲带着厌学儿子骑行9000公里的新闻火了。
这位父亲名叫老唐,来自江苏连云港。
因为只有初中学历,老唐20岁就外出打拼,成家后有了大儿子小唐。
为了事业,老唐从小就把小唐留给老家的爷爷奶奶照看。
但老人非常溺爱孙子,导致小唐总是一天到晚抱着手机玩游戏,成绩也一落千丈。
等小唐上了初中后,老唐把他接到了身边,可是由于工作繁忙,一直疏于对他的陪伴照顾。
结果小唐的成绩不仅没提高,还变本加厉,经常在学校里惹事。
每次被老师喊家长,老唐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儿子暴打一顿,这让小唐越发叛逆,父子关系也岌岌可危。
后来,老唐思来想去,决定让儿子休学一段时间,带儿子去骑行,以此磨练儿子的意志。
于是,他们从江苏连云港出发,一路途经了安徽、湖北、陕西、四川、西藏等地,骑了近9千公里。
老唐这才发现,自己以前因为忙着赚钱,忽略了儿子很多优点。
一开始他本来是想吓唬吓唬小唐,因为骑行非常辛苦,不仅要负重50公斤,还要风餐露宿,儿子一定会因为吃不了这个苦很快放弃。
可没想到,儿子竟然一路咬牙坚持了下来。哪怕青藏高原的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他也毫不退缩。
(父子俩在可可西里)
而对于小唐来说,老唐从前脾气不太好,经常发火。
可这次旅途却让他发现了父亲细心柔情的一面:
帐篷被淋湿了,父亲宁愿自己冻着湿着也要把被子让给自己,这让他感动又愧疚,也终于感受到了父亲的不容易。
就这样,一路以来,父子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多,关系也逐渐变得亲密起来。
七个月的骑行结束了,父子两人都有了不少反思和改变——
老唐终于明白,儿子不听话,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的问题。
时代已经变了,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只会加重儿子的叛逆。养育孩子,一定要注重用心陪伴。
而小唐不仅改掉了挑食的毛病,身体更壮实了,还爱上了读书,认真反思了自己后,决定回家之后要好好学习。
看到这里,大家几乎都对老唐父子的改变拍手称赞。
但有条评论却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父亲其实是在还早年陪伴缺失的债。
是啊,如果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缺少陪伴及沟通,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各种问题就会逐一凸显,教育也会格外困难。
老唐就是通过漫长的骑行过程,来加倍弥补自己当初对孩子欠下的感情债。
看过许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叛逆、厌学、冷漠。
却忘了,所有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孩子只是果,父母才是真正的因。
看过这样一条新闻:
扬州15岁的少年吴某,为寻求刺激,深夜在城区狂飙摩托车。
结果一头撞上了前方一辆三轮车,导致驾驶员陈某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三轮车当场被撞出13米远)
据民警查证,事发时,吴某行驶严重超速,更何况他只有15岁,根本没有达到申请摩托驾照的年龄。
吴某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对他疏于陪伴和管教。
因为父母长期的忽视,他愈发叛逆难管,早早辍学,每天无所事事,和几个狐朋狗友干一些非法勾当。
事件发生后,吴某的父母被强制下发了家庭教育令。
这意味着,法院认定作为未成年监护人的父母严重失职,没有好好履行家庭教育职责。
是啊,在孩子最需要建立亲密关系的童年及幼年,父母的陪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底色。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父母早年欠下的感情债,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一定会加倍偿还。
还记得那个昆明恶霸孙小果吗?
从18岁起,他就多次在公开场合挟持、强奸少女,非法囚禁、公然斗殴、放高利贷......可谓是无恶不作。
直到2020年2月20日,孙小果终于被执行死刑。
回顾孙小果的堕落人生,不难发现,他的结局,早在童年就埋下伏笔。
孙小果出生在云南昆明一个公安家庭。
他的童年充满了暴力与忽视:
一方面父母工作繁忙,根本没时间管他;另一方面生父脾气暴躁爱酗酒,对母子动不动拳打脚踢,父母经常争吵打架。
童年时期的孙小果,虽然父母双全,却活像一个“情感孤儿”。
直到孙小果5岁那年,母亲终于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之后孙小果被判给了妈妈孙鹤予。
可孙鹤予当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无暇顾及儿子,把他扔给父亲照看。
于是,孙小果开始频繁逃课,带着一群小混混四处游荡,到处打架滋事。
直到孙小果15岁的时候,母亲才将他接到身边照顾。
可是此时,作恶的种子,早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最后,在19岁那年,孙小果和四个混混因轮奸了两个女孩,锒铛入狱。
暴力与罪恶的闸门彻底打开,而他也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之地。
李玫瑾曾在讲座里提到过一个“情感资本”的观点:
孩子小时候,父母辛苦养育的过程,就是积累心理资本和情感资本的重要时期。
如果你没有建立好情感资本,等他青春期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就会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父母根本无法教育和控制这个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发现孩子很难管,甚至是根本管不了的原因。
孩子所有青春期的对抗,其实都是童年教育时埋下的雷。
东野圭吾的小说《红手指》中,15岁的男孩杀死了7岁女童,整个庭审过程他都保持冷漠,只说了一句话:
“都怪我的父母……”
原来,从小到大,母亲只顾满足他的物质享受,父亲总是对他拳脚教育,全家人都没有真正关心过他。
没有被父母用情感滋养过的孩子,心里注定难以住进阳光。
每位父母,都需要在孩子的童年送给他这三件礼物:
高质量的陪伴,建立归属感
李玫瑾曾在讲座里讲过这样一个观点:
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你去给他带来快乐和舒服。
当他依赖你,你才有教育他的资本。
所有和谐温馨的亲子关系,都需要父母的温情陪伴。
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郑月娥,平日工作特别繁忙,但是她总是会尽可能的扮演好母亲的角色。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两个孩子小时候,从来没有请过一个工人,煮饭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在照顾他。”
两个儿子考到英国读书,为了亲自照顾,她还特意申请降职调至伦敦办事处,一家人都搬往伦敦生活。
两个儿子长大后都跟她特别亲近,尤其是大儿子,工作后也要每天和母亲保持交流。
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哪怕父母工作再繁忙,也一定要给予他充足的陪伴。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建立起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父母充满信任和感恩,教育也会更加顺畅。
及时的情感回应,打造幸福感
有这样一种父母,他们明明很爱孩子,也愿意花时间陪孩子。
可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对待孩子,忽视孩子的感受,甚至动辄否定、打压。
就像《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父母。
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对儿子表面关怀,实则并不上心,连儿子的鞋码都能搞错。
母亲虽然对儿子关怀备至,但她的眼里只有成绩。
她不在意儿子的喜怒哀乐,不在乎儿子在学校有没有朋友,更忽视了儿子一直以来活在父母离异下的心理阴影和怨恨。
于是,朱朝阳在父母长期的忽视下,内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丧失了拥有幸福的能力。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说:
童年时如果父母没能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会给孩子造成潜在的心灵创伤。
得不到父母情感回应的孩子,内心充满孤独与绝望,会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
这样的孩子性格容易扭曲极端,未来也更容易误入歧途。
所以,父母一定要通过爱和关注,为孩子打造一个幸福的港湾,帮助他成长为一个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人。
良性的亲子沟通,建立情感联结
看过一则短视频,一位妈妈吐槽她17岁的儿子。
说儿子每天一回家就跑到她的房间,把当天发生的趣事都讲一遍,叨叨个不停,太“烦”了。
有网友看完说:“你就偷着乐吧,我儿子才读三年级,就跟我们没话讲了。”
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还能和你有说不完的话,说明亲子关系一定是很和谐、很亲密的。
而每一段亲密的亲子关系背后,一定拥有长期且和谐的良性亲子沟通。
以下有3点小建议:
1. 不要强硬地命令孩子、打压孩子,冲孩子大吼大叫,多用温和的态度,商量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孩子才会感受到被尊重。
2. 适当进入“倾听”模式,放低姿态,耐心地听孩子诉说,再温柔地给予回应,孩子更容易对你敞开心扉。
3. 时不时创造沟通机会,比如放学时、饭桌上、睡觉前,都是很好的沟通时刻,话题可以围绕日常生活及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展开。
当你把亲子沟通引入良性循环,不仅可以和孩子心连心,更能给予孩子希望和力量。
看过一句话:
“孩子的所有问题,并非都全部来自父母。
但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修行的必答题。”
没有一个优秀懂事的孩子,是不需要父母苦心陪伴的。
也没有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不需要父母用心经营的。
为人父母是有 “有效期 ”的。
如果在孩子最依赖你的前十年里,你没有用心抚养、提供依靠,那么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再提供实质性的影响。
唯有父母用爱、陪伴、关心滋养孩子的童年,为他储备好足够的养分,才能帮他顺利度过青春期,未来越走越稳。
参考资料:扬子晚报《带厌学儿骑行9000公里的父亲:我没唬住他,反把自己累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