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什么时候能上市?
滴滴什么时候再上线?
这是许多人都很关心的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件事都有着风向标意义。
都知道,涉互联网的政策面正在重构,这从监管口径调整就能窥见一斑:
2020年,关键词是“强化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2021年,关键词是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到了2022,则是“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支持数字企业国内外上市”“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论语》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你说一万遍“风向变了”,可能都不如一个风向标的箭头转向。
如今,两个风向标性的议题,答案渐次明晰。
对花呗借呗进行品牌隔离,跟阿里业务隔离,马云后撤,国资加码……
这些动作出来后,再叠加中国银保监会主席“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基本完成……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的表态和杭州市委书记的调研,蚂蚁IPO的路障基本清除殆尽,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
滴滴也在经历了长达563天的下架整改和暂停注册后,重新归来。
1月16日,滴滴出行发布微博称,经过一年多的全面整改后,经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复“滴滴出行”新用户注册。这意味着,滴滴“补考”通过了。
嫌一支强心针不够?那就再来一支。
利好连着利好之下,中概股不反攻、恒生科技指数不上扬,都不好意思了。
这契合大众期许:从哪开始,就该从哪结束。
说互联网企业“已过万重山”,为时尚早——山的那边,还有很多座山。
但越过一座是一座,越过之后的柳暗花明,也能为翻过下一座山注入更多信心。
01
滴滴在1948
2021年7月,互联网观察家衣公子如是写道。他感慨,滴滴“没有认识到,时代变了”。
当时的滴滴,正在为“非理性的理性”付出代价:融资23轮的它,面对内外部压力,于2021年6月30日走出了那步险棋(赴美上市),几天后,它受到网络安全审查。
随后滴滴如坠冰窟——
滴滴系所有小程序、APP都下架,七部委进驻,宣布在美国退市,被罚80.26亿,关停橙心优选……穿插其中的,是整改、整改、整改。
在滴滴过去1年半的境遇面前,100个“至暗时刻”都不够用。
市值暴跌,上市不到1年,从677.93亿美元跌为111.16亿美元;份额丢失,从原来的约90%跌到了70%左右……滴滴得到的教训太沉重。
历史转折中的滴滴,在“浮沉随浪”中见证并亲历了时代大潮的起落。
滴滴曾是搭上了移动互联网快车的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十多年迅猛发展的切片。
那时候,用模式开道、靠资本加持的它,吞快的,并Uber,涉足共享单车,入局社区电商……手里拿到的,是“横扫六合,新王登基”的剧本。
打下出行领域大片江山的程维,向外张望,心心念念的都是开疆拓壤:
成为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服务全球20亿用户和50%的出行需求
共建汽车运营平台,推广超1000万辆共享新能源汽车
成为全球智能交通技术引领者,投入智慧交通和无人驾驶
这是程维2018年4月公布的愿景。张口“全球”闭口“引领”中,尽显雄心。
但互联网企业终究“活”在所在时代里,时代主升浪会冲刷它们兴衰周期的海岸线。
顺风时,它们都在找风口,它们会朝着“市梦率”的方向狂奔而去。
逆风时,它们都怕被卷进风暴眼里,“求生欲”让它们只敢求稳。
如很多人所见,自2018年以后,互联网迎来了转捩点。
时变,势变,互联网巨头被困在新周期里。
滴滴风波,正是变局的典型注脚——虽然它是多因一果。
02
“审时度势”,无疑是滴滴历经风波后不得不长的记性。
对滴滴而言,网约车市场No.1的位置布满针毡。
交通出行,本就是个长尾场景容错率极低的领域——在效率与安全之间,人们往往是“既要又要”,对安全问题的容忍阈值很低。
而身为行业最头部,意味着被聚焦的几率也最高。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阶段,社会各方对这些还会相对包容。
在当时以现代VS传统、新VS旧为主轴的二元经济叙事中,滴滴占尽舆论优势。
可环境会变。
在滴滴坐稳网约车领域头把交椅后,被“屠龙者”故事濡染的舆论场,对待互联网平台的姿态早就产生变化。
以往平台们的“新经济”滤镜会为大众包容加杠杆,后来却会加剧“反噬”。
所以,滴滴面临的舆论处境经常是:出安全事故,本是概率事件,但出事故后被舆论聚焦,成了必然情形。
比人不和更要紧的,是地不利,也就是包容审慎监管的变调。
互联网企业创新,往往是以监管薄弱之处为切口做边缘突破,抓住监管还没跟上的空窗红利。
这跟“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久的创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有相通之处。
因此,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写道: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40年前,不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还是“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久的创业,都是印证。
但窗口总有合上的时候。
等“改革从违法开始”变成“监管从合规开始”,互联网企业头顶就会悬起一把合规审查的利剑。
对于这些变化,滴滴相当谨小慎微:吃一堑,滴滴经常是长十智。出了安全事故后,它会迅速摁下亡羊补牢按钮。
尤其是空姐遇害案后,滴滴将安全摆在了首位,在安全冗余设计上采取了很多动作:司机端人脸识别、乘客端偏航提醒、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
尔后的姿态也更显谦抑:针对舆论批评,它公布自己的抽佣体系,发起“公共评议”话题。
可事实表明,在现实环境下,吃一堑长十智未必够,长一百智可能才行。
它的“安全第一”,恰恰在更紧要的层面失守了,以至于它自身都变得不安全。
03
时与势总在变化,形塑出的是新红线。
这类红线,只有在“呵护民营企业”“支持平台经济”的底线上划定,才会避免游移不定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的审时度势,落点该是规则意识,而不是惊弓之鸟心态。
滴滴“解封”,最大价值就在于,让那只悬着的靴子落地了。
人们需要的,就是“靴子落地”的确定性——只要不是蜈蚣脱靴。
在滴滴身上,乐观者能由此看到相对确定的一面:
针对“不合规”收紧的紧箍咒,并没有排除“合规即可松绑”的可能。
这对更多的企业来说,很是关键。
在当下,很多人会就企业说企业:滴滴回来了,可市场变了。
这说得没错:中国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格局,的确不是18个月前的模样了。
从行业格局看,第二梯队填缺(曹操出行和T3出行等自营网约车企业趁机发力),聚合打车平台兴起(美团、高德、腾讯、华为都已入场)。
从发展趋势看,网约车行业和汽车产业在大出行的框架下正加速融合,还跟自动驾驶技术更多地结合,带来了很多新变量。
滴滴要收拾“旧河山”,难题一堆:比如,在流量红利触顶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存量挖潜?又如,轻资产模式该怎么迎击那些主机厂下场后的挑战?再如,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该怎么跟实体产业融合?
柳青曾说过,我们(滴滴)在一个很纵深、立体的行业,这里有就业、环保、人的幸福指数;有跟互联网相关的大量应用,包括地图、支付;有司机生态维护,比如保险、买卖车等服务,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
做强核心业务,找到“1.5曲线”,尤其重要。
但对滴滴来说,规模目前依旧是它的壁垒,经年积累的司乘数量,“滴滴一下,马上出发”广告语洗脑奠定的“打车=打滴滴”心智基础,仍是它的优势点。
发挥它的优势,前提就是“解封”。活路不被堵死,回血才有可能。
现在靴子落下,利空已出。可以肯定,滴滴已过最难的时刻。
这不是坏事。这个社会,仍需要滴滴——一个更好的滴滴。
04
未来总让我们往前看,但现实总叫我们回头看。
回过头看,过去十年,互联网企业在以衣食住行康乐教为“互联网+”触点之时,确实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类改变中,有好的,也有坏的。
但很多改变已不可逆。
拿滴滴来说,它就确实将人们的打车服务体验提升了很多个Level。
没滴滴的时候,我们的打车记忆中,充斥着“宰客”“拒载”“黑车”之类的字眼。
有了滴滴,体面的出行服务对我们才变得可及。
我们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互联网生态,但绝不是一个所谓“更好”却没有互联网的生态。
而今,滴滴复位,这不代表滴滴就能回到2021年以前,可至少会让滴滴不再重复2022。
在蚂蚁、滴滴相继传来积极信息后,“形势向好”的期许也会有更多的落脚点。
但愿这些劫簸都止于兔年来临之前,也希望2023年不会重演“滴滴在1948”的情形。
最起码,“滴滴复滴滴”之后,许多在疫情中失去工作的人,可以多个“跑滴滴”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