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介绍(莫高窟的历史)

它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东南。 约开凿于公元 366 年。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化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文化体系都戏剧性地在这里交流与融会。莫高窟开凿自北凉,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前后持续1000多年。漫长岁月中,洞窟经自然风沙的吹蚀掩埋以及人为的破坏,至今还保存有洞窟800多个,经过整理编号的有492个,其中彩塑有2400多尊、壁画2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莫高窟的名称,最早见于隋朝开凿的第423窟之《莫高窟记》,而石室遗书的唐人写本中,也多次提到唐朝沙州敦煌的漠高乡、汉高里之名。另外,写于唐文宗开成四年的《敦煌阴处士功德记》中,将鸣沙山称为汉高山,古语漠、莫相通,可见莫高窟一名,远在隋唐即已出现。据唐初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莫高窟的开凿年代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当时有位乐傅和尚西游至敦煌三危山下,忽见山上金光万道,似有千佛显现,他因而深受感动,于是开始募资请人在山上开凿了一个石窟。之后不久,又有一位法良禅师也在这里建窟。此后的1000多年,皇帝、高官、富人至莫高窟崖壁上凿窟造像之举络绎不绝,莫高窟也逐渐成为佛教圣地。直到明朝,汉民族举家迁往关内,之后近300年,莫高窟因没有施主进奉香火,也没有僧侣住持管理,因而逐渐没落。

2.艺术宝库

莫高窟,又称为千佛洞,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胜地。它全长1.6千米,分布于鸣沙山崖壁上。据统计,它现存石窟有492个,彩塑为2400余尊,壁画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宝库。石窟的大小不一,风格迥异;塑像的高矮不等,参差错落。大的雄浑敦厚,小的精巧细致;造诣之精、艺术之深、想像之丰富、手法之多样可谓惊世骇俗。壁画的内容,大多为佛经上的故事,其中有佛祖释迦牟尼积德行善、勇于牺牲及其一生的故事。另外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和小千佛等的精美画像以及飞天、花卉和动物等生动形象。置身于窟中,最为吸引人的应该就是那些数量庞大、内容繁多,色彩鲜丽的壁画艺术了。含笑自如的菩萨、翩翩起舞的飞天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婀娜多姿的美妙身形比比皆是,仿佛将人带进了遥远的天国!敦煌壁画,虽经千百年来的风沙侵蚀,依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光彩照人。观者无不赞叹古代匠师们精湛的技艺水平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3.莫高窟彩塑

莫高窟塑像艺术是以民族传统的彩绘雕塑为基础,并吸收印度的造像技艺,逐渐发展出的中国化佛教艺术。据粗略估计,整个石窟彩塑,不包括数以万计的小佛像在内,保存完整的就有2400余尊,有高达30米的巨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像,其中佛陀、菩萨、佛弟子、力士的形象更是千变万化,无一雷同,呈现不同的特色与风格。

莫高窟依彩塑的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自北凉、北魏、西魏到北周为发展阶段,约5世纪~6世纪下半叶,由于此时期的佛教传承偏重在行迹的发扬,虔诚的僧侣或信众多发愿开设石窟、建立寺庙,并视苦修禅定为佛徒的修行要点,因此莫高窟早期的开凿和造像与此风气息息相关,禅定窟为最常见的窟形,而佛陀、菩萨等造像,除了供善男信女瞻仰礼拜外,主要还是供僧侣们修行观相之用。中期为包括隋唐两代的鼎盛期,约6世纪末~10世纪初,由于此时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政治、社会、经济趋于稳定而蓬勃,敦煌艺术在此基础上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早期洞窟总数仅有36个,到了隋朝,国家存在虽只有短短38年,却建造了100多个石窟。这个时期的洞窟建筑除数量上有惊人的进步外,窟形也演变为庄严富丽的殿堂形式,而造像也从早期的贴壁半浮塑演变为立体的圆塑。盛唐时期塑像造型则由唐初的清瘦秀丽、潇洒质朴,转变为盛唐时期的丰肌秀骨,雍容华贵,反映出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其特点为比例适度,躯体圆润丰满,蛋形脸、弯眉修目、面相温和、神情恬淡、衣褶流利如绘画的线描,尤其是女性形象的菩萨,身段优美、气度娴雅,造型十分动人。晚期为衰落期,包括五代、北宋、西夏、元四个朝代,约10世纪初~14世纪中叶,各项特色基本承袭唐朝,缺少创新与个性,很难再现唐塑风采,此后的敦煌彩塑便如江河日下,愈见衰落。

4.壁画

莫高窟南段的石窟四壁和窟顶均绘有壁画,数量众多,若展开排列,可长达30千米,素有世界最大艺术画廊的美誉。它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变迁,也展示出4~14世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当时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美术、音乐、舞蹈、杂技、建筑、风俗、衣冠服饰,以及中外交通往来等丰富资料。

壁画内容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经变画,是按佛经文字加以想像绘成的巨型故事画,现存有24种不同的题材,大都是佛经中著名的故事,如《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第二类为故事画,主要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包括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传故事、戒律故事,还有中国传统的西王母、女娲等神话故事;第三类为佛教中的诸位神佛的尊像画,如佛陀、菩萨、佛弟子、天王、力士、罗汉、飞天等,几乎每个洞窟都会出现这些人物,但面貌造型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依不同朝代的艺术审美观,展现其独具的特色;第四类为供养人画像,记录那些出资开窟造像的人及其家族成员,旁边并附有姓名、地位、官职等榜题,这些当时真人真事的记录,已成为敦煌学研究的珍贵资料;第五类为装饰图案,主要是为了加强如平棋、藻井、佛龛、莲座等建筑、雕塑的装饰效果,并在佛像上的冠服、头光、身光等处敷彩,再加上莫高窟的壁画不留空白,因此装饰图案有填补空间的作用。归纳图案纹样有植物、动物、天象、忍冬、几何图形等,造型十分精美,色彩鲜艳夺目。

莫高窟壁画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飞天。飞天原先是一种乐伎,也就是所谓的乐神。她的故乡原本在印度。据说,乐神原名叫干达婆,因周身散发着香气,所以又称为香间神。她的任务是在佛国里为佛陀和菩萨布香献花、从宝及作礼赞。她演奏着乐器,载歌载舞;微笑着栖身于花丛中,轻盈地飞翔于云霄间。印度的佛教中,通常将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大都画在佛窟墓室的壁画中;而在中国的道教中,则称为飞仙,飞仙也大都画于石窟墓室的壁画中。无独有偶的是,不管是印度佛教中的飞天也好,抑或中国道教中的飞仙也好,相似之处,就是希望神和仙会飞,都希望墓室主人死后的灵魂能羽化升天。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唐朝壁画则是莫高窟壁画中的艺术极品,它融合了西域各民族艺术和外来艺术的表现技法,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除了色彩丰寓鲜浓,形态丰满有力、写实逼真外,意境的描写,线条勾勒的细密流畅与娟姣灵活,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5.藏经洞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当天,莫高窟王圆录道士正监督工人清理第十六窟的甬道,忽然壁裂一孔,仿佛若有光,凿开后发现北壁上有个高18米,宽约0.8~0.9米的藏经洞,里面储存了自前秦甘露元年至南宋庆元二年的藏品。据此推断,石室的封闭当在13世纪初,其时西夏国王元昊进袭敦煌,莫高窟的僧人在战乱之中,将这些珍贵的佛经、文书、艺术品秘藏于石室之中。这些收藏品有佛道儒各家的经卷、诗词歌赋等民间文学、地志户籍等文书,还有绣画、法器等重要文物五万多件,其内容涉及宗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除汉文资料外,还有大量以藏、梵、于阗、龟兹、回鹘和突厥等国的文字写成的资料,成为研究敦煌学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藏经洞的发现随着丝路商人的口耳相传,引起了国外考古学家的注意。由于清政府尚未意识其重要性而疏于维护,因此自1907年起,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潜行至莫高鸣沙山下的月牙泉流失到国外的莫高窟绢画《引渡观音》。中唐时的飞天,正在演奏凤头琴。莫高窟第九十六窟,内有弥勒佛坐像。亚洲窟,或以小利买通贪婪无知的王道士,或者直接强取豪夺,掠走了数万件稀世珍品。当年莫高窟藏经洞所发现的文物资料,目前绝大部分流散在英、法、俄、日等国的图书馆中。1943年3月,在当时监察院长于佑任的疾呼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文物、洞窟进行初步的维修、整理等工作。1951年改组成立敦煌文物研究所,莫高窟修建委员会也对石窟做了详密的勘察。1961年莫高窟更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进行全面的维护,加固了南北两区长达4千米的栈道,并修筑防沙墙,安装洞门和电力照明设备。有关莫高窟文物的整理、研究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国内专家相继出版了重要的论著。如今,莫高窟逐渐为人所知并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敦煌学也成为一门国际公认的显学。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搜索建议: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介绍  
热博

 bra是啥意思呀(Bra中文什么...

都说中国人学日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日语当中有很多中文的繁体字,就算不会读也能猜出他的大概意思。比如说,当你打开《标日初级》第1课,看到「李さんは 中国人で...(展开)

热博

 【歌词】Yesterday / ...

专辑:《天佑爱人》事实从没有作声 她只静静溜走了回望彷似变了 无以变了 多变了声变了但是昨日 昨日并未真的飘走人物角色春与秋 始终心中跟我走愈旧愈似好的酒 好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