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有奇怪的字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呢?有故事的同学表示,老师要么知难而退,从不叫我回答问题,要么学会了那个字后,总是叫我回答问题……这告诉我们,总有一些字因为足够难认而特别出挑。
其实地名也是如此,不知道读它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对它敬而远之,但是学会了它的读音,你可能就会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它。比如岙、滘、埕、厝……想不想了解一下?
岙[ào]:山间平地、海边港湾
这个字,是念乔,还是念岱?
浙江的同学表示,没文化了吧,在我们江南,咿呀学语的小孩都能脱口而出嘛!确实,在浙江东部,岙是最常用的地名后缀之一。
象山有花岙岛、温州有大岙乡,随手在地图上一搜,就能搜出一堆的岙:岙门口、青山岙、岙山、花洞岙,浙江真是盛产岙!
岙,繁体字写作嶴,指的是山间平地或海边港湾,地形表现为三面被山包围,一面向平原或近海敞开。位于丘陵山地的岙,因其耕地面积宽阔且土壤肥沃,往往形成村落。在舟山市普陀区的干施岙村,就被誉为中国最美村庄。
而坐落于海岛上的岙,则凭借着避风港的优势,成为了岛上居民的首选定居地。位于浙江南麂岛上的大沙岙,又叫做黄金滩,此地海面开阔、海水清澈,是欣赏日出日落的好地方。
有意思的是,虽然丘陵岙和海岛岙,一个在山,一个在海,但二者的地形特征却可以重合。因此,如果将海水灌进这些远离海岸线的丘陵当中,那些位于丘陵上的岙其实也就成了海岛岙。
厝[cuò]:闽南一带的特色建筑
去厦门游玩的朋友,大多会去中国最文艺的渔村——曾厝垵打卡,现代气息的注入,让原本散发着古朴气息的红色石头厝群体焕发出清新文艺的气息。
在闽南,除了名气颇高的曾厝垵,还有很多以厝命名的地方。厝是闽南地理文化中的重要名词,在福建沿海地区,当地人通常把家或者房子称为厝。
事实上,厝这种独特的建筑形态与福建的基岩海岸密切相关,在《说文解字》中,也曾指出:厝,砺石也。闽南渔民们对于海岛上丰富的花岗岩石材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于是便就地取材,利用它们修建了一座座造型精美、别致的石头厝。
这些形如碉堡的石头房屋,不仅极具闽南神韵,还是海岛祖先生存智慧的结晶。在闽南的众多村庄里,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绕城水,几百座完整的红砖古厝,悄无声息地构筑起了一个相望、守护的空间。
埕[chéng]:晒盐场、养殖田
埕也是闽南语中的常见字。不过和厝有专属意义不同,埕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都不尽相同。比如,在海边晒盐时,一埕指的是一小片晒盐场;而在海边养贝类时,一埕就是一片养殖田。
在浙东、闽南沿海地区,都有养殖蛏子的传统习俗,而蛏田一般位于开阔的潮滩,蛏田也叫埕。而在清代的相关文献中就曾指出,福建省连江县和宁德市的蛏田质量最好,以至于到了现在,闽东沿海一带仍然留有不少带埕字的地名。
说起埕,还有位于宝岛台湾的大稻埕,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台北的历史,一定不能错过大稻埕。清末,由于艋胛一带水域河沙淤积十分严重,来往的船只不得不改为停靠在大稻埕,这样一来,外商洋行在此逐渐发展兴旺。如今的大稻埕,仍然保留着过去的古早特色,用传统的风貌提醒着行色匆匆的城市人,历史的来路在何处。
咀[zuǐ]:自然作用形成的沙滩
香港繁华的尖沙咀,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这个念起来略有些拗口的名字,和它独特的地缘地貌有关。在滨海地带,沿岸的泥沙流会在潮动力的作用下形成尖角沙洲,因为形状和舌头相似,因此被称作沙咀。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尖沙咀位于九龙半岛的尖端,根据明朝万历年间的《粤大记》记载,此处海水为官涌山所阻,形成了一个沙滩,又因为海岸线凹凸不平、又长又尖,故而得名尖沙咀。不过,因为香港的土地面积较为紧张,在经历了多次大型填海工程后,如今的尖沙咀也失去了那极具特色的咀。
一般来说,滨海地貌、河流沉积、海潮作用等自然现象都是孕育咀的摇篮,因此,在我国的海南、广西、台湾等地的沿海,也多见带有咀的地名。除此之外,凼、滘、峙等字眼,也常常出现在浙江、闽南、广东一带的地图上。
为什么是浙闽粤?
看到这里,您肯定想问了,为什么偏偏是浙、闽、粤的地名中,用的生僻字特别多呢?这主要是因为浙闽粤有着相似的海岸地貌,此外,传统古汉语在南部沿海地区的方言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所以在地名上出现了很多平时并不多见的生僻字。
浙闽粤沿海的生僻地名,它们的诞生和当地的地缘特征、风土人情密切相关。说起来,地名里的生僻字不是南方沿海的专利。歙县、黟县、隰县、莒县、郧县、浚县、珙县、莘县,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书都白读了?正如冯骥才所说: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不懂的人觉得生僻,懂的人才知道,那是情怀和历史。